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雯
9月28日,我國首個“生態核電建設示范基地”——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太平嶺核電項目正式揭牌,標志著太平嶺核電項目“三生四層”生態核電總體建設規劃正逐步由“規劃圖”變為“實景圖”。
“三生四層”理念塑造核電形象
“太平嶺核電項目總體生態性良好,基本具備生態示范條件。”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王禹民在揭牌活動中表示。
2018年,依托太平嶺核電“生態核電建設示范項目”,惠州制定了以“三生四層”為核心的生態核電建設方案。“三生”,指共生、互生和再生,明確項目與周邊自然、經濟和社會人文發展的關系。其中,共生是前提,互生是基礎,再生是目標。“四層”,則是空間上勾勒出太平嶺核電與區域相互作用的地理范圍,第一層是核電站核心區,第二層是緊密層,即惠州市惠東縣稔平半島,第三層是關聯層,覆蓋惠州市和深汕合作區,第四層是擴展層,延伸至粵港澳大灣區。
在此理念下,中廣核從環境影響、資源占用和社會和諧三方面,對核電生態化開展了量化評價,按核電全壽命周期構建和完善核電生態指標體系,把節能減排理念貫徹從設計到運行到退役的項目全生命周期。例如,在項目布局設計時,主動避讓廠址周邊自然景觀、原始海灘、無人島礁、文化古跡;在施工方案設計時采取了避讓取水、隧洞遠排、施工區域退讓等措施;在施工期通過技術改進,縮短施工周期,減少施工過程對環境影響時長;攜手高校開展“第三方全范圍長周期生態調研”,以第三方視角關注項目周邊社會人文、自然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情況。
太平嶺核電將生態核電理念融入項目建設過程,并帶動周邊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核電高質量發展助推地方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逐步清晰,“睦鄰、安鄰、暖鄰”的良好氛圍已然形成,基本具備生態示范條件。
緊鑼密鼓推動項目建成投產
在太平嶺核電項目一期工程現場,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施工,1號機組建設已顯雛形。
“一期工程各項工作進展順利,1、2號機組核島和常規島均開工建設,項目一級里程碑全部提前完成。”項目相關負責人透露,項目共規劃建設6臺華龍一號核電技術機組,以打造國家優質工程、華龍國際標桿工程和生態核電示范工程作為主要發展目標,納入中廣核“十四五”發展規劃,通過日常管理、工程建設和生產準備相關環節,統籌組織推進生態核電建設。
目前,項目安全質量環境管控水平持續提升,實現“兩個杜絕、六個零”和環境零違規目標,計劃年底實現1號機穹頂吊裝,“十四五”末建成投產。同時,二期工程也已積極開展前期準備工作。
項目全部建成后年發電量可達500多億千瓦時,有望創造綠色GDP200多億元,年發電量可滿足現時惠州全市一年的用電需求。該項目被賦予了為大灣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清潔能源的重任,為惠州市培育石化能源新材料萬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國內一流城市提供新動能,為廣東省率先實現碳達峰提供堅強保障。
響應地方訴求,踐行社會責任
“這條路是我們建的,其實項目實際使用只需建雙向兩車道的公路就夠用了,但我們積極響應地方訴求,決定修成雙向4車道,這樣也有利于這塊領域以后更好地發展旅游等產業。”相關負責人走在雙向4車道的望龍公路上介紹道。
太平嶺核電項目所處位置近海水清沙細,自然風光怡人。為踐行生態核電理念,項目開展“睦鄰、安鄰、暖鄰”系列工程,從全局出發考慮,一方面,在道路交通上積極對接惠州市惠東縣“交通+”理念,投資新建新吉鹽公路、望龍公路、平東公路,并計劃修繕YM15鄉道,打造沙浦-東頭綠道。另一方面,考慮臨近鹽洲片區居民和中科院的生產、生活用水需求,建設項目永久供水工程,投資改造排洪設施,疏浚加寬河道,解決項目周邊村落區域的排水問題。
此外,因項目建設周期長達20年,惠州核電還創新建設承包商營地,以建筑標準為建設施工人員打造居住空間,并計劃配套建設臨街商鋪、廣場、公園等,助力當地居民創業就業以及未來發展休閑、旅游、研學等項目,帶動經濟發展。
1萬天超3億度,大亞灣核電站又刷記錄!
截至2021年9月21日,大亞灣核電站已實現安全運營10000天,累計供電超3800億度。
自1994年2月1日大亞灣核電站1號機組投入商運,至今已持續為粵港澳大灣區供電27年,每年大亞灣核電站為香港供電超過100億度,占香港用電量的四分之一,為滿足灣區電力供應、改善能源結構發揮了積極作用。
大亞灣核電站投入商運以來,安全運營指標始終穩步保持在國際前列。在世界核營運者協會(WANO)指標對標中,2020年,大亞灣核電站2臺機組WANO綜合指數均達滿分。與2020年WANO壓水堆12項關鍵業績指標標桿值比較,大亞灣核電站2臺機組24項指標中,總計18項指標達到世界前四分之一的先進水平,占比75%;其中17項達到世界前十分之一的卓越水平,占比71.0%。
核電作為零碳排放、燃料消耗少的能源,環保效益顯著。與同等規模的燃煤電站相比,大亞灣核電站27年來累計少消耗標煤約1.2億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2億噸,環保效益相當于種植了近90萬公頃森林,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低碳能源轉型、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