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紅
摘要:表現性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種新的學習方式。語文表現性學習具有改善學生課堂學習生態、實現學生能力的多元發展、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改變、提升教師教學的實效性等價值。語文表現性學習通過標準前置、表現展示、評價改進等教學策略,讓學習有方向、看得見、有提升。
關鍵詞:表現性學習;學習方法;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10B-0037-03
表現性學習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種新的學習方式。當前,很多課堂教學模式依然以“講授型”為主,學生簡單機械的聽記活動充斥課堂,無趣的活動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顯然,這種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發展的需要。而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并主動建構,才是課堂學習應有的狀態。表現性學習倡導“兒童是天生的表現者”“學生是表現的中心”“教師是表現的促進者”[1],充分地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為語文課堂帶來了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一、表現性學習的內涵
表現性學習是通過在一定情境中的表現主動獲取知識技能、培養情感態度的一種學習方式。表現性學習強調情感與認知、內化與外化、表現與分享的統一[2]。與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相比,表現性學習使學生全身心參與到學習中,并將學習的過程與結果以一種恰當的方式表現出來,在他人的評價中不斷改進,從而獲得知識與能力的全面提升。
表現性學習的課堂尊重兒童愛表現的天性,變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把學生自主地學、創新地學作為課堂的中心。將學科核心素養融合在一個個表現性學習任務中,兒童在完成表現性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獲得自我認同、價值體現、素養提升。
二、語文表現性學習的價值
(一)學生層面
1.改善學生課堂學習的生態
傳統的課堂多為教師講、學生聽的樣態,再輔以大量的練習以實現對知識的鞏固,長期的機械訓練讓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熱情。表現性學習順應兒童“天生愛表現”的心理需求,讓學生在有意義的表現性學習任務的驅動下,在有趣味的學習活動的實踐中,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不斷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提高了兒童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興趣,有效改善學生課堂學習的生態。
2.實現學生能力的多元發展
語文表現性學習任務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口頭型,如朗讀、演講、解說、課本劇表演等;也有書面型,如撰寫研究報告、策劃稿、新聞稿、劇本等。學生在完成這樣真實而有意義的表現性學習任務中,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觀察能力、研究能力等都能得到相應的提升。這與傳統教學中知識本位理念下的學生單一能力的發展相比,是非常有價值的。
(二)教師層面
1.促進教師教學理念的改變
表現性學習的理念是“兒童是天生的表現者”“學生是表現的中心”“教師是表現的促進者”。通過設計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任務,使兒童在完成表現性學習任務的過程中,通過自身的努力,在教師和同伴的支持下,自主建構知識體系。這與新課改倡導的“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教師通過表現性學習任務的設計,學生課堂活動的組織、支持與促進,也改變了教學理念。
2.提升教師教學的實效性
在表現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通過語言和行為表現出來,或者恰當或者不當。這就為教師及時診斷學情,調整下一步學習活動提供了便利。以往的學習活動,由于缺乏學情診斷,僅憑教師的經驗進行設計,從而導致學習效率低下。表現性學習增強了教師的診斷意識,保證了課堂始終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學生習得素養為核心,大大提升了教學的實效性。
三、語文表現性學習的實踐策略
(一)標準前置:讓學習有方向
“標準前置”是指,在教學中,通過合理、恰當的方式,依據學生的學情、學習的內容和特點制訂評價標準,并將評價標準放置在學習活動之前,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對評價標準一直是不明確的,或者要等學習結束才了解。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只能在教師一步一步的牽引下,才有可能達成學習目標。毋庸置疑,這樣的學習是被動的。
表現性學習課堂的第一個環節就是將評價標準通過課堂討論、集體研討、學習建議等形式展示給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明確“要達成的標準是什么”,這樣學習就不需要教師過多的牽引,學生自然會積極主動地朝目標奔去。“我的心兒怦怦跳”是四上習作八的題目,要求以此為題寫一件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的做法是先揭示寫作題目,再例文引領,最后是寫作與講評。在表現性學習課堂中,教師在教學伊始,就與學生一起探討本次習作的評價標準。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并講述令自己心兒怦怦跳的經歷,趁機捕捉學生在講述過程中最能表現自己心兒怦怦跳的語句,引導學生發現:只要寫明身體的變化,寫好心里的想法,就能傳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就是一篇優秀的習作。
評價標準的前置為學生的表現性學習指明方向,學生在出發之前就清楚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能夠隨時依據標準,不斷調整、改進自己的學習,增強學習的自主性,避免學習過程中的盲目性、隨意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二)表現展示:讓學習看得見
表現展示的過程即學習的過程。表現展示的學習方式比傳統意義上的學習更具優勢。第一,學生作為具身體驗者參與到學習之中,所獲得的不僅是知識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是對自我價值的認同;第二,學生在表現性學習的過程中,將課堂知識內化,并通過恰當的方式展現出來,體現了陶行知“做中學”的理念;第三,表現的過程即學習的過程,學生在表現和分享的同時,不斷反思、改進自我,獲得更佳的學習成果。在“我的心兒怦怦跳”的表現展示中,一位同學拿著自己的習作放在實物投影儀的下面,一邊讀著自己的作品,一邊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創作意圖,其他同學與其互動,或提出建議,或表示贊許,或提出異議。言語是思維的外在表現,學生們在表現中,思維得到充分展示;在互動與對話中,思維得到修正與提升。同時,這種積極參與、合作互助的學習行為也是積極情感的體現。展示與互動、碰撞與提升正是表現性學習的過程。這一過程是清晰地展現在教師和同學面前的,是具體可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