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章 姜健 安振艷 王猛
摘要:在科技、網絡的發展下,我們處于一個“萬物互聯”的人工智能時代,這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其中,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基礎,人工智能依靠大數據發展,但這也會使我們的隱私保護受到挑戰。同時,人工智能與人類的界限也變得更加模糊,一些高危險和重復性的工作都可以由機器人完成,人類倫理也受到了相應的挑戰。
關鍵詞:人工智能;隱私保護;倫理挑戰
前言:
人工智能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當前被應用到許多領域,如金融、教育、無人駕駛等,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形成了人工智能+教育等多個模式。雖然它為我們的生活、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也容易起到隱私保護挑戰和倫理保護挑戰,如人工智能會利用大數據手機用戶的信息和數據,其方式不一定合作,這會給用戶的隱私生活帶來挑戰,為人們帶來更多困擾,當前人們要看到這一問題,采取積極的措施去解決。
一、隱私保護挑戰
在大數據按的發展下,人工智能也在不斷地發展,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話題。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下,人們的隱私保護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的方面。
(一)數據采集中的隱私侵犯
在數據采集設施的普及下,智能系統可通過心跳、指紋、語音、面部識別辨別用戶的身份,還能根據人們的行為滿足人們的喜好,如自動播放音樂、調節按燈光、語言播報天氣、調節室內溫度等。在判斷人的健康時,會通過體征變化、睡眠時間、鍛煉情況、體征變化等方式。這也說明了人工智能會搜集大量用戶的個人隱私信息,甚至比用戶還了解他們,當這些數據被正確使用,人們的生活會更加便利,但當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得到時,其隱私保護就受到了挑戰。
(二)云計算中的隱私風險
云計算有許多的優勢,如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能長時間保存人們的信息,人們可根據自身需求上傳想要保存的信息,由此,許多政府組織和公司會將數據上傳、儲存到云端,此時,這些信息容易受到攻擊和威脅。由于人工智能系統對計算能力有較高的要求,由此云計算被認為是主要框架,在開發和運用智能軟件中,人們要考慮云端隱私的保護。
(三)知識抽取中存在的隱私問題
人工智能可從大數據中抽取知識在,同時,當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知識抽取工具,整合許多看似不相關的數據片段,對人的性格特征、個人行為特征能有效地識別。例如,當人們購物后,人工智能會彈出你喜愛的商品,當人們瀏覽看房信息后,會接到賣房銷售的電話。這說明人工智能可將人們的購物過程、網站瀏覽記錄等整合在在一起,這便能分析出個人的行為習慣和個人偏好,能勾勒出個人的行為軌跡,能對消費者的潛在需求有效預測,如此商家能夠為他們精準地提供相應的商品、服務。但這一過程也是個人隱私保護受到挑戰的時候,人們的隱私會被發現和曝光,在這一背景下,如果保護人們的隱私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倫理規范挑戰
人工智能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倫理問題,所涉及的倫理問題很多,以下的方面是值得注意的。
(一)機器人的行為規則
當前,人工智能在某些時候可代替人完成決策,如人工智能在駕駛無人汽車時,會遵守相應的社會規則。例如,當智能機器人駕駛汽車行駛在道路上,此時出現這一現象,人行道上突然出現了兩個行人,路邊一個行人,而它無法剎車,此時它會選擇撞向人行道的兩個行人,還是撞向路邊?運用人工智能將生活中的一些倫理問題系統化,研究人員在系統設計時如果不思考未來社會的倫理約束,機器人在決策時會做出與人類不同的決定,這會產生嚴重的后果。
(二)機器人的權利
當前,研究人員已經在醫療、司法等領域中研究人工智能在其中能夠進行疾病診斷、審判分析等的決策能力。但當研究人員授予他們這些權利后,人們不單單要考慮其中的安全問題,更面臨著新的倫理問題,即他們是否有資格這樣做,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在機器人在特定領域內掌握更多的知識,他們的決策能力會超過人類在,此時人們會在更多方面對機器人產生依賴,這一倫理問題也是需要考慮清楚的。
(三)機器人的教育
有倫理學的專家指出,未來機器人不僅會掌握決策、感知、認知等能力,他們還會得到不斷發展和演變,能形成不同的性格在、個性。新華報中曾報道過:國外的一個聊天機器人,在網上跟人聊天后,學會了罵人,這一現象可引起人們對機器人教育問題的思考。雖然未來人工智能在發展中會產生他們自身的思想,能展現出不同的性格特點,但這與使用者是密不可分的。使用者需要像監護人一樣,他們要承擔相應的安法律責任、道德責任,以防對社會文明產生消極的影響。
三、啟示與建議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機共存的時代將要到來,為了更好控制人工智能系統,實現和諧發展,設計人員在生產、設計、研發中要采取一系列的對策,處理好人工智能在隱私、倫理方面上出現的風險。
(一)研發解釋性和透明性更高的智能計算模型
在大數據和計算數據的發展下,出現了智能計算模型,它有著很強的能力,但對這一機器模型的研究還不完善,人們現在很難解決AI系統運行中出現異常情況的原因,研發者也不能準確把握和推測智能系統運行的邊界,這需要人們研發出更具有解釋性、更透明的智能計算模型,清晰地解釋智能系統,防止系統出現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這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點。
(二)制定倫理準則,完善技術的研發規范
人工智能系統完成的行動和決策要滿足社會發展的倫理規則和道德規則,這需要研究人員在開發和設計這些規則時,要將這一需求考慮其中。為此,在研發環節,要建立與人類倫理規則相符的準則,能對其進行風險評估、道德評估,形成完善的研發規范,能機器人的行為符合規定。
結論: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是以算法和數據作為支撐的,能方便人們的生活,還會對人們的隱私保護、社會倫理帶來挑戰。面對這些新挑戰,我們不妨跳出傳統單一的思維,探索一條科學的隱私保護路徑,促進人工智能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夏明,張艷.人工智能應用中數據隱私保護策略研究[J].人工智能,2020(04):76-84.
[2]鄭志峰.人工智能時代的隱私保護[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9,37(02):51-60.
[3]邵國松,黃琪.人工智能中的隱私保護問題[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