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要歡
(河南省宜陽縣人民醫院 宜陽 471600)
消化性潰瘍(PU)多發于胃和十二指腸,引起上腹部疼痛、反酸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誘發出血、穿孔等嚴重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及生活[1~2]。目前,對于幽門螺桿菌(Hp)陽性PU患者而言,臨床多予以抗Hp四聯療法治療,包括質子泵抑制劑、兩種抗菌藥物、鉍劑,可有效破壞Hp生長環境,加快體內Hp清除,從而促進黏膜組織修復[3]。但抗菌藥物濫用使得抗Hp效果下降,且抗菌藥物長期使用易引起一定程度菌群失調,導致Hp根除率降低。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為微生態制劑,口服后可補充體內益生菌數量,增強對有害菌的抑制效果,以糾正胃腸道菌群紊亂[4]。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Hp陽性PU患者予以雙歧桿菌四聯活菌與四聯療法聯合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我院2018年3月~2020年12月收治的Hp感染陽性PU患者9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9例)和觀察組(49例)。對照組男28例,女21例;年齡25~53歲,平均年齡(35.65±4.18)歲;體質量指數(BMI)19~28 kg/m2,平均BMI(24.19±1.35)kg/m2;病程3~15個月,平均病程(8.52±1.14)個月。觀察組男29例,女20例;年齡24~55歲,平均年齡(35.69±4.22)歲;BMI 19~28 kg/m2,平均BMI(24.23±1.38)kg/m2;病程3~15個月,平均病程(8.56±1.19)個月。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PU診斷標準[5];Hp試驗陽性;伴有上腹部疼痛、反酸等癥狀;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精神障礙;肝腎衰竭;對本研究用藥過敏。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四聯療法治療: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063168),20 mg/次,2次/d;口服克拉霉素膠囊(國藥準字H20065091),0.5 g/次,2次/d;口服阿莫西林膠囊(國藥準字H20043535),1.0 g/次,2次/d;口服膠體果膠鉍膠囊(國藥準字H20065858),200 mg/次,4次/d。觀察組加用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國藥準字S20060010)治療,1.5 g/次,3次/d。兩組均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顯效:上腹疼痛等癥狀消失,胃鏡示潰瘍消失;有效:上腹疼痛等癥狀減輕,胃鏡示潰瘍面積縮小50%以上;無效:未達上述標準。(2)胃動素(MTL)及生長抑素(SS)水平。治療前及治療8周后,采集兩組3 ml靜脈血,離心取得血清后,以全自動分析儀測定MTL、SS水平變化。(3)癥狀改善時間。比較兩組上腹疼痛、反酸、燒灼痛等癥狀改善時間。(4)Hp根除率。隨訪3個月,以14C呼氣試驗復查Hp根除情況,陰性為根除。(5)不良反應,包括惡心、腹瀉、嘔吐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MTL及SS水平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MTL較對照組低,SS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MTL及SS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MTL及SS水平對比(±s)
SS(pg/m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MTL(ng/ml)治療前 治療后49 49 tP 559.52±45.63 562.74±46.25 0.347 0.729 356.24±32.95 398.74±35.74 6.120 0.000 46.59±4.75 47.25±4.82 0.683 0.496 89.54±7.73 79.85±7.42 6.330 0.000
2.3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對比 觀察組癥狀改善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對比(d,±s)

表3 兩組癥狀改善時間對比(d,±s)
組別 n 上腹疼痛 反酸 燒灼痛觀察組對照組49 49 tP 5.36±1.02 6.85±1.23 6.527 0.000 5.98±1.13 7.02±1.28 4.264 0.000 4.89±0.96 5.82±1.07 4.529 0.000
2.4 兩組Hp根除及不良反應情況對比 觀察組Hp根除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Hp根除及不良反應情況對比[例(%)]
PU發病機制復雜,認為Hp是誘發該病的主要原因。Hp屬于螺旋形、微厭氧菌,可于人胃部定植并大量繁殖,釋放毒性代謝產物,從而持續破壞消化道黏膜組織,引起黏膜組織炎性水腫等,且該病菌可促使胃酸分泌,加重黏膜損傷,進而加速潰瘍形成[6~7]。目前,臨床治療Hp陽性PU的關鍵在于清除Hp,但Hp具有較強高突變和自由重組能力,加之臨床抗菌藥物的不規范使用,導致Hp耐藥性逐漸升高,因此抗Hp方案的選取需尤為謹慎。
四聯療法為Hp陽性PU患者首選用藥方案,其中的奧美拉唑為質子泵抑制劑,可通過降低H+-K+-ATP酶活性阻斷胃酸分泌的終末環節,以改善胃部環境,升高pH值,從而破壞Hp生長環境[8~9]。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均為常用抗菌藥物,可通過不同作用機制抑制Hp生長,加快體內Hp清除;膠體果膠鉍屬于胃腸黏膜保護劑,可于潰瘍面形成一層保護膜,隔離胃酸侵襲,促進受損組織修復,且對Hp具有一定滅殺作用。但常規四聯療法隨著Hp耐藥性的升高,Hp根除率有所下降,且臨床考慮抗菌藥物對益生菌也存在一定滅殺作用,易引起胃腸道菌群紊亂,影響Hp清除。
MTL、SS與消化道疾病關系密切,其中MTL屬于活性多肽,可加快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SS則為重要胃腸激素,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本研究中,相比對照組,觀察組臨床療效較高,治療后MTL較低,上腹疼痛、反酸、燒灼痛改善時間較短,SS水平、Hp根除率較高,兩組均無嚴重不良反應,表明雙歧桿菌四聯活菌聯合四聯療法可加快Hp陽性PU患者癥狀緩解,提高Hp根除率,促進MTL、SS水平復常,且不良反應少。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屬于益生菌制劑,口服后可直接增加胃腸道益生菌數量,糾正胃腸道菌群紊亂,從而阻止有害菌增殖,減少細菌毒素產生,并可于胃腸道形成良好生物屏障,抵御外來病菌侵害[10]。同時,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對Hp尿素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能阻止Hp黏附、定植于胃黏膜組織,減輕胃黏膜炎癥損傷,且該藥代謝生成的有機酸還可加快胃腸蠕動,減少毒性代謝產物吸收。雙歧桿菌四聯活菌與四聯療法聯用可協同增效,輔助增強抗Hp效果,并維持胃腸菌群平衡,以促進Hp清除。綜上所述,雙歧桿菌四聯活菌聯合四聯療法可提高Hp陽性PU患者臨床療效,加快MTL、SS水平復常,減輕臨床癥狀,且Hp根除率高,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