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瑩 方 瑋 曾少文
(1.廣東省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仲愷院區,廣東 惠州 516000;2.廣東省惠州市仲愷高新區人民醫院,廣東 惠州 51600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腦血管疾病之一,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的發病特點[1]。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步伐的加快,急性腦梗死的發病率逐年增加[2],流行病學研究顯示[3],我國急性腦梗死發病率占腦血管疾病的45%~67%,可見急性腦梗死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現代醫學對于急性腦梗死的治療多采用溶栓、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方法[4],其中阿替普酶是臨床常用溶栓藥物之一,可快速清除栓子,促進梗死血管通暢,但操作難度大,存在并發出血的風險[5-6]。中醫學認為,中風急性期主要以氣痰瘀互結主要特點,而溶栓藥物祛除淤血后,痰瘀之邪并未完全消散,容易出現痰瘀熱毒,阻于腦絡,影響療效,因此需要結合相應的中醫藥以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討通腦飲聯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1)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對急性腦梗死的診斷標準[7];中醫診斷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8]中急性期中風病痰瘀阻絡證的辨證標準。2)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發病至就診時間4.5 h內;符合靜脈溶栓標準;年齡18~75歲;同意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3)排除標準:短暫性腦缺血、腦腫瘤、腦外傷等原因引起的腦梗死者;靜脈溶栓禁忌證者;合并心房顫動、心衰、肝腎功能異常者;嚴重過敏體質者;有中風病史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同期接受其他臨床試驗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于筆者所在醫院就診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0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齡45~72歲,平均(65.21±6.54)歲;合并基礎病類型為高血壓病31例,糖尿病10例,高脂血癥7例,其他2例。對照組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齡42~73歲,平均(64.81±6.65)歲;合并基礎病類型為高血壓病28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癥7例,其他2例。將兩組性別、年齡、合并基礎病類型等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中西醫急診診治專家共識》[9]予以西醫基礎治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控制顱內壓、血壓控制、血糖控制等。對照組患者確診入組后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德國柏林格因格翰公司,批準文號S20110052)溶栓治療,按照0.9 mg/kg標準計算阿替普酶用量,將總劑量的10%在1 min內快速靜推,剩余90%在1 h內連續靜脈泵入,輸注結束后予以患者常規生理鹽水進行沖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通腦飲治療,方藥組成為:鉤藤30 g,紅景天15 g,膽南星、九節菖蒲、僵蠶、川芎、天麻各10 g,水蛭5 g,水煎取汁200 mL,分早晚2次飯后口服或經胃管給藥,兩組均治療14 d。
1.4 觀察指標 1)血小板參數:分別采集兩組空腹外周靜脈血3 mL,采用上海涵飛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血小板分布寬度(PDW)、血小板計數(PLT)、血小板平均體積(MVP)。2)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損傷程度,評分越高,提示其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重。3)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中醫證候進行評分,包括肢體運動障礙、言語不利、頭暈、舌脈象等,評分越高提示痰瘀阻絡證證候表現越典型。4)采用Barthel指數評價兩組治療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包括進食、行走、如廁等,得分越高,提示其日常生活能力越好。5)采用mRS評分評價兩組殘障程度,得分越高,提示其殘障程度越嚴重。
1.5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0]和NIHSS評分變化制定療效評價標準。顯效:中醫證候評分減少率≥70%,NIHSS評分減少≥45%,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有效:中醫證候評分減少率為≥30%,<70%,NIHSS評分減少≥18%,<30%,臨床癥狀較治療前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或%表示,兩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參數比較 見表2。兩組治療后PDW、PLT、MVP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上升(P<0.05),觀察組治療后PDW、PLT、MV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參數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下同。
?
2.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中醫證候評分、Barth?el指數和mRS評分比較 見表3。兩組治療后NIHSS評分、中醫證候評分和mR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Barthel指數較治療前明顯上升(P<0.05),觀察組治療后NIHSS評分、中醫證候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Barthel指數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m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中醫證候評分、Barthel指數和mRS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評分、中醫證候評分、Barthel指數和mRS評分比較(分,±s)
?
2.4 安全性評價 兩組治療期間未見嚴重不良反應,肝腎功能未見明顯異常。
腦梗死屬于中醫學“中風”范疇,《東垣十書·溯洄集》中記載“中風者……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疾”。可見中風常見于中老年人。《金匱要略》中記載“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指出中風的發生多是因臟腑失和、受到外邪侵襲所致。現代中醫學家認為中風的發生主要在于氣血虧虛,臟腑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而發病[11]。而急性期中風病的基本病機以痰瘀互結為主,《醫學正傳》曰“液津粘稠,為痰,久積入脈,為血濁”。瘀血的形成是腦梗死發病的始動因素,可見痰濁和瘀血貫穿腦梗死發生發展的整個過程。對于痰瘀互結型中風病的治療[12],《明醫雜著》中指出“用血藥而無行痰開經絡達肌表之藥引誘之,血藥性屬陰,頗凝滯,焉能流通經絡,驅逐病邪以成功也”,可見單祛痰則瘀血不化,但化痰則痰濁不去,因此痰瘀并治是主要治療原則。
現代醫學所采用的治療主要是通過穩定血壓、改善微循環、調整血管通透性等方法以幫助患者度過急性期,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13-14]。目前治療急性腦梗死的關鍵在于疏通堵塞血管,盡快恢復血管供應,盡可能挽救缺血半暗帶中的可逆性腦細胞以降低神經缺損程度,而靜脈溶栓治療藥物多采用阿替普酶,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神經功能恢復[15-16]。中醫學認為溶栓藥物祛除淤血后,痰瘀之邪并未完全消散,容易出現痰瘀熱毒,阻于腦絡,影響療效,因此需要結合相應的中醫藥以提高治療效果。本研究所用膽南星、九節菖蒲共為君藥,起開竅祛痰醒腦之功效;水蛭為臣藥,起破血逐瘀之功效;鉤藤、僵蠶、天麻共為佐藥,起息風化痰之功效;川芎、紅景天為使藥,起行氣活血補血之功效,全方緊扣病機,痰瘀并治,共奏息風化痰、活血通絡之功。本研究結果中,采用通腦飲聯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療的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采用通腦飲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
有研究發現[17],血小板會在腦血管病灶處形成血小板栓子,同時介導炎癥反應和炎癥反應,進一步加重腦梗死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其中PLT、PDW與患者高凝狀態和病情嚴重程度具有密切關聯。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PDW、PLT、MV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采用通腦飲聯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療可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同時,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較,觀察組NIHSS評分、中醫證候評分更低,Barthel指數更高,說明采用通腦飲聯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療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降低中醫證候評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綜上,對急性腦梗死患者采用通腦飲聯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療療效良好,可改善患者血小板功能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降低中醫證候評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存在納入樣本量過小、未觀察遠期療效等,有待進一步開展多中心、大規模的臨床隨機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