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灝
(河南省鄲城縣人民醫院腫瘤科 鄲城477150)
顱內腫瘤又稱為腦腫瘤或顱腦腫瘤,主要是指發生于顱腔內的神經系統腫瘤。原發性顱內腫瘤主要包括造血及淋巴組織瘤、蝶鞍區腫瘤、顆粒細胞瘤及顱咽管瘤,每種腫瘤根據起源不同可分為神經上皮型、外周神經型、腦膜型及生殖細胞型[1~2]。目前,手術切除是實現腫瘤根治的有效手段,但顱腦作為人體最重要組織器官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且顱腦手術危險性、復雜性均較高[3]。因此,選用安全、有效的術式對顱腦腫瘤患者預后具有決定性影響。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以明確骨瓣開顱術與神經外科鎖孔術應用于顱內腫瘤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在經過鄲城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后開展。選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鄲城縣人民醫院收治的102例顱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51例)和觀察組(51例)。觀察組年齡47~79歲,平均年齡(58.67±6.31)歲;腫瘤直徑1.87~4.50 cm,平均直徑(3.14±0.85)cm;男26例,女25例;腫瘤類型:垂體瘤7例,動脈瘤12例,腦膜瘤9例,神經鞘瘤6例,膠質瘤15例,其他2例。對照組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57.99±6.28)歲;腫瘤直徑1.84~4.48 cm,平均直徑(3.05±0.84)cm;男25例,女26例;腫瘤類型:垂體瘤6例,動脈瘤13例,腦膜瘤8例,神經鞘瘤7例,膠質瘤14例,其他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腫瘤類型、腫瘤直徑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精神及自主意識正常,可配合完成相關研究;手術耐受性佳,遵醫行為佳;凝血、肝腎功能正常;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存在其他類型惡性腫瘤患者;合并中重度傳染性或感染性疾病者;中途退出者。
1.3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完善相關檢查并采用全身麻醉。對照組選擇幕上開顱術治療,方法:聯合頭皮浸潤麻醉,依據患者腫瘤位置選擇切口,遵守保護重要組織、保障血液供應原則,依次翻開皮瓣、骨瓣,參照骨瓣形狀切開骨膜,迅速鋸開顱骨并止血,切除腫瘤,清洗術腔,排出氣體保障顱內壓穩定,放回骨瓣并縫合骨膜,放回皮瓣且消毒周圍皮膚,留置引流管。觀察組使用神經外科鎖孔術式治療,方法:切開頭皮,注意保護神經、血管等重要組織,打開顱腔并緩慢引出腦脊液,充分暴露術野,根據腫瘤位置不同行具體神經外科鎖孔手術。當腫瘤位于橋小腦角或小腦半球時,選擇后顱窩鎖孔入路;當腫瘤位于側腦室時,選擇額顳鎖孔入路;當腫瘤位于前顱窩底及鞍區時,選擇眶上鎖孔入路;當腫瘤位于顳底時,選擇顳下鎖孔入路。切除腫瘤并送檢,止血并清洗術腔,逐層縫合,保障顱內壓穩定。
1.4 觀察指標 (1)療效:參照《臨床診療指南:神經外科學分冊》[4]評估,術后患者各項身體指標正常,為顯效;術后患者各項身體指標趨于正常或改善明顯,為有效;術后患者病情無改善或者術中死亡,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2)手術情況: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3)并發癥:隨訪記錄兩組患者肺部感染、應激性潰瘍及顱內積水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手術情況)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臨床療效、手術并發癥)以%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08%,高于對照組的80.3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較少,手術時間較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對照組觀察組51 51 tP 96.88±46.70 70.12±39.95 3.110 0.002 163.42±32.59 143.65±31.17 3.131 0.002
2.3 兩組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為1.96%,低于對照組的13.7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顱內腫瘤類型較多,但無論惡性或是良性腫瘤,其發病均與動脈粥樣硬化、先天性肌層發育薄弱及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因素相關。根據腫瘤類型及性質不同,需要選擇不同方案治療,但傳統開顱手術會對機體造成較大傷害,如增加感染率、傷害周圍血管及組織等[5~6]。而神經外科鎖孔手術可以有效避免傳統開顱術所造成的損傷,基于此,本研究開展對比分析,以明確神經外科鎖孔手術應用于顱內腫瘤臨床治療中的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較高,并發癥較少,且術中出血量降低明顯,手術時間縮短明顯,表明對顱內腫瘤患者給予神經外科鎖孔手術治療,有益于臨床療效提升,且手術時間相對較短,出血量較低,因此對機體傷害較小,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使用神經外科鎖孔手術治療后,手術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說明此術式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能夠保障較高的治療安全性。神經外科鎖孔手術是一種顱腦微創術式,其前提條件為患者需在手術過程中維持穩定較低的顱內壓。此術式對人體傷害較小得益于通過腦室內自然縫隙切除腫瘤,顯著降低對患者正常腦組織的損傷程度[7~8]。鎖孔術重點在于“開鎖”,即根據不同瘤體性質,分析具體影像學資料,綜合選擇對患者康復及治療效果最有利的針對性入路方式,因此,該術式能夠體現一定個性化治療特點。此外,該術式實施過程中觀察視野能隨著手術進展得到提升,利于腫瘤位置掌握,可促進手術精準性提升。神經外科鎖孔手術應用于顱內腫瘤可以在保障較好治療效果基礎上,盡可能降低患者疼痛,利于后期康復治療[9~10]。常規開顱手術易導致患者精神狀態較差,降低康復效率,情況嚴重時可能導致患者殘疾,對其家庭打擊較大,增加了醫患糾紛。神經外科鎖孔手術對患者傷害較小,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可以提高手術治療的安全性,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醫患糾紛發生情況,對醫患關系改善也能起到一定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對顱內腫瘤患者給予神經外科鎖孔手術治療,能夠提升臨床療效,縮短手術時間,降低出血量,對機體傷害較小,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能夠保障較高治療安全性,利于預后,具有較高臨床推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