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寧
(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內分泌科 開封475000)
糖尿病患者常伴失眠癥狀,若失眠長期未得到有效治療,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產生影響,嚴重情況下還會影響體內激素的分泌,如拮抗胰島素分泌過多,會使機體血糖水平明顯升高,從而影響血糖控制,促使臨床治療難度系數增加[1]。因此,探求有效治療手段極為重要。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子午流注法耳穴貼壓對糖尿病合并失眠患者的治療效果,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128例糖尿病合并失眠患者的臨床資料,依據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64例。對照組男29例,女35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50.12±6.01)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37±1.02)年。治療組男31例,女33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50.08±6.13)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3.43±0.9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糖尿病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相關診斷標準[2];失眠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精神障礙分類)》[3]相關診斷標準;年齡35~65歲;近1周內未服用鎮靜劑。(2)排除標準: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耳廓局部有炎癥、表皮破潰者;器官功能嚴重衰竭患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以降糖、鎮靜等對癥治療,并予以飲食控制。
1.3.1 對照組 選用常規耳穴壓豆療法,取失眠點、皮質下、內分泌、交感、脾、胃、神門、垂前等耳穴,酒精消毒后將藥豆沾在膠布中心貼在相應穴位,每穴按壓30 s,每天按壓3~5次為宜,1~3 d更換1次。一個療程為7 d,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2 治療組 采用子午流注法耳穴貼壓治療,耳穴:失眠點、皮質下、內分泌、交感、脾、胃、神門、垂前;開穴選取巳時(9:00~11:00),每日貼壓2次;辰時(7:00~9:00)每日貼壓3次,每次貼壓30 s。雙側耳穴輪流使用,1~3 d更換1次,一個療程為7 d,連續治療2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1)兩組治療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估治療前與治療2個療程后睡眠質量評分,包含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催眠藥物、日間功能、睡眠障礙,每個項目0~3分,總分0~21分,評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2)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比較,治療前、治療2個療程后采用血糖儀測量空腹血糖(FBG)指標。(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包括過敏、皮膚腫脹等不良事件。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所有數據均符合正態分布,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SQI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對照組治療組64 64 18.377 24.068 0.000 0.000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17.36±2.52 17.41±2.79 0.106 0.915 10.76±1.38 7.88±1.50 11.304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空腹血糖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空腹血糖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mmol/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mmol/L,±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對照組治療組64 64 41.672 52.472<0.001<0.001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12.82±1.11 13.01±1.07 0.986 0.326 7.19±0.92*6.58±0.86*3.875<0.001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出現過敏2例,皮膚腫脹1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69%(3/64);治療組出現過敏2例,不良事件發生率為3.12%(2/64)。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08,P=0.648)。
糖尿病由于長期高血糖狀態,易引起神經元及神經纖維損傷,從而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失眠。糖尿病是一種終身慢性疾病,患者往往存在較重的心理負擔,從而引起焦慮、抑郁情緒,同時也影響睡眠質量。而失眠也會影響糖尿病患者生理、病理改變,導致胰島素抵抗、日間功能障礙、體質量增加等,且會使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升高,進而加重糖尿病病情。因此,應高度重視糖尿病合并失眠患者并積極制定有效治療方案。
中醫學認為,耳上相應穴位可與五臟六腑相對應,當人體發病時,通過刺激耳上相應穴位具有一定防病、治病作用[4]。耳穴壓豆療法是一種外治療法,主要原理是將王不留行粘貼于患者耳穴處,并給予按壓,以產生刺激感,從而達到治療目的[5]。有研究指出,將耳穴壓豆療法應用于糖尿病合并失眠患者,能夠使患者睡眠質量得到明顯改善[6]。耳穴療法因具有操作方便、集中性、滲透、安全等優點,被廣泛運用于中醫臨床中。有研究表明,子午流注法結合辨證取穴治療失眠療效滿意[7]。子午流注學說雖已被廣泛運用于針灸治療失眠的臨床實踐中,但是對子午流注學說指導下耳穴貼壓治療失眠的研究較少。《黃帝內經》中有記載,其以“天人相應”為理論基礎,根據經絡相離的流注特點,將十二經脈與十二時辰相互聯系,通過調整時間節律來調整五臟六腑,運化機體陰陽平衡與節律,以達到治療目的[8]。經絡與穴位存在不可分割的關系,是聯結整體,構成與維持神經活動的最基本條件。聯合穴位貼敷,刺激穴位,疏通經絡,可使氣血運行、溝通內外、營養周身,以平衡植物神經,使浮躁的心情逐漸趨于平靜,促進睡眠。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PSQI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較對照組低;兩組治療后血糖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采用子午流注法耳穴貼壓治療糖尿病合并失眠患者,可顯著改善患者睡眠質量,從而有利于控制血糖,且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子午流注耳穴壓豆治療糖尿病合并失眠患者,可有效改善睡眠質量,利于控制血糖水平,且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可為臨床治療該疾病患者提供新的非藥物中醫外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