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會方
(河南省安陽市人民醫院 安陽 45500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常見腦血管疾病。隨著生活水平、飲食習慣的變化,近年AIS發病率逐漸上升,呈年輕化趨勢,且AIS發病初期癥狀不明顯,治療時機無法把握,易導致病情惡化,嚴重損傷神經系統,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重要影響[1]。靜脈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是臨床治療AIS常用手段,能夠對梗死血管進行快速疏通,促進腦部血流恢復,改善腦部受損情況,但單一用藥效果欠佳。替羅非班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在AIS治療中可能發揮有利作用[2]。因此,本研究選取我院82例AIS患者根據治療方案分組,通過對比分析,探討替羅非班+IVT橋接血管內取栓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6月~2020年10月收治的AIS患者82例,按照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41例)、觀察組(41例)。對照組男22例,女19例;年齡45~80歲,平均(62.36±8.21)歲;發病到治療時間2~6 h,平均(4.26±0.74)h;合并癥:糖尿病6例,高血壓14例,高脂血癥17例;收縮壓125~182 mm Hg,平均(145.22±9.53)mm Hg,舒張壓62~98 mm Hg,平均(78.61±8.13)mm Hg。觀察組男21例,女20例;年齡44~81歲,平均(60.95±8.16)歲;發病到治療時間2~6 h,平均(4.51±0.73)h;合并癥:糖尿病8例,高血壓12例,高脂血癥18例;收縮壓129~175 mm Hg,平均(147.43±8.28)mm Hg,舒張壓61~97 mm Hg,平均(79.45±8.31)mm Hg。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確診為AIS;初次發病,發病至溶栓時間≤6 h;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了解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并發癥;存在器官衰竭疾病;伴有顱內出血;對本研究藥物存在禁忌證。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阿替普酶IVT橋接血管內取栓治療,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冊證號S20160054)0.9 mg/kg,1 min內靜推10%,剩余90%1 h內持續靜滴。
1.3.2 觀察組 加用鹽酸替羅非班注射液(注冊證號H20150589),10μg/kg,3 min內靜推,之后24 h內持續靜滴0.15μg/(kg·min)。
1.3.3 共同治療 治療后兩組進行CT檢查,無出血則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根據術前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使用情況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注冊證號H20130339)和硫酸氫氯吡格雷片(注冊證號H20140965)治療,同時觀察血脂、肝腎功能及血糖等變化情況,凝血功能監測發現異常需及時處理,對癥治療,定期進行頭顱CT檢查及神經功能評估。
1.4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量表(NIHSS)評分制定療效評估標準:NIHSS評分下降>90%為臨床治愈;NIHSS評分下降46%~90%為顯效;NIHSS評分下降18%~45%為有效;NIHSS評分下降<18%為無效。將臨床治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1)對比療效。(2)對比治療前及治療后1 d、7 d、14 d兩組NIHSS評分。(3)對比治療前、治療后90 d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包括白細胞介素-6(IL-6)、超敏C反應蛋白(hs-CRP)。(4)通過Barthel指數、改良Rankin量表(mRS)分別評估治療前、治療后90 d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及預后,其中Barthel指數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強,mRS分值越低說明預后越好。
1.6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對比 與對照組78.05%相比,觀察組總有效率95.12%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NIHSS評分對比 治療后1 d、7 d、14 d,兩組NIHSS評分均呈下降趨勢,且觀察組評分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NIHSS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NIHSS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1 d 治療后7 d治療后14 d觀察組對照組41 41 tP 14.83±5.14 14.06±4.75 0.705 0.483 9.27±4.59 11.43±4.36 2.184 0.032 8.42±3.31 10.17±3.69 2.261 0.027 7.52±3.28 9.65±3.49 2.848 0.006
2.3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對比 治療后90 d,IL-6、hs-CRP水平均下降,且觀察組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對比(±s)

表3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對比(±s)
hs-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90 d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IL-6(ng/L)治療前 治療后90 d 41 41 tP 116.51±28.32 121.36±31.45 0.739 0.465 60.43±12.18 87.91±14.47 9.303<0.001 23.25±5.74 22.18±5.16 0.888 0.377 14.35±3.13 17.49±4.27 3.800<0.001
2.4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及預后評分對比 治療后90 d,兩組Barthel指數評分上升,mRS評分降低,且觀察組評分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及預后評分對比(分,±s)

表4 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及預后評分對比(分,±s)
mR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90 d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Barthel指數治療前 治療后90 d 41 41 tP 29.35±9.34 30.28±9.42 0.449 0.655 70.36±6.35 63.59±5.26 5.257<0.001 3.85±1.06 3.51±1.28 1.310 0.194 1.62±0.78 2.14±0.92 2.761 0.007
AIS具有發病快、致殘率高、致死率高、預后差等特點,若未得到及時有效治療,可能引發后遺癥,導致語言功能障礙、偏癱等,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3]。IVT是目前治療AIS的有效手段。阿替普酶是臨床IVT橋接血管內取栓常用藥物,能夠通過激活纖溶酶原達到溶栓目的,進而促進血管疏通、血流恢復,但溶栓后出現血管再閉塞的概率達14%~34%,因此預防溶栓后血管再閉塞對治療AIS具有重要意義[4]。研究顯示,血小板的聚集、活化是AIS發病的直接因素,在血栓形成的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故抗血小板凝聚是治療AIS的關鍵措施[5]。替羅非班屬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可抑制纖維蛋白原、血小板糖蛋白GⅡb/Ⅲa受體相結合,進而達到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其半衰期短,血小板功能可在停藥4 h左右恢復,安全性較高[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12%,高于對照組的78.05%,治療后90 d兩組NIHSS及mRS評分、Barthel指數水平均改善,且觀察組改善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提示替羅非班+IVT橋接血管內取栓治療AIS有一定積極作用,能夠有效改善預后,促進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復。
相關研究顯示,IL-6、hs-CRP與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密切相關,IL-6、hs-CRP水平上升易引發炎癥細胞聚集,導致炎癥反應加重[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90 d觀察組IL-6、hs-CRP水平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可見替羅非班+IVT橋接血管內取栓應用于AIS治療中療效確切,可有效減輕機體炎癥。
綜上所述,替羅非班+IVT橋接血管內取栓應用于AIS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炎癥反應,有助于促進病情恢復,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