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爽 孫雅婷 秦欣羽 周瑩娣 王俊
(安徽財經大學,安徽 蚌埠 233030)
心理學認為,孤獨是個體對于交往中,對渴望交往水平與現實交往水平之間產生差距時出現的一種主觀不良心理感受,是一種主觀自覺把自我的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4]169。常見的孤獨感產生后會帶來情緒低落、失眠、頭疼、心悸、抑郁、焦慮等癥狀。產生社交回避,不愿與人交流。
在互聯網社交時代,盡管人們的交流通訊變得十分便捷,但缺乏面對面式的實際交流,從而導致人進入到真正的社交團體無法融入的現象,即社交孤獨[14]349。社交孤獨現狀產生焦慮情緒,而焦慮情緒誘發社交回避,社交回避進一步加劇社交孤獨,從而陷入循環往復的怪圈。為跳出窮者愈窮的假設必須及時加以現實干預以期糾正?,F實的干預手段有諸如體育訓練、團體輔導、體驗式講座等。
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大學生、社交孤獨等關鍵字檢索到相關文獻八十余篇,相關研究的主題主要為孤獨感、社會支持、社交孤獨等。其中孤獨感研究文章數量高居前列,在其之后的便是社會支持與社交孤獨。摘取部分文獻相關數據如下:
萬里川在2016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有25.4%的大學生經常有孤獨感。而在杜珊等人的研究中稱,大學生中較孤獨者和嚴重孤獨者的發生率為52.33%[11]54。
黃明芳、趙廣平《大學生健康社會情感培育研究》中的抽樣研究(抽樣330 名大學生)顯示,大學生群體有較大比例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孤獨與社交孤獨[1]123,數據如下:
以上,反映出對大學生孤獨感和社交孤獨情況的研究一直在持續著,并且有著極豐富的成果,主要包括對成因、現狀、措施等方面的詳細論述。
在成因方面,以往的相關性研究對互聯網在大學生社交孤獨的影響上持兩種主要不同意見。一種認為互聯網的出現為矯正大學生社交孤獨起顯著的正向作用,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互聯網等線上社交帶來的只是簡單的信息交換,并未真正的深入互動,反而可能擠壓原有的現實社會社交空間,加劇社交孤獨誘發社交焦慮。其中關于移動互聯網(手機)的研究集中于過度依賴手機與產生社交孤獨的作用機制[3]11。
在現狀方面,一般認為目前的部分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獨感,且隨著年級的增長呈現正相關趨勢。隨之而來的是出現一部分大學生社交孤獨,交際圈子小的情況。社交孤獨已成為大學生發展自我的一道障礙,須對其采取一定措施加以糾正。
一般認為改善社交孤獨需要從家庭、集體、社會等方面構建系統化的體系,通過一定外在手段對社交孤獨進行干預,具體措施包括發展體育運動、進行團體輔導、舉辦體驗式講座、參與有意義的活動等。
本研究的問卷以心理學領域情感-社交孤獨量表(Wittenbers 等的量表)為基礎,更改了一些符合大學生群體的問題描述,面向安徽財經大學本科生投放(投放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得到具有參考研究價值的有效問卷223 份。
除設置3 道基本信息問題外,問卷還設置了9 項從家庭、朋友、集體、寵物與個體自身等角度具體有關大學生社交情感的問題,基本涵蓋了可能出現的孤獨感表現,并按五點標尺法進行計分,分數越高,其對應的孤獨感水平越強;另外還有6項對社團組織情況的調查問題。題型設置包含單選、多選以及主觀題型,共計18 項問題。
1.描述性分析
問卷調查中一共收集223 份問卷,男性填寫占比50.22%,女性占比49.78%。年齡集中在19—23 歲,占比92.28%,以本科二年級為主,占比32.29%。問卷投放對象均為安徽財經大學在校本科生。
在適當調整題目后,問卷9 項有關大學生社交情感問題部分結果的均值在3.46—3.63 之間,標準偏差在1.309—1.447 之間,無問題的標準偏差<0.8,數據相對集中。問卷后5項關于社團的調查問卷均值在2.06—2.54之間,標準偏差在0.964—1.262 之間,無問題的標準偏差<0.8。問卷問題設置良好,具有較高的信度。
2.信度分析
本次信度檢驗選取最常用的Cronbach’a(克朗巴哈α 系數)來檢驗問卷的內在一致性。本問卷α 系數達0.879。一般認為系數達到0.8 以上則表示問卷的信度良好。故可認為問卷的一致性良好,題項設置的較為合理,問卷信度達到非常理想的水平。
3.效度分析
KMO 值越大則說明效度檢驗效果越好,0.7 是進行因子分析的標準。
結果分析:

表2 KMO 和巴特利特檢驗
由圖可知,KMO 值達0.951,符合標準。且球形檢驗的卡方值為1858.266 并且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說明問卷的效度良好,問卷反映的信息顯示程度較為理想。
以上,通過對問卷進行信效度分析,發現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問卷能基本反映實際存在的情況。
問卷調查計分分布如圖,根據設定規則,分數越高,孤獨感越強。由圖反映大學生群體中有部分人群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孤獨現象。

圖2 問卷計分分布
而在中間9 項問題中,家庭關系、友誼關系與集體歸屬是最有可能給個體帶來孤獨感與焦慮的情況。
從問卷結果可以看出,雖然當代大學生都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交孤獨的表現,但其與家人、愛人、朋友等親密關系的相處較為和諧,多數大學生都有正處于維持狀態的親密關系,這里表明大學生社交孤獨現象的出現,并不全由其主觀拒絕與外界交流造成,反而可能是由于其缺少社交機會或社交技巧。
同時有超50%的大學生會在處于孤獨狀態下的時候選擇從動物身上尋找慰籍,這種行為反映出當代大學生渴望交流卻又不知如何突破孤獨困境的矛盾,只能在寵物間尋找慰藉。更是表明處于孤獨狀態的學生們主觀上是愿意社交并渴望社交。
但這種愿意社交的表現與問卷中愿意積極參與學校團體活動的結果數據又相悖,結果中只有24.7%的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參與團體活動,而主動參加卻不積極活動的則占比31.4%。之所以出現這種差距是因為如今大學校園的集體活動大多形式且功利,只是為了獲取相關的必修學分,并不能讓參與者有強烈的集體感和歸屬感,全程幾乎零交流的活動不僅不能改善孤獨反而會造成壓抑氛圍。故為了大學生社交孤獨問題得到更好的處理,校園集體活動的頻率和氛圍的改進也極為重要。
社團問題的問卷部分中,多數調查對象認為自己所處的社團輕松歡快、和諧友愛,聯誼頻率適中,能鍛煉自己的綜合事務處理能力。并期待自己的社團活動能夠實踐性強,需要同學之間協作,同時能結交益友,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和道德素養。調查對象同時認為當前社團舉辦活動按要求來自主性較小需要改善,同時希望所舉辦的活動不要令參與者陷入社會性尷尬之中。
本問卷分為三個主要的部分,分別為調查對象刻畫、調查對象孤獨感評估、調查對象社團實踐情況。以上是對問卷18 項問題的結果展現。
本研究以校園社會為環境背景探討強化現實社會支持對改善大學生社交孤獨的有效路徑。
社團是大學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各高校為促進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專業素質等全面發展,極力促進校園社團運作發展,為社團發展提供經費同時定期評估社團發展情況予以指導。各學生社團在學校關懷下注重人才培養以及校園文化建設,既繁榮了校園文化,為學生打造了“第二課堂”育人平臺,也為學生提供了多樣的交流平臺。
僅以安徽財經大學為例,目前存在活躍社團87 個,其為學生所擁有不同的需求提供了豐富的選擇。大學生職業發展協會、國際貿易學會等社團專業性強,學生可以積累相關職業經驗;安財讀書會、考證協會等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個人軟實力在此可得提高;學生會、學生團體聯合會等綜合性強的社團(組織)可以幫助學生鍛煉綜合事務處理能力,培養其綜合素質。
而根據問卷量表圖顯示,僅少數(24.71%)調查對象主動參加社團活動并在活動中積極表現,此現象表明雖然安徽財經大學擁有種類豐富的社團組織,但其動員能力不足,且舉辦的活動大多流于形式不足以吸引足夠多的學生積極參與。但同時只有極少數(8.08%)調查對象不能經常性地從參與的社團中獲得很多滿足,這表明當學生找準集體并與集體產生共鳴就可以在集體中找到滿足從而獲得存在感和幸福感,繼而改善社交孤獨。
社團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社交平臺,也能較好幫助大學生擺脫社交困境,學生們可以通過加入有參與感的現實性社交活動增強集體意識,改善社交孤獨。但校園內現存社團內部形式和組織活動的類型還存在缺陷,階級式的管理方式和形式化的活動內容非但不能給大學生們足夠的吸引,反而會增重其負擔,給改善社交孤獨帶來負面影響。所以,為增強校園社團在針對大學生社交孤獨的積極作用,各校園社團應創新變革,消除學生間的距離感,讓大學生社交成為一潭活水。具體包括:
校園社團是發展學生個人興趣愛好,鍛煉發展學生能力,為學生實現夢想的平臺。而當前一些學生社團儼然官僚傾向嚴重,動輒要求稱主席,否則認為不尊重。為整個的學生社團(組織)形象抹黑,不利于社團發展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圍。一些形式主義活動層出不窮浪費學校資源,消磨學生耐心,也應予以取締。社團的管理應邁向平等自由互助的方向而不是滿足權力欲的工具。
社團除了幫助提升學生能力外,也可以成為成員們的“第二家園”。這需要提高整個團體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在每一次活動中增強動員能力,改善組織氛圍,不是命令式的參與而是號召式的參與。
有創新力的活動才能更好地展現社團風采,鍛煉成員組織實施的能力。社團活動不應是一灘死水,而是充滿生機的活水。創新活動,豐富了活動的內容與形式,增強了社團的活力。但這其中需要規避的是一些引起尷尬的項目,這些項目更多會引人不適達到相反效果。
社會環境的影響可以讓個體產生強有力的歸屬感與依賴心理,在對現實社會強烈歸屬感情況下減輕孤獨感的作用。校園社團是校園社會不可或缺的一環。激發社團的活力,利用好社團對大學生的現實干預,將能很好地改善大學生社交孤獨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