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誠?閆懷強
水清魚蝦歸,林茂鳥獸還。近年來,廣東大力推進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創建,深入推進萬里碧道建設,持續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水環境質量明顯提升,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各種生物棲息地的保護和修復成效明顯。一個個美麗河湖水清岸綠,成為水生生物們的樂園,神秘的海洋生物在美麗海灣里加快聚集、繁衍,萬里碧道更是成為眾多動植物的生態廊道,各類生態保護區生機盎然,生物多樣、人與自然和諧美景在廣東不斷延伸。
“水清了,魚多了,鳥也多了!”家住練江入??诘纳穷^市潮陽區海門鎮的林老伯目睹了這兩年練江水質改善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的變化。
監測數據顯示,練江海門灣橋閘國考斷面水質已連續20個月達到或優于Ⅴ類,今年1—9月平均水質達到Ⅳ類,為2004年以來最好水平。今年1—9月,茅洲河共和村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Ⅳ類,水質創1992年以來最好水平。
伴隨著美麗河湖、美麗海灣、萬里碧道等工作的不斷推進,水質改善的同時,眾多的生物們也回來了。廣州的烏涌,曾被列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的35條河涌之一,經過全流域治理并開展碧道建設,和茅洲河、華陽湖、沙河、練江一同入選生態環境部2021年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公示。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昔日黑水臭水,如今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美麗河湖散發勃勃生機。
以水為紐帶,以江河湖庫及河口岸邊帶為載體,統籌生態、安全、文化、景觀和休閑功能,廣東萬里碧道建設從省級試點向全省全面鋪開,穩步推進。清水、公園、森林、社區……人與生物、人與自然和諧美景不斷延伸。
靈動游弋的白海豚、憨態可掬的海龜,深圳市深圳灣、深圳市大鵬灣、汕頭市青澳灣、湛江市湛江灣、東莞市交椅灣、珠海市情侶路特色濱海灣區……以“美麗海灣”建設為載體,陸海統籌,海洋生態保護深入推進,海水水質持續改善,美麗、神秘的海洋生物不斷給人們帶來驚喜。
2018年以來,廣東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省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87.3%,比2015年提升9.8個百分點,9個劣V類國考斷面全部消除,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527條黑臭水體全面消除黑臭,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9.5%。
依托持續改善的生態環境,美麗河湖、美麗海灣、萬里碧道進一步修復和保護生物棲息地,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保障,推動生態環境系統日益恢復和穩定。今年5月發布的《深圳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顯示,盡管深圳面積僅為全國的五千分之一,但在深圳已發現的鳥種占全國已發現鳥種的四分之一。2019年以來,在深圳、東莞、惠州、梅州、肇慶、陽江、潮州、韶關、河源、清遠、茂名等十多個地市,野外監測拍攝到多只野生中華穿山甲的活動影像。廣東海域中華白海豚數量增加到1800多只。
生態保護? 為生物留出專屬空間
“這種鳥全球觀察記錄不到600只,這一次在我們這里就有30多只!”不久前,一種名為“勺嘴鷸”的鳥兒飛抵湛江紅樹林保護區。
當全球紅樹林面積逐年遞減,湛江紅樹林面積卻逆勢遞增,4年新增紅樹林面積約223.3公頃,被國際濕地專家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范例。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已達20278.8公頃,其中紅樹林面積7228公頃,紅樹林面積占全國的33%、廣東省的79%,是我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種類較多的自然保護區,成為各種生物的樂園。
近年來,廣東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將生物多樣性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主流,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保等方面,納入到企業、社區和公眾生產生活過程,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耙缓艘粠б粎^”、生態保護紅線和環境保護規劃等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重要內容,落實到規劃環評、項目環評等行政管理中,全方位、系統化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位于粵北的廣東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5.8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是世界同緯度地區面積最大的綠洲,也是中國南方生物物種的發源地和集中地,在生物進化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廣東實施“一核一帶一區”戰略,積極構建區域發展新格局。其中,將韶關、梅州、清遠、河源和云浮5市確定為北部生態發展區,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為首要任務,構建和鞏固廣東北部生態屏障。
對照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的有關要求,廣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做到科學統籌、分類施策,既應劃盡劃,又預留足夠的發展空間。全省共劃定陸海生態保護紅線合計50882.28平方千米、占全省陸海國土總面積的21.02%。其中,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34339.71平方千米,占全省陸域面積比例為19.11%。生態保護紅線涵蓋了主要江河湖庫的重要集水區,南嶺、云霧山、蓮花山等山脈的重要生態功能區,珠三角濕地、沿海紅樹林等典型生態系統,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主要分布地等。不斷優化的生態空間格局,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筑牢安全防線。
近日,佛山市、汕尾市、東莞市被生態環境部授予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稱號,深圳市大鵬新區、梅州市梅縣區被授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至此,廣東全省已有7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18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5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數量位居全國各省(區)前列。
共治共享 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共識
“希望這樣的活動常有,讓我們一起親近大自然、體驗大自然”……
今年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綠色有約——環保公益我參與”活動在華南植物園如約舉行,大小環保朋友通過網上報名參與了活動。在生動有趣的活動中,人們接受環境教育,增強環境意識。
廣東積極推進社會公眾參與,讓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社會主流行動。自2020年起,由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組織的“綠色有約——環保公益我參與”活動已開展了15場活動,通過寓教于樂的宣傳教育,推動公眾關愛自然,為保護生態多樣性作出自己的貢獻。六五環境日、六八海洋日等紀念日期間,生態環境部門、社團組織還各種進社區、企業、學校等宣傳活動,傳播生物多樣性保護知識。
此外,省生態環境廳聯合有關單位組織開展生態狀況調查,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技術支撐。按照生態環境部的統一部署,廣東持續開展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2020年已完成南嶺山地、生態嚴控區、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丹霞山、鼎湖山等重點區域的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與評估工作。在廣東省生態遙感監測中心和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綜合管理平臺建設中,特別安排開展雷州半島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和南嶺森林生態系統監測。開展重點生物物種種數保護率調查和入侵物種現狀調查,識別并篩選出其中具有高入侵性的62種物種。
強化自然保護地監管,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2017年以來,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廣東連續5年組織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和自然保護區監督檢查專項行動,并結合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回頭看”、省級環保督察以及各類小水電清理整治專項行動,推動涉及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的問題整改。拆除違法建筑面積30.38公頃,有力打擊了全省自然保護區內存在的環境違法行為,有效保護了全省野生動植物及其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