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暉 郭騫謙



【關鍵詞】 農村金融; 農村商業銀行; 股權結構; 使命偏移行為; 國有企業
【中圖分類號】 F8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21)22-0029-08
一、引言
農村商業銀行(以下簡稱農商行)作為農村金融市場的主力軍,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應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和農村經濟進展出發,緩解“三農”融資問題,更好地服務“三農”。然而按照農商行股份制的要求,特別是上市農商行,其經營完全遵循市場需要,在可持續性地逐步商業化演進過程中,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經濟目標可能會導致其削弱服務“三農”的社會使命。陽燁[ 1 ]通過對湖南省農商銀行統計后得出,無論是農村貸款、農業貸款還是農戶貸款的余額同比增長都在不斷下降,全口徑涉農貸款余額同比增長從2009年的32.1%下降到2016年的7.1%。據本文統計,截至2020年,上市農村商業銀行每年投放在“三農”上的貸款占總貸款比率都低于3%,表現出“棄農”“脫農”的傾向,學術界將這種現象稱之為“使命偏移(Mission Drift)”[ 2 ]。
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作為中國金融市場傳統主力進行了商業化經營改革及股份制改造,在此過程中大規模地撤并了所有縣級以及縣級以下的鄉鎮營業網點,甚至完全退出了部分地區的農村金融市場。在經濟發達的農村地區,即使中國農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以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可以為“三農”服務,但相較于農村金融的大規模需求,農村資金市場供不應求的矛盾日漸顯現。2001年后,中國農業銀行作為中國農村金融市場傳統主力軍啟動了股份制改革,進一步加劇了供不應求的矛盾。在股改過程中,一方面是股權的分散,另一方面是盡快上市的需要,致使中國農業銀行對盈利能力的追求不斷提高,由此導致信貸風險監管的強化以及對農村信貸規模的控制,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不斷下降。那些從事農業、農產品加工及相關行業的生產者,在金融市場中的地位越來越處于劣勢,難以獲得資金的支持,整個農村金融市場呈現一種賣方市場形態。2003年后,農村信用合作社商業化改革促使農村信用社逐步轉變為農村商業銀行,由此導致農信社的經營性質以及組織屬性發生了重大改變。股權結構是影響公司治理和銀行績效的重要因素[ 3 ],農村商業銀行作為股份制銀行,其經營決策受股權結構影響。不合理的股權結構進一步激化了農民、農村和農業發展對資金日益增長的需求和不充分的農村金融供給的矛盾,農村金融依然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股權結構作為農村商業銀行治理的核心內容,合理的股權結構能有效約束農商行的放貸行為。
脫貧攻堅時期貧困戶的核心特征是缺乏資金,為貧困戶提供資金主要是靠財政扶貧。依靠財政扶貧和金融扶貧均能顯著增加貧困戶的收入,且在精準扶貧時期,無論是否考慮政府公共財政投入,財政扶貧促進貧困戶增收的效果均顯著好于金融扶貧;財政扶貧短期內更有利于邊緣貧困戶增收,而金融扶貧則更有利于深度貧困戶增收且具有長期效應;金融扶貧能顯著改善貧困戶的多維貧困狀況,但財政扶貧會使多維貧困狀況惡化[ 4 ]。脫貧攻堅時期農村金融發揮了輔助政府功能,如今處在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轉折點,鄉村振興戰略將對農村金融提出更高要求[ 5 ]。無論是當前還是今后,都離不開農村金融作用的發揮,農村金融既要服務脫貧攻堅,也要持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6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地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金融需求。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發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農村金融提出明確要求,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善金融服務,增加對農業的信貸投放。農村商業銀行作為農村金融市場的主體,其使命偏移行為將直接對農村金融市場產生影響,拖慢鄉村振興進程。因此,需要基于鄉村振興的時代主題,對農商行的使命偏移行為進行研討。
農村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股權集中、控股股東的存在會對貸款決策產生怎樣的影響?農商行的股權結構與股權屬性能否解釋農商行使命偏移?本文就這些問題展開系統研究,客觀評價上市農商行股權結構與農商行使命偏移的關系對農村商業銀行完善公司股權進入和退出機制及更好地服務“三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通過靜態模型研究發生使命偏移的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上市農商行投資決策。實證部分運用2010—2019年我國農村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數據與股東持股比例數據以及股東屬性信息,采用面板數據方法對理論進行分析并檢驗。本文的研究貢獻主要在于:第一,在實證上首次從宏觀角度發現農商行股權結構與使命偏移的內在機制;第二,為農商行使命偏移現象提供了一定的解釋。
二、文獻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農村商業銀行使命偏移
我國學者對農村商業銀行使命偏移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周月書和彭媛媛[ 7 ]基于江蘇省51家農商行數據,在檢驗農商行雙重目標內部關系的基礎上,實證分析了雙重目標對其風險的影響,從雙重目標內部關系發現農商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會降低其農業貸款占比,資源約束與替代效應“擠出”了農業貸款,農商行商業可持續目標與支農目標不兼容,雙重目標之間存在沖突。陽燁[ 1 ]從微觀、宏觀角度出發對湖南省87家農村商業銀行進行使命偏移的實證研究,發現農村商業銀行的業務結構、資產結構、風險管理能力對其具有顯著影響,涉農貸款余額在貸款余額中占比越高,涉農貸款的邊際成本越高,使命偏移的概率越大;農村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越強,涉農貸款的邊際成本越低,使命偏移發生就會越少;農商行所在縣域的城鄉收入差距、金融發展水平、流動性水平對農村商業銀行的使命偏移影響也是顯著的。
縱觀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微觀方面有業務結構、資產結構、風險管理能力,宏觀方面有城鄉收入差距、金融發展水平、流動性水平等研究農村商業銀行的使命偏移,但在銀行信貸行為與股權結構上,未有學者涉足農村商業銀行,更未有人研究農村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與其使命偏移的關系。鑒于此,本文借助理論模型和計量模型,從股權結構出發,較為全面地研究我國農村商業銀行使命偏移問題,借此彌補現有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