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清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醫學中心 福州 350005)
胸部結構正常是維持人體循環、呼吸生理功能正常運行的基礎,當受到外界暴力作用出現創傷時易發生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臨床治療失血性休克常用方法為液體復蘇治療,可使心臟前負荷增加,提高心輸出量,恢復組織灌注,從而改善缺血缺氧癥狀,挽救患者生命[2]。失血性休克會導致患者血流動力學紊亂,因此在進行液體復蘇治療時應準確評估,嚴格控制液體復蘇量,避免復蘇過量增加心臟負擔,誘發嚴重水腫[3~4]。既往液體復蘇治療期間使用的早期目標導向治療(EGDT),無法實時反映患者血流動力學情況,使得臨床應用效果難以達到預期。脈搏指示連續心排血量(PICCO)監測技術能監測心臟前負荷、動態實時反映血流動力學變化,在液體復蘇治療中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PICCO監測技術下指導液體復蘇在胸部創傷導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胸部創傷導致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5~76歲,平均年齡(48.65±5.84)歲;體質量46~88 kg,平均體質量(65.37±4.07)kg;致傷原因:車禍32例,暴力擠壓8例,高處墜落1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24~78歲,平均年齡(48.94±5.76)歲;體質量46~89 kg,平均體質量(65.24±4.52)kg;致傷原因:車禍30例,暴力擠壓9例,高處墜落1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致傷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1)有明確的胸部外傷史;(2)失血過多導致的休克;(3)平均動脈壓(MAP)<65 mm Hg;(4)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其他原因導致的休克;(2)入院后6 h內死亡;(3)存在免疫系統疾病;(4)存在PICCO監測禁忌證。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以EGDT指導液體復蘇治療:通過治療原發病、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抗生素、液體復蘇等達到復蘇目標,復蘇目標為平均動脈壓(MAP)≥65 mm Hg,中心靜脈壓(CVP)8~12 mm Hg,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ScvO2)≥70%,尿量≥0.5 ml/(kg·h)。觀察組以PICCO監測技術指導液體復蘇治療:穿刺股動脈留置PICCO導管,與監測儀連接,輸入患者基礎信息,根據監測結果控制復蘇量,當每搏變異度(SVV)<10%液體量增加速度需減慢,若SVV≥10%則加快補液速度補充液體量。不同時點根據PICCO監測結果調整液體復蘇量,指導臨床治療,以達到復蘇目標。
1.4 觀察指標 (1)臨床指標:分別于復蘇前、復蘇6 h,比較兩組CVP、MAP、ScvO2及心率。(2)治療情況:記錄兩組早期達標時間、機械通氣時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量及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入住時間。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兩組復蘇前MAP、ScvO2、心率及CVP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蘇6 h的CVP、MAP、ScvO2均升高,心率均降低,但MAP、ScvO2、心率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CVP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s)
心率(次/min)復蘇前 復蘇6 h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CVP(mm Hg)復蘇前 復蘇6 h后MAP(mm Hg)復蘇前 復蘇6 h后ScvO2(%)復蘇前 復蘇6 h后50 50 tP 5.19±1.41 5.22±1.48 0.104 0.918 6.73±1.59 7.94±1.64 3.746 0.000 55.24±4.24 55.78±4.34 0.629 0.531 66.98±6.25 68.51±6.61 1.189 0.237 53.45±7.64 53.79±7.51 0.224 0.823 66.54±6.64 67.78±6.97 0.911 0.365 129.78±18.24 129.24±18.13 0.149 0.882 120.93±15.25 118.37±16.98 0.793 0.430
2.2 兩組治療情況對比 觀察組早期達標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入住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血管活性藥物使用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治療情況對比(±s)
ICU入住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早期達標時間(h)機械通氣時間(d)血管活性藥物使用量(mg)50 50 tP 8.46±1.71 5.35±0.96 11.214 0.012 5.44±1.02 3.32±0.84 11.345 0.019 18.56±3.42 13.34±2.17 9.113 0.000 11.14±3.04 8.43±1.56 5.608 0.000
嚴重創傷會造成大量失血,致使機體循環血量減少,使得器官組織無法得到有效灌注,增加無氧代謝,引發乳酸性酸中毒,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害性大,因此及時恢復正常灌注是治療的關鍵[5]。液體復蘇是治療休克的重要方法,有效的液體補充可維持機體內血容量平穩狀態,快速糾正休克狀態,緩解缺血缺氧癥狀,挽救患者生命安全[6]。有效的液體復蘇可短時間內恢復血流動力學,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預后,但需嚴格控制復蘇量,避免復蘇過量或不足影響治療效果[7]。
既往臨床多根據患者血壓、尿量、心率等指標變化評估復蘇期間患者血容量和灌注量,但準確性較差,無法實時動態反映治療情況,影響臨床治療效果,因此尋找更加準確的監測方法是目前臨床研究的重難點[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復蘇6 h的CVP、MAP、ScvO2均高于復蘇前,心率均低于復蘇前,觀察組CVP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早期達標時間、機械通氣時間、ICU入住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血管活性藥物使用量少于對照組。表明在胸部創傷導致失血性休克患者液體復蘇治療中使用PICCO監測技術利于增強復蘇效果,能盡早糾正休克狀態,減少血管活性藥物的使用,從而改善患者預后。其原因為PICCO監測技術是結合脈搏輪廓分析法、肺熱稀釋法對心排血量進行測定,是新一代容量的監測技術,準確評估患者血容量、心臟負荷情況,能夠準確、動態、實時的反映生命體征變化,并根據患者各項指標水平指導液體復蘇治療[9]。PICCO監測技術創傷小,準確性高,監測結果不受心肌順應性、呼吸運動等影響,可為調整液體復蘇方案提供數據支持,利于提升搶救成功率,盡快糾正患者缺血缺氧狀態,縮短治療時間,改善患者預后[10]。
綜上所述,在胸部創傷導致失血性休克患者液體復蘇治療中使用PICCO監測技術,對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控制液體復蘇量均有較好的指導作用,利于改善復蘇效果,縮短患者治療時間,值得臨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