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雅 鄭升標
(廣東省汕尾逸揮基金醫院 汕尾516600)
牙髓炎是指發生于牙髓的炎癥性病變,臨床主要表現為牙齒疼痛,大部分由齲齒發展而來[1]。引發牙髓炎原因較多,包括齲病、細菌感染、免疫反應、化學刺激等,此外不良刷牙習慣、牙齒磨損過度等也可誘發牙髓炎。根管治療為臨床治療牙髓炎的有效手段,主要通過清除感染源、擴大消毒范圍、充填封閉等實現治療目的[2]。傳統根管治療常需換藥,近年來多次根管技術逐漸被一次性根管治療所取代,并取得較好效果。隨著醫療技術不斷進步發展,根管治療成功率逐年上升,但偶爾也會出現失敗。有研究表示,根管充填后細菌殘留為導致根管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為提高根管治療成功率,應用根管沖洗劑對細菌進行沖洗十分必要[3]。氯己定、次氯酸鈉均為臨床常用的根管沖洗液,可溶解組織,發揮抗菌作用,利于減輕術后疼痛程度,降低二次感染風險[3]。本研究將氯己定與次氯酸鈉用于牙髓炎根管沖洗,旨在分析其對根管滲出液中炎癥介質水平及疼痛程度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3月~2020年7月收治的牙髓炎根管治療患者7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與B組各35例。A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22~67歲,平均(44.59±2.17)歲;既往有潔牙史2例,抽煙史11例,根管治療史5例。B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21~66歲,平均(44.52±2.09)歲;既往有潔牙史3例,抽煙史10例,根管治療史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18歲;符合《牙體牙髓病學》[4]中牙髓炎診斷標準;符合根管治療指征;牙根發育良好且完整;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近1個月應用過抗生素、鎮痛藥治療者;既往存在牙周疾病病史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臟疾病者;對研究用藥過敏或有根管治療禁忌證者;精神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療方法 術前拍攝X線片明確根管形態、數量、根尖周情況,完成叩診、探診、牙髓活力檢查等基本工作。兩組均行根管治療,應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潤麻醉,應用橡皮障隔濕患牙,之后行開髓操作,近髓時改用慢速球鉆將髓室頂揭除,避免外源性污染。將根管徹底清潔后對其長度進行測量,并行根管預備,將20號無菌紙置于距根管工作長度1 cm處,放置30 s,剪下濕潤部分置入裝有無菌緩沖液的EP試管內,置入-20℃冰箱內保存。應用P5超聲波牙科治療儀,A組采用2%氯己定溶液5 ml反復沖洗,B組應用1%次氯酸鈉5 ml反復沖洗。對每根根管予以沖洗,于側開口處插入注射器,維持2 min勻速沖洗,沖洗前后均應用標準紙尖插入根管內部,置于根尖孔處,使紙尖充分與根管壁接觸,停留1 min后充分吸取根管內部液體。
1.4 觀察指標 于治療前、治療后提取兩組根管滲出液,將25號吸潮紙尖置入根管內,放置30 s后快速取出置入CP管內,重復取3次,將樣品置入-70℃冰箱內儲存。將有試紙條的離心管內加500μl的PBS(pH 7.2),反復沖洗吹打,以10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備用。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兩組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IL-1)測評。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兩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總分10分,0分表示無痛,分數越低表明疼痛越輕。應用生活質量評價量表(SF-36)對兩組測評,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佳。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根管滲出液中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沖洗前兩組根管滲出液中CRP、IL-6、IL-1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沖洗后A組根管滲出液中CRP、IL-6、IL-1明顯較B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根管滲出液中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根管滲出液中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組別 n CRP(mg/L)沖洗前 沖洗后IL-1(ng/ml)沖洗前 沖洗后A組B組IL-6(ng/L)沖洗前 沖洗后35 35 tP 3.51±0.27 3.59±0.32 1.130 0.262 1.07±0.12 1.98±0.24 0.224 0.823 8.79±1.05 8.86±1.12 0.270 0.789 2.13±0.42 3.48±0.63 10.548 0.000 2.14±0.34 2.17±0.41 0.333 0.740 2.14±0.34 2.17±0.41 0.333 0.740
2.2 兩組VAS評分比較 沖洗前兩組VA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沖洗后A組VAS評分明顯較B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沖洗前 沖洗后A組B組35 35 tP 6.12±0.87 6.21±0.95 0.413 0.681 2.01±0.52 3.79±0.82 10.845 0.000
2.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沖洗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A組沖洗后1個月生活質量評分明顯較B組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沖洗前 沖洗后1個月A組B組35 35 tP 62.35±2.78 62.48±2.89 0.192 0.849 90.12±4.17 81.65±3.05 1.752 0.000
牙髓炎為臨床常見病,細菌感染為其主要致病原因,目前臨床主要采用根管治療,可取得較好效果。根管治療牙髓炎需徹底將根管系統內殘余組織、碎片等清除,還需將細菌及其復合產物有效消滅。但根管系統結構較為復雜,除主根管外其他區域均不規則,給根管治療增加一定難度。根管預備過程中,部分根管壁難以被器械觸及,使細菌及其產物清除不徹底,而根管充填后殘留細菌為導致根管失敗及尖周炎反復發作的主要原因。根管沖洗液在減少根管內不規則區域細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提高根管治療成功率、促進根周組織愈合有重要作用。
次氯酸鈉為臨床常用的一種沖洗液,作用機制主要為通過次氯酸與蛋白質發生氧化對糖代謝進行干擾,促使糖代謝失調,從而使細菌凋亡,達到抗菌目的[5]。氯較活潑,刺激性、細胞毒性較強,高濃度次氯酸鈉具有較強殺菌活力,但毒副作用也較大,容易對根尖周組織造成損傷,增加附加傷害,而低濃度次氯酸鈉雖然毒副作用較輕,但殺菌作用較輕且容易揮發,無法對更深層的細菌起到清除作用,難以達到理想殺菌效果。氯己定為一種抗菌譜較廣的根管沖洗劑,具有較好抑菌性及低毒性,作用機制為迅速吸附于微生物細胞表面,對細胞膜造成破壞,促使胞漿成分滲漏,對細菌脫氫酶活性進行抑制,促使菌體胞漿成分凝聚[6]。氯己定終末分枝基團可增強其黏附力,對牙齒表面無機物、有機物有較高親和力,可長時間停留于牙體組織上發揮較強抑菌作用,可降低菌斑數量,減少牙齦出血,有一定安全性,毒副作用較少,容易被患者接受[7]。
CRP、IL-6、IL-1均為臨床常見的炎癥介質。本研究結果顯示,沖洗后A組CRP、IL-6、IL-1水平均較B組低,提示與次氯酸鈉相比,氯己定在根管沖洗中作用更好,可有效減輕機體炎癥反應,分析原因可能為氯己定可通過抑制半胱氨酸組織蛋白酶作用參與炎癥的控制[8]。沖洗后A組VAS評分較B組低,提示氯己定可有效減輕患者疼痛程度,分析原因可能為氯己定通過根管沖洗可減少根管內細菌含量及內毒素釋放,降低根管二次感染發生風險,還可緩解疼痛程度[9]。A組沖洗后1個月生活質量評分相較于B組高,提示氯己定根管沖洗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氯己定用于牙髓炎根管沖洗中有助于控制根管滲出液中炎癥介質水平,降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根管治療后生活質量,優于次氯酸鈉沖洗,可作為首選根管沖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