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姍 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幼兒園長征分園
區域游戲中的建構區是中班幼兒最喜歡的游戲之一,他們在建構區中總能有很多奇思妙想。最近我們班的孩子們對幼兒園門口的高架橋很感興趣,開始挑戰用有限的材料建造曲折的高架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多為幼兒選擇一些能操作、多變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廢舊材料”。于是我增加了高低不同的奶粉罐、一次性紙杯等建構材料,建構區不再是單一的紙板積木和木頭積木,有一天我驚奇地發現幼兒建高架時竟然還有這些奇思妙想……
區域活動開始了,俊俊來到建構區,想和朵朵一起用圓柱體的奶粉罐作為橋墩,搭建一座高架橋。開始的時候,朵朵和俊俊進行分工,朵朵負責用小車運送一些奶粉罐和不同顏色的積木,俊俊負責搭建,兩人配合得十分默契。搭建過程中,朵朵細心地發現俊俊搭好的部分高架中,有一段橋面是傾斜的。她仔細觀察了一下,接著把傾斜的積木拿下來,換了一塊其他的紙板積木,結果發現還是斜的。朵朵思考了一會兒,把兩邊作為橋墩的奶粉罐拿下來,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發現兩個奶粉罐一個高一個低。對比了幾次確定了問題后,朵朵就去找俊俊問道:“俊俊,你看看這兩個奶粉罐好像不一樣高啊。”俊俊拿過來對比后說:“嗯,那我找兩個一樣高的再試試看。”于是,俊俊立刻去材料箱里找了起來,對比一會兒后找到了一樣高的奶粉罐,把高架橋的部分搭建好了。

分析:從“高低奶粉罐”這個鏡頭里可以看到,建構游戲剛開始時,俊俊和朵朵兩個人就有了明確的分工,朵朵運送搭建用的奶粉罐和積木,俊俊則負責搭建,說明中班幼兒建構游戲開始出現初步的分工和合作,并能明確搭建目標,這種有序的分工與合作提高了建構活動的效率。中班的幼兒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建構技巧和一定的建構經驗,在出現積木傾斜的問題后,朵朵通過“試誤”對比的方式嘗試解決問題:她先換了一塊積木,發現還是傾斜的,得出問題不是出在紙板積木上的結論,又開始檢查奶粉罐的高度,最后發現是因為奶粉罐的一高一低,造成了紙板積木搭建傾斜。由此可以看出,朵朵具有一定的建構經驗,善于發現問題,樂于獨立思考,并且嘗試解決問題,思路清晰。當發現作為支撐用的奶粉罐高度不一樣后,朵朵反復對比后并沒有直接去找替換材料,而是和俊俊商量,說明她樂意和同伴一起商量解決問題,同時也是個十分細心嚴謹的孩子。
大橋還剩轉彎的一段,俊俊拿了兩個奶粉罐和積木,直接將橋與路90度拐彎地連接起來,就走了。這時,朵朵看到了,大聲說:“哎呀!這個彎太不好拐了,要踩剎車呀,不然車會沖出去的,多危險。”俊俊抬頭看了看朵朵,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和朵朵商量怎么辦。朵朵建議道:“我們把這個彎道換成半圓的吧。”俊俊說:“半圓不好搭,這里只有這個積木,怎么辦呢?”俊俊想了想,去走廊的木積木處找來圓弧積木。可是問題又出現了,圓弧積木比紙盒積木矮很多,放在奶粉罐上會比其他紙盒積木矮一大截,朵朵和俊俊著急地說:“怎么辦呢?”我在旁邊看到了,引導他們:“也許需要什么東西讓他們變成一個高度。”朵朵看了看周圍:“我們找一個更高一點的奶粉罐試試吧!”可是找了半天,發現沒有再高的奶粉罐了。俊俊看著周圍的材料,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好主意,他拿來了沙包墊在圓弧積木的下面,現在紙板積木和圓弧積木一樣高了。朵朵見狀,為了讓圓弧積木擺放得更穩定,在周圍也找來了幾個沙包放在了奶粉罐上,接著一起將圓弧積木放了上去,成功了,橋面達到了一樣的高度,終于將90度的直角彎道改成了圓弧彎道。

分析:通過鏡頭二的觀察可以發現,大橋最后的拐彎是俊俊自己隨便搭建起來的,證明他們兩個人的合作不是一直持續的,說明中班幼兒的合作仍處于比較初級的水平。但是當大橋出現問題后,兩人又開始合作搭建,互相商量,聽取對方的意見,這明顯地體現出中班幼兒樂意與小伙伴一起玩并分享交流的年齡特點。此外,由于俊俊的隨意搭建,使得大橋轉彎處呈90度角,很危險,而這個問題被細心的朵朵發現了,并告訴了俊俊。俊俊和朵朵經過思考,決定換成圓弧的彎道,俊俊去別處找來了一塊圓弧形的積木。用圓弧積木搭建時,又出現了新的問題,圓弧積木本身就比紙板積木矮一截。搭建后,圓弧轉彎處凹了下去,小汽車無法行駛,怎么樣能讓橋面平整呢?朵朵和俊俊展開了討論。朵朵一開始提議用更高一點的奶粉罐,結果發現沒有。俊俊開動腦筋拿來了沙包,他們成功了。兩個小朋友愿意傾聽別人的意見和想法,獨立思考,敢于嘗試創造,不怕犯錯誤,積累經驗,在一次次實踐中獲得創新性的成功。
就在俊俊和朵朵搭好了大橋的時候,朵朵十分開心地拉我過來,向我介紹起他們的作品:“老師,你快看,這是我們搭好的一座高架橋。新建的大橋拐彎處還是圓弧呢!我們用沙包墊在下面的。”俊俊思考了片刻,說道:“可是它周邊應該還要有東西。”我接著問道:“那平時你們在大橋周邊會看到什么呢?”“有小河,”朵朵說道,“還有小汽車……”“對呀,那我們搭建出它身邊簡單的場景,好不好?”說完,俊俊和朵朵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東西,用綠色的積木搭建了一條小溪,還放上小汽車開了起來,他們還和旁邊的小朋友們分享了起來,大橋真熱鬧!

分析:由于俊俊和朵朵的獨立思考能力都很強,我選擇靜靜觀察,放手讓孩子們自由探索,必要的時候給予一點提示,他們就可以很出色地完成任務。盧梭說過:“無論就男性或女性來說,我認為實際上只能劃分為兩類人:有思想的人和沒有思想的人,其所以有這種區別,差不多完全要歸因于教育。”可見教育的重要性,這就需要教師發揮自己的育人職責,引導幼兒。
1.發現幼兒的奇思妙想。
本次構建活動中,我一直持續地觀察幼兒游戲的動態和進展,追蹤兩個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用照片的形式定格幼兒的奇思妙想,發現幼兒的興趣點。幼兒對感興趣的事物總是能很快發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并把不斷獲得的經驗遷移到游戲中。因此,我們要善于發現、肯定幼兒的奇思妙想,根據奇思妙想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探究,將活動變成幼兒自發、自主開展的游戲。
2.支持幼兒的奇思妙想。
(1)做計劃。鼓勵幼兒在建構前和同伴交流討論游戲的目標所需要的材料等,有助于提高幼兒建構游戲的目的性和計劃性。俊俊和朵朵在游戲中之所以遇到問題,是因為他們建構時目的性不強,缺乏搭建計劃。因此,教師在指導中班幼兒的建構游戲時,應注意引導他們在開展游戲前組織討論,做好計劃,畫一畫設計圖,再對照設計圖一步步搭建,以逐步克服游戲中的隨意性,增強目的性和計劃性,促進幼兒合作意識的增強。
(2)問題介入。當幼兒發現紙板積木矮了一截以后,我在旁邊用問題引導他們尋找可以墊在下面的材料。通過教師拋出問題的方式,一方面能夠引發幼兒對游戲中遇到問題的思考,另一方面引導他們獨立思考,猜一猜,試一試,嘗試自己動手解決遇到的問題,讓他們自發地探索。這就要求我們注重隱性指導,關注幼兒在游戲中的細節問題,給予支持,引導幼兒獨立操作,獨立思考,盡量自己通過“試誤”解決問題,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如果沒有幼兒的主動參與消化,憑借著教師的一味灌輸說教,教育目的是無法真正實現的。
(3)材料投放。建構活動中教師可以在建構區投放更多樣的低結構材料,不一定是像沙包這樣的材料,如:樹枝、泡沫塊等,或者和幼兒一起探尋還有哪些材料可以用來搭建高架橋。騰出更大的活動空間,創造寬松、安全、積極互動的環境和材料,讓幼兒充分發揮。另外本次活動中,教師可以提前引導幼兒探究:通過查詢資料或觀看圖片的方式,仔細研究高架的構造,引導幼兒高低錯落縱橫搭建,更貼合高架的實際形狀等,更加具體形象。
3.分享幼兒的奇思妙想。
建構游戲結束后,可以增加上述案例中沒有的分享與交流環節,請幼兒講述自己在搭建中遇到的問題,和同伴、老師分享交流自己的奇思妙想,有助于所有幼兒的建構游戲水平的提高。比如,本案例中的俊俊和朵朵,他們在造橋時遇到了橋面轉彎處呈90度角很危險和橋周邊空曠的問題,最終通過自己試“誤”的方式和教師的引導解決了這些問題。那么在分享與交流環節,教師就可以請他們說說自己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或者請其他幼兒也說一說如果是他們遇到了這種情況會怎么辦,暢所欲言,有助于幼兒以后搭建時借鑒同伴的經驗,互相學習,更容易獲得成功,培養幼兒具有一雙樂于發現他人優點的眼睛,促進同伴友好交往。
4.拓展幼兒的奇思妙想。
最后還可以對幼兒的奇思妙想進行拓展,邀請建筑師或者對建橋有研究的家長,來園對幼兒搭建的作品進行專業建筑方面的點評,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鼓勵幼兒自主參與游戲,自己做主,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幼兒為主,教師在后,鼓勵幼兒大膽創新地去玩,讓幼兒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
虞永平教授說:“幼兒在幼兒園和家庭中就是處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在過著自己的生活。這種生活不應該是別人強加的,而應該是幼兒樂意的、沉醉其中的,這樣的幼兒園才能真正符合‘兒童的花園、樂園’之意。”新教育主張以幼兒為本位,教師尊重幼兒權益,充分調動和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提供適宜的教育,支持幼兒的奇思妙想,鼓勵幼兒自主探索,達到自我實現。而區域游戲就是幼兒園開展教學的活動方式之一,是為幼兒主動探索、操作實踐、合作交流和表現表達開啟的一扇窗,為幼兒自主探索、創新等提供一個獨特的學習環境是我們追求的方向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