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晗 張東青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 洛陽 471003)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治療冠心病的常用手段,雖能改善患者病情,但支架置入后可能損傷動脈壁、引起炎癥反應、促進血栓形成,刺激體內各種細胞因子、生長因子產生,并經血管平滑肌細胞受體,促使平滑肌細胞分裂、增生等,引起新生內膜過度增生,引起血管再狹窄,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威脅生命安全[1~2]。可溶性CD40L(sCD40L)與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因子(sICAM-1)屬于免疫炎癥介質,兩者水平增高可激活機體炎癥反應,導致患者出現免疫功能紊亂、氧化應激反應,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受損,促進冠心病患者病情發展[3~4]。本研究主要分析sCD40L與sICAM-1水平與冠心病患者血管再狹窄的關系,旨在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2月~2020年5月于我院接受PCI的96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女40例,男56例;年齡36~76歲,平均年齡(61.23±2.15)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5.20±0.74)年。術后隨訪1年,經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顯示冠狀動脈血管再狹窄9例、無血管狹窄87例。血管再狹窄組男6例,女3例;年齡37~76歲,平均年齡(62.14±2.26)歲;病程2~9年,平均病程(5.32±0.71)年。無血管再狹窄組男50例,女37例;年齡36~74歲,平均年齡(61.09±2.09)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5.24±0.64)年。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血管再狹窄判斷標準 定量分析支架內、支架近端與遠端的3個節段,CAG顯示支架置入節段管腔直徑狹窄50%及以上即可評定為血管再狹窄。
1.3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接受PCI術治療;符合《臨床冠心病診斷與治療指南》[5]中冠心病診斷標準,經CAG檢查確診,且動脈狹窄50%以上;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心臟疾病,如風濕性心臟病、擴張性心肌病等;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合并甲狀腺疾病、腎病綜合征等影響脂代謝水平疾??;合并免疫系統疾?。痪窦不?;凝血功能異常;正在參與其他臨床研究;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
1.4 觀察指標 采集入組患者5 ml空腹肘正中靜脈血,常溫下以2 500 r/min轉速進行離心操作,時間為10 min,獲取上清液。使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sICAM-1、sCD40L,儀器為美國Rayto 2100酶標儀;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脂指標,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三酰甘油(TG)。
1.5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血清指標差異。(2)分析血清指標與冠心病患者血管再狹窄的相關性。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軟件分析數據,用(±s)表示計量資料,用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或Fisher精確檢驗,相關性分析用Pearson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與無血管再狹窄組相比,血管再狹窄組sCD40L、sICAM-1、LDL-C水平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TC、HDL-C、T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血清指標水平比較(±s)
組別 n sICAM-1(ng/ml)sCD40L(ng/ml) LDL-C(mmol/L) TC(mmol/L) HDL-C(mmol/L) TG(mmol/L)無血管再狹窄組血管再狹窄組87 9 tP 911.28±184.39 1 280.21±201.26 5.668 0.000 2.93±0.68 8.11±0.77 21.499 0.000 2.56±0.62 3.26±0.80 3.137 0.002 5.10±0.85 5.19±0.80 0.304 0.762 1.14±0.23 1.15±0.29 0.121 0.904 2.24±0.27 2.20±0.26 0.424 0.672
2.2 兩組血清指標水平與冠心病患者血管再狹窄相關性分析 血清sICAM-1、sCD40L、LDL-C與冠心病患者血管再狹窄呈正相關(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指標水平與冠心病患者血管再狹窄相關性分析
冠心病的發生與年齡、吸煙、糖耐量異常、高血壓、肥胖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發病具有反復性、突發性、長期性等特點,難以治愈,一旦被確診,患者將長期處于慢性疾病狀態,且具有致死率高、致殘率高、預后較差等特點[6]。PCI是臨床治療冠心病的首選方式,具有創傷小、操作簡單、恢復快、療效確切等優點,可快速擴張、疏通冠脈病變部位,恢復與其相關的血運,改善心肌缺血,促進心肌功能恢復[7]。但PCI術后易發生血管再狹窄,降低治療效果,影響患者預后,這也是治療冠心病亟待解決的難題。
研究顯示,PCI術后再狹窄處含有大量血小板和白細胞,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可引起炎癥反應[8]。CD40L屬于炎癥介質,經炎癥反應激活后,以sCD40L形式存在于體內,參與炎癥、免疫反應的發生,其中炎癥反應可刺激細胞因子產生和T細胞遷移,加強血管內皮細胞與單核細胞黏附作用,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9]。細胞間黏附因子(ICAM-1)屬于跨膜蛋白質,廣泛分布于單核細胞、血管內皮細胞、中性粒細胞表面,結構與免疫球蛋白相似,可與白細胞表面的CD11/CD18復合物特異性結合,介導淋巴細胞、血管內皮細胞、單核細胞、中性粒細胞的黏附[10]。sICAM-1是ICAM-1的細胞外成分,具有可溶性,其水平與ICAM-1水平變化相一致,故sICAM-1水平高低可準確反映ICAM-1水平。在冠狀動脈硬化發生、進展過程中LDL-C的氧化修飾與炎癥反應發揮重要作用,LDL-C水平高低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無癥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發生和斑塊易損傷密切相關,常被應用于預測心血管事件發生。本研究結果顯示,血管再狹窄組血清sICAM-1、sCD40L、LDL-C水平較無血管再狹窄組高,兩組TC、HDL-C、TG水 平 比 較 無 明 顯 差 異,且 血 清sICAM-1、sCD40L、LDL-C與冠心病患者血管再狹窄呈正相關,提示血清sICAM-1、sCD40L、LDL-C水平可能與冠心病患者血管再狹窄發生密切相關。sCD40L可通過結合血管內皮細胞,參與血管生成和組織細胞生長、分化,貫穿動脈粥樣硬化整個過程,其水平高低與斑塊不穩定、急性冠脈綜合征等多種疾病發生密切相關。各類致炎因素引起的炎癥反應會破壞斑塊穩定性,促使其出血、破裂,最終導致血栓形成,進而出現血管再狹窄。炎癥早期,ICAM-1被細胞激活并逐漸合成,其水平可在炎癥進展期達到峰值,可造成白細胞與內皮細胞緊密黏附,并向內皮細胞下滲透,大量分泌、釋放細胞活性物質,促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增生,促進泡沫細胞形成,而導致患者出現動脈粥樣斑塊,進而引起血管再狹窄。
綜上所述,冠心病血管再狹窄患者血清sICAM-1、sCD40L、LDL-C水平明顯升高,其升高可能與血管再狹窄密切相關,可將其作為PCI術后治療的重要靶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