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馬克思主義哲學家恩格斯曾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勤于勞動、善于創造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品格,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種植農作物的歷史源遠流長。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一代代勞動者憑借雙手辛勤耕耘,不僅讓華夏兒女得以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更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在勞動生產過程中,勞動工具的每一次變革都會帶來生產方式的變革,并隨之引起社會形態的變革。從木石農具、青銅農具到鐵制農具,從石斧到鐵鍬,農具的每一次改進都標志著生產力的進步。
我國歷史上出現過很多農具方面的發明家,比如魯班、馬鈞等。《發明與創新·中學生》也發表過一些由學生或教師發明的農具作品,如2019年4月刊登的《蘆筍擇株選徑采摘器》、2021年4月刊登的《機載式油菜造型播種裝置》等。正是有了一代代發明人的不斷努力,我國的農業發展才越來越壯大。
如今,在高科技的加持下,現代農業日新月異。無人機、人工智能等多種現代設備和技術被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既解放了農民的雙手,又提高了勞動效率。與此同時,以前農戶家必備的傳統農具已蹤跡難尋,只有在博物館或旅游景點才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農具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傳統農具中蘊含著哪些力學知識?現代農業又出現了哪些“黑科技”?本期,我們將對這些內容進行簡單梳理。
——田春憶 秦銀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