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鶴 閆杰
(1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商丘 476100;2河南衛生健康干部學院 鄭州 450008)
膠質瘤是臨床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發病率占顱內腫瘤的40%~50%[1]。臨床對膠質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因手術需在顱內進行,創傷較大,且腫瘤無明顯邊界,難以做到全部切除,所以術后并發癥發生及復發風險較高,需加強圍術期護理干預[2]。多學科合作模式是指不同科室之間、不同護理領域之間,針對圍術期患者開展的一系列醫護行為,并通過優化整合,以提升專業水平的一種工作方法[3]。快速康復理念是指采用一系列具有循證依據的優化整合措施,減輕圍術期應激,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以加快患者康復進程[4]。基于此,本研究探討多學科合作模式下的快速康復理念在膠質瘤患者圍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4月~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膠質瘤患者100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18~63歲,平均年齡(48.72±6.44)歲;膠質瘤位置:額葉23例,枕葉7例,顳葉11例,頂葉9例;病理分級:Ⅰ級6例,Ⅱ級19例,Ⅲ級22例,Ⅳ級3例。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9.30±7.05)歲;膠質瘤位置:額葉20例,枕葉9例,顳葉8例,頂葉13例;病理分級:Ⅰ級7例,Ⅱ級18例,Ⅲ級20例,Ⅳ級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中樞神經系統膠質瘤診斷與治療指南(2015)》[5]中膠質瘤診斷標準,并經顱腦超聲檢查確診;擇期行膠質瘤切除術;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存在其他惡性腫瘤;存在顱腦外傷;存在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存在精神障礙;處于妊娠、哺乳期。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術前給予疾病宣教、心理教育,做好術前備皮等準備;術中給予基本指導,密切觀察患者瞳孔、意識、生命體征等;術后關注患者病情、體征狀況,給予飲食、用藥及康復訓練指導。觀察組實施多學科合作模式下快速康復理念護理。(1)成立多學科團隊。由神經內科、心理科、康復科醫師及營養科、神經內科護理人員組成多學科團隊,團隊成員協作制定快速康復流程、快速康復記錄單,分為術前、術中、術后護理。(2)術前護理。團隊聯合宣教:醫護一體評估患者營養、情緒、功能狀態、疼痛耐受度等,根據評估結果給予個性化健康教育,神經內科醫護人員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教育,包括膠質瘤病因、病情嚴重程度、手術及預后等;由心理科醫生與患者深入交流,告知手術的安全性,并指導患者自我調節方法,進行心態調整。術前準備:指導患者吹氣球、腹式呼吸等,經評估存在肺部感染風險者給予藥物干預(鹽酸氨溴索、布地奈德);術前1 d讓患者充分排便,可使用開塞露,術前2 h給予葡萄糖溶液400 ml,糖尿病患者用溫水代替。(3)術中護理。控制室內溫度24~26℃,患者全身麻醉后控制補液量,將補充液體、沖洗液均加溫至38~40℃,做好非術區保暖護理。(4)術后護理。管道處理:患者麻醉清醒后,24 h內拔除尿管,術區不常規留置引流管。早期飲食:麻醉清醒后給予少量溫水,經胃腸道評估,無惡心、嘔吐反應后,術后6 h營養科醫師為患者配制營養液口服,術后第1天給予半流食,之后逐漸過渡至普食。早期活動:麻醉清醒后,讓患者進行下肢屈伸、踝泵主動運動,第1天協助患者離床活動;經身體狀況評估后,康復科醫師為患者制定早期康復計劃。出院評估:多學科團隊共同評估患者功能狀態、營養狀況、情緒評分等,給予全方位、個體化出院指導。兩組均持續護理至患者出院。
1.4 觀察指標 比較術后康復進程、卡氏(KPS)評分及并發癥發生情況。(1)康復進程:術后首次進食時間、拔除尿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2)KPS評分[6]: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采用KPS評估兩組功能狀態,總分100分,評分越高,功能狀態越佳。(3)并發癥:發熱、術后出血、顱內血腫、感染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觀察組術后首次進食時間、拔除尿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s)
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首次進食時間(h)拔除尿管時間(h)下床活動時間(d)50 50 tP 11.65±2.36 8.42±1.15 8.700 0.000 22.86±4.71 6.23±0.98 24.443 0.000 5.78±1.54 1.39±0.26 19.876 0.000 14.76±2.40 10.04±1.95 10.793 0.000
2.2 兩組KPS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KP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KP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KPS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KPS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50 50 21.262 26.855 0.000 0.000 t P干預前 干預后3個月 t P 60.35±3.79 60.19±4.62 0.189 0.850 77.54±4.28 83.25±3.94 6.941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手術是治療膠質瘤的常用方法,可通過切除腫瘤有效減輕患者臨床癥狀,配合其他綜合療法,可進一步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預后。但膠質瘤位置特殊,對術中操作的精細度要求較高,會增加患者術前身心壓力,對手術順利進行及術后康復不利,這給圍術期護理提出了更高要求[7~8]。在常規圍術期護理中,護士主要根據醫囑執行護理操作,護理質量受護士專業能力的影響,難以全方位滿足臨床需求。
快速康復理念是近年來圍術期護理應用較多的護理理念,但缺乏統一標準,而多學科合作快速康復模式是將快速康復理念與多學科合作相結合,將傳統醫護人員“主導-從屬”的工作模式轉為“并列-互補”模式,能夠充分調動護士的主觀能動性[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首次進食時間、拔除尿管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干預后3個月KPS評分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多學科合作模式下的快速康復理念應用于膠質瘤患者圍術期護理中效果良好,能加快術后恢復,減少并發癥發生,改善患者功能狀態。本研究將多學科合作快速康復模式應用于圍術期膠質瘤患者,改變傳統醫護分隔狀態,由主治醫生、康復科、心理科等醫護人員組成多學科團隊,各學科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護理干預。多學科合作下的快速康復護理貫穿于患者整個手術過程,術前團隊聯合宣教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手術及自身病情的認知,改善心理狀態,減輕手術應激,確保手術順利開展,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術前優化胃腸道管理方案等準備干預利于提高患者手術耐受度,配合術中保溫措施能夠減少患者體溫波動,進一步減輕應激反應,確保手術順利進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0]。術后由專業醫師指導進行早期飲食及早期功能鍛煉等,促使護理更滿足患者個體化需求,及時進行營養補充,促進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有利于功能狀態的改善,進而縮短術后恢復時間。
綜上所述,多學科合作模式下的快速康復理念應用于膠質瘤患者圍術期護理中,利于加快患者術后恢復,減少并發癥,改善功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