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彬彬 閆興洲
(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科 安徽蚌埠 233004)
創傷后膝關節僵硬是指膝關節周圍骨折或其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損傷后,膝關節長期制動,引起的膝關節內外組織粘連、攣縮,膝關節屈伸活動受限,部分功能喪失。創傷后膝關節僵硬臨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屈伸活動度受限、膝關節慢性疼痛等,是膝關節創傷的常見并發癥。相關文獻報道,國內因膝關節創傷或手術引發膝關節僵硬的發病率較高,為31%~53%[1]。膝關節僵硬極大程度地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2]。為提高創傷后膝關節僵硬的治療效果,本研究采用超聲波療法聯合運動療法治療創傷后膝關節僵硬,取得顯著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8年8月~2021年2月入住康復醫學科的創傷后膝關節僵硬患者60例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30例。對照男17例,女13例;年齡16~60歲,平均年齡(42.26±5.21)歲;平均病程(42.28±9.48)d。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8~61歲,平均年齡(42.23±5.17)歲;平均病程(40.98±7.92)d。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參照《骨與關節損傷》[3]中創傷后膝關節功能障礙相關診斷標準確診;(2)有膝關節軟組織損傷或骨折手術史;(3)膝關節屈伸活動受限、靈活度下降,日常生活能力受限;(4)膝關節腫脹、疼痛或肌力下降;(5)病情平穩,無明顯情緒波動;(6)有康復意愿,主動配合系統康復訓練。排除標準:(1)合并全身感染、不穩定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骨質疏松癥等疾病;(2)患側膝關節的皮膚愈合不良,不能進行觸摸;(3)骨折愈合不良或X線提示骨性僵直;(4)有超聲波治療禁忌證;(5)不同意治療方案,或不配合治療。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運動療法治療。康復醫師評估患者病情,進行專科體格檢查,記錄患者患側膝關節活動度和膝關節Lysholm評分,根據康復評定結果,制定康復治療計劃。先對患側膝關節進行蠟療,20 min/次,1次/d。蠟療結束后進行運動療法,1次/d,40 min/次。上述治療每周連續治療5 d,休息2 d,共治療6周。運動療法:(1)牽伸訓練。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治療師放松患側股四頭肌、腘繩肌、髂脛束等肌肉組織,在膝關節活動至末端,徒手進行膝關節軟組織持續牽伸,使膝關節周圍組織處于持續牽伸緊張狀態,牽伸過程中患者感到膝關節周圍組織有強烈的牽拉感。(2)肌力訓練。對患者患側股四頭肌、腘繩肌、小腿三頭肌、脛前肌進行抗等張阻力運動、抗等長阻力運動,運動量以訓練后第2天不感到疼痛和疲勞為宜。(3)關節松動術。采用澳大利亞Maitland關節松動術,1、2級關節松動術主要在膝關節活動范圍內進行小幅度或無阻力的大幅度松動,緩解膝關節疼痛;3、4級關節松動術是在僵硬的膝關節上進行較大阻力的大幅度松動或較大阻力的小范圍松動,主要是完成在近端脛腓骨、髕骨、脛股3個關節面的滾動、滑動、分離、旋轉等運動,增加關節活動范圍和本體反饋。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輔以超聲波治療。患側膝關節周圍和超聲探頭上均勻涂抹耦合劑,將超聲探頭緊貼于膝關節周圍皮膚,緩慢移動。設置超聲波的頻率為1 MHz,調節脈沖輸出強度為1.0 W/cm2。連續治療6周,每周5次,1次/d,10 min/次。
1.4 觀察指標 在治療前后分別運用量角器、膝關節Lysholm評分量表記錄患側膝關節的被動關節活動度、膝關節功能評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患側膝關節被動關節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側膝關節被動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側膝關節被動關節活動度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患側膝關節被動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患側膝關節被動關節活動度比較(°,±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30 30治療前 治療后 t P 53.23±14.78 56.56±12.96 0.92>0.05<0.05<0.05 16.18 15.75 tP 112.38±13.51 104.26±10.36 2.61<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患側膝關節Lysholm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側膝關節Lyshol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側膝關節Lysholm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患側膝關節Lysholm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患側膝關節Lysholm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30 30 84.54±8.51 78.32±7.31 3.04<0.05治療前 治療后 t P 36.32±6.18 38.56±7.96 1.22>0.05 25.11 10.21<0.05<0.05 tP
現代研究認為,膝關節僵硬的發病機制為膝關節創傷后肌肉、韌帶等周圍軟組織出血,引起炎癥反應,炎癥細胞、纖維蛋白滲出,當纖溶、抗纖溶系統失衡后,纖維蛋白沉積形成暫時的粘連基質,刺激損傷組織成纖維細胞遷移、增殖、分泌粘連蛋白等細胞外基質,致使炎癥細胞-膠原-纖維蛋白復合物過量形成,當微血管長入后,大量肉芽組織產生并聚集在滑膜和關節囊周圍。隨著膠原纖維增粗,微血管閉合,致使肉芽組織纖維化,關節囊、滑膜萎縮,形成膝關節內粘連。同時膝關節創傷后長期制動,股四頭肌、腘繩肌、韌帶、肌間隔、髕上囊之間發生粘連,引起肌肉纖維化、攣縮,伸展性降低。針對創傷后膝關節僵硬的治療,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運動療法、作業療法、壓力治療、手法松解、物理因子等綜合康復治療[4],如何采用更優的治療方案仍是康復科醫生面臨的難題。
超聲波通過溫熱和機械作用,促進肌肉、肌腱連接處熱量產生,提高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伸展性,使粘連、攣縮的軟組織牽拉、延伸。超聲波同時具有改善受損部位血液、淋巴循環,提高軟組織修復功能,降低神經興奮性,減少炎癥物質釋放,減輕膝關節腫脹和疼痛的作用[5]。通過對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的牽伸訓練,可使膝關節囊、周圍組織維持在松弛狀態,預防膝關節僵硬的進一步加重,促進膝關節功能的恢復。膝關節關節松動術有利于膝關節滑液的流動,提高膝關節內纖維軟骨無血管區的營養,提高膝關節痛閾,緩解疼痛,松解膝關節周圍組織粘連,增強本體反饋,加強運動覺、位置覺[6]。通過強化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的訓練,可降低膝關節疼痛感,調節膝關節內壓,改善膝關節滑膜代謝,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7]。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側膝關節被動關節活動度、膝關節Lysholm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側膝關節被動關節活動度、膝關節Lysholm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升高幅度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運動療法聯合超聲波療法可以顯著提高創傷后膝關節僵硬患者膝關節的被動關節活動度和改善膝關節功能評分,療效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