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衛拿 黃曉媛


摘 要:黨的十九大以來,鄉村振興成為鄉村建設與發展研究的重要話題,與其他研究議題相比,鄉村振興中起全面領導作用的黨組織的有關研究稍顯不足,但增長勢頭較快。既有研究成果從歷史傳統、鄉村整合、政黨使命、政黨能力等維度建構了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生成依據,逐步發現農村基層黨組織不僅需要加強自身建設,還應通過縱向下沉、橫向拓展、區域化黨建等方式進行組織輻射,以期統合鄉村治理網絡。在這一過程中,基層黨組織應不斷優化黨的組織、動員、服務和引領方面的體制機制,以期通過這些制度效能的釋放,取得引領鄉村振興的效果。當然,既有研究在理論邏輯、分項探討、案例比較、數據分析等方面尚存在不足,需要在后續研究中不斷深化和完善。
關鍵詞:鄉村振興;黨建引領;研究綜述;研究展望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7-0010-04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歷史節點,黨中央和國務院通過發布《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重要文件,高度強調黨管農村、黨對農村工作全面領導的重要性,國內理論界對此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本文運用中國知網(CNKI)收集文獻,再運用CiteSpace軟件分析收錄的相關文獻,并研讀有關著作文本,分析并呈現了研究的總體現狀。同時,本文對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進行了梳理和評析,以期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這一議題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發展,并提出了展望性評論。
一、研究文獻的結構與焦點演進
為全面呈現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研究的文獻全貌,本文先以鄉村振興研究為切入點,探究黨組織研究的受關注程度,再縮小搜索視角,集中到黨領導鄉村建設與發展的研究成果,得出該領域研究的熱點與前沿。
(一)黨在鄉村振興研究中的關鍵詞共現頻次分析
作為CiteSpace軟件的重要分析對象,文獻關鍵詞往往能夠提綱挈領,從側面反映出某一領域的研究熱點。在此,本文首先運用中國知網(CNKI)收集文獻,在進行文獻檢索時,將檢索條件設置成以“鄉村振興”為主題,文獻來源的類別限定為“CSSCI與中文核心期刊”,經過人工篩選剔除了專訪、書評、時評等文獻,最終得到有效的期刊文獻共4 310篇,文獻時間跨度為2016—2020年,文獻檢索截止時間是2020年10月19日。接著,運用CiteSpace軟件分析收集到的文獻,以“鄉村振興”主題研究中的前100個高頻關鍵詞為限定范圍,整理得到與黨有關的關鍵詞共現頻次見表1。由表1可知,在“鄉村振興”主題的研究中,涉及黨組織的關鍵詞共現頻次排位總體比較偏后,僅占總體關鍵詞共現頻數的0.55%。
(二)黨領導鄉村建設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圖譜
鄉村振興是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提出的重要戰略,是對黨和國家在新世紀以來農村工作的繼承和新的發展。因此,如果局限于檢索“黨”和“鄉村振興”這類主題,就會極大地降低該領域的研究數量和質量。這里再次運用中國知網(CNKI)收集文獻,在進行文獻檢索時,將檢索條件設置成以“農村”并含“黨”或者“鄉村”并含“黨”為主題,文獻來源的類別限定與人工篩選方式與上述相同,不再贅述,最終得到544篇期刊文獻,文獻時間跨度為2001—2020年,檢索截至時間是2020年10月19日。以檢索到的樣本文獻為數據的分析依據,在Node Types中選取Keyword項目進行分析,得到黨領導鄉村建設研究的關鍵詞共現圖譜見圖 1,密集的關鍵詞共現網絡反映了各關鍵詞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性,這種關聯性成為了關鍵的研究內容。其中,以“黨組織”(76次) 為中心,主要有中國共產黨(39次)、黨的領導(31次)、村民自治(28次)、農村(18次)、鄉村振興(17次)、新農村建設(15次)、執政能力(13 次)、黨和政府(12次)、農村基層黨組織(11次)等高頻關鍵詞。據此可知,當前研究主要圍繞黨組織自身建設、黨對其他農村治理主體的領導和黨如何發展農村等方面的內容。
(三)黨領導鄉村建設研究的關鍵詞突現圖譜
在不同時間段內,詞頻突然陡增的關鍵詞即為突變詞。在不同時段內,通過突變詞的變化能反映該主題的研究前沿。本文采用了CiteSpace軟件的突變檢測算法來識別黨領導鄉村建設的研究前沿。在圖1中,本文展現出突變程度前10位的關鍵詞圖譜,加粗橫線部分為關鍵詞突變的時間段,在圖譜中,通過“Begin”和“End”列可知關鍵詞突變的起始和終止的具體年份。
一方面,從突現時間來看,2012—2020年,“農民”主題詞一直成為聚焦點,持續時間長達9年,成為持續型的研究前沿熱點。同時,“農村”“新農村建設”關鍵詞的突現時間跨度都不少于7年。此外,“農民”“農村”“鄉村治理”“鄉村振興”關鍵詞的突現時間持續到2020年,預示著相關研究在未來可能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從突現強度來看,“鄉村振興”關鍵詞最強,達到了9.4414。綜上可得,新世紀特別是廢除農業稅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通過“三農”政策的頂層設計與不斷更新升級,持續有力地引導著全社會對鄉村建設與發展的關注,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關于黨建引領下的“鄉村治理”特別是“鄉村振興”,快速成長為新的關注焦點。
二、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理論邏輯
鄉村振興的偉業中何以黨建引領如此重要?這一問題引向黨在鄉村振興中全面領導的深層根源和邏輯。基于不同的學科背景和闡釋角度,學界大致形成了以下幾種論點:一是歷史傳統論。大部分學者通過回顧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光輝歷史,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依然要保持黨領導鄉村發展的優良傳統[1]。二是整合鄉村論。有學者根據當前鄉村空心化、分散化等問題,提出黨對農村的整合作用。比如,取消農業稅后,后鄉土社會出現組織、文化等方面的斷裂,需要政黨發揮強大的整合功能,對農村社會不斷地進行“延伸和滲透”,使得鄉土社會高度組織化[2]。三是使命責任論。該論點從中國共產黨的使命責任出發,提出全面領導鄉村振興是黨的重要使命。例如,梅立潤、唐皇鳳指出,新時代黨的核心使命與責任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以鄉村為切入點,解決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3]。四是政黨能力論。不少學者從黨的能力角度探討了黨引領鄉村振興的可行性。例如,有學者提出,農村基層黨組織與黨員干部具備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活動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群眾認同、政治認同和組織認同”的優勢,擁有領導農村集體經濟的最佳組織和人才[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