李青娟 孫建麗
摘 要:公共危機是一種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突發性、復雜性、綜合性、跨界性和非常規性的災難性事件,一旦發生將會危及到所有人的生命安全和公共利益,因而其治理工作必然需要不同領域、不同主體的協同合作。在公共危機治理中,廣泛引入市場、社會組織以及社會公眾的力量,并充分厘清各個主體的權責、協調好各個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實現公共危機的協同治理,是全面、高效、有序開展公共危機防控的關鍵,也是新時期我國公共危機事件治理能力建設的重點方向。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工作為例,從協同治理理論的角度出發,梳理該突發公共危機事件治理中的成功與不足,并對問題的成因進行分析,據此提出相關的優化路徑。
關鍵詞:公共危機;協同治理;新冠肺炎疫情;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R181.8?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7-0144-03
2019年底至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國,這不但對我國居民健康、經濟發展和社會正常運行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同時也對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和危機管理能力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由于公共危機復雜多變,因此一旦發生必然會對人民健康、社會民生、經濟發展、社會安全、社會秩序等方面產生影響,因而其治理過程必然需要應急管理、衛生健康、交通運輸、社保醫保、公安、組織、宣傳等政府職能部門,以及企業、社會組織、社區、個人等多元主體的參與。而如何厘清各個主體的權責、協調好各個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使不同主體能夠在危機治理工作中形成合力,是能否成功應對突發公共危機狀況的關鍵。基于此,本文以協同治理理論為切入點,通過梳理此次突發公共危機事件治理中的成功與不足,并分析其成因,進而提出相關的改進策略。
一、理論基礎:公共危機協同治理理論
協同治理理論產生于恐怖主義、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等問題頻發的21世紀之初,該理論主張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吸納其他社會力量,在協同治理過程中,政府通過授予其他治理主體一定的權利,從而使其參與到社會治理工作中,逐漸承擔起原先完全由政府承擔的責任[1~2]。
概括來講,協同治理理論具有以下四個特征[3~4]:一是治理主體多元化,在公共危機的協同治理中,政府不再是危機治理的唯一主體,社會組織、企業、公民等社會力量都是危機治理的參與者;二是自組織間的協同,自組織通常存在于正式組織管理空白的領域,在公共危機的協同治理中,參與治理的各個主體通過發揮各自的資源和優勢,進行各要素的互補互促,從而使各治理主體實現有效的協同聯動;三是政府的主導性,協同治理理論雖然強調各治理主體的自主性和協調性,但并未否定政府的重要性,在公共危機發生后,政府仍然處于協同治理體系的中心位置;四是目標的統一性,在公共危機的協同治理中,各治理主體基于統一的目標,調和彼此之間相互沖突的利益,最終完成維護公共利益的目標。簡言之,協同治理就是擁有統一目標的不同治理主體,在政府的主導下,通過協同聯動,將彼此的資源與優勢進行互補,從而優化社會秩序,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過程。
二、基于協同理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成功與不足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成功表現
回顧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我們可以發現,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國形成了“黨政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協同、公民參與”的社會協同治理體系。
1.政府間的協同。在縱向層級的協同聯動方面,疫情爆發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進一步加強集中統一領導,全國各級地方政府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積極開展疫情防控工作,中共中央迅速成立了防疫工作領導小組,并派出中央工作組到湖北等疫情重災區,加強對湖北和武漢的防治工作的指導和監督。隨著疫情的蔓延加劇,各個省份不僅對武漢伸出了援助之手,還以一省包一市的方式建立了支援武漢以外地市的對口支援機制[5]。與此同時,全國各個省份也紛紛依法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并積極配合黨中央,形成了中央與各級地方政府協同聯動應對疫情的有利局面。
在橫向層級的協同聯動方面,為更好應對疫情,國家衛健委協同衛生健康、外交外聯、交通運輸、應急管理、財政金融、市場監管、社保醫保等在內的32個部門,成立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6]。此外,為方便科學研究人員、醫務人員和社會大眾及時掌握新冠肺炎防治的研究進展,科技部和衛生健康委建立了一個專業的學術討論交流平臺[7]。
2.政府與非政府間的協同。有效整合各種治理力量是成功應對公共危機的重要前提。由于公共危機具有不確定性、動態性、跨界性等特征,在危機治理中不僅需要強化政府的危機應對能力,而且還需要市場、社會等多元主體的參與,因此構建多元主體協同治理體系是打贏此次疫情防控戰爭的關鍵。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政府與社會組織、企業、廣大志愿者、人民群眾等多元治理力量,在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成功構建了運轉協調、合作有效、協同有力的治理體系[8]。
首先,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協同。社會組織具有民間性、非營利性、自治性等特征,因此相比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在整合社會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各方資源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在疫情發生后,社會組織積極活躍在疫情防控的各個環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協同治理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在疫情重災區域缺乏物資之際,各個社會組織紛紛為其行動,其中僅湖北省慈善總會便為其募捐到了61.6億多元。除了募集物資,社會組織還致力于對社會公眾與一線戰疫者進行人文關懷,如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關愛中心、杭州市滴水公益服務中心等組織紛紛開展了線上心理咨詢服務,向全國有心理疏導需求的人提供公益服務,以緩解大家的不安與恐慌。
其次,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協同。在疫情防控期間,企業在基礎建設,醫療防護物資與生活必需品的生產、運輸、供給,大數據、云計算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效補足了政府的短板。其一,在基礎建設方面,政府通過與武漢建工、武漢市毫米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等企業間的協同合作迅速完成了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其二,在物資的生產、運輸方面,在此次疫情中,京東物流、菜鳥網絡、蘇寧物流等物流公司在應急物資的供應和部署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京東的第一批醫療用品在7小時內就交付到了疫情重災區。其三,在人工智能方面,互聯網公司充分利用當前的先進技術實時更新城市的疫情地圖,并以研發健康碼與人工智能輔助診斷手段,為疫情防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