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燁 江蘇省句容市黃梅街道石獅中心幼兒園
每到開學季,新生來幼兒園報到,幼兒園里都會回蕩著綿延不絕的哭鬧聲。小班新生平均年齡3歲左右,絕大部分自理能力較差,依戀情緒明顯,分離焦慮現象嚴重。在傳統的入園模式下,大批處于分離焦慮期的小班幼兒同一時間入園,給小班第一個月的保教工作帶來諸多困難。常常是一個孩子哭鬧,其他幾個孩子跟著哭鬧,此起彼伏,十分“熱鬧”。少部分幼兒甚至還會出現睡覺做噩夢、性格突變、生病等異常現象,嚴重影響了幼兒的身心發展。面對入園適應這個傳統難題,關鍵還是要有科學的方法,我園嘗試另辟蹊徑來解決此問題。
首先,我園在7月初組織全體新小班的保教人員進行研討活動,分析小班幼兒年齡特點以及幼兒家庭教育情況,從而簡單制訂出幼兒入園適應的對策和注意事項。其次,通過全體小班保教人員共同努力,精心制訂了《石獅中心幼兒園小班新生入園適應教育方案》《石獅中心幼兒園小班新生入園調查表》《小班新生家長入園須知》。再次,在8月中旬,對新小班全體教職工進行集中培訓,明確各人的職責,學習小班新生入園適應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家長是影響新生入園適應的一個焦慮源。解決家長的有關心理問題,幫助他們學習和了解一些關于幫助子女入園適應的方法和策略,是新生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7月初,幼兒園向前來報名的家長發放了《石獅中心幼兒園小班新生入園調查表》《小班新生家長入園須知》。入園前一周,舉辦新生家長會,向家長詳細解讀《石獅中心幼兒園小班新生入園活動方案》,幫助家長全方位地了解幼兒園的總體概況、教學理念和小班幼兒在園一日活動安排。開學前,小班教師對本班的每一個幼兒的家庭進行家訪。家訪期間,向家長發放“大手拉小手”新生入園活動卡,并根據每個家庭的實際狀況,向家長提出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具體建議。這些措施既為家長解除了后顧之憂,也為幼兒入園后的常規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整個活動室應該營造自由、寬松的氛圍,各個活動區域應該是半開放的,便于幼兒走動和觀察,又能有一些私密感和安全感。環境要有適當的變化刺激,讓幼兒覺得熟悉、舒適和適宜。具體要做到以下兩點。
(1)相同的玩具多一些。小班幼兒尚處于平行游戲階段,因此提供的玩具種類不用太多,也不用太復雜,需要相同種類的多一些。也可以請幼兒從家里帶來自己熟悉的玩具,便于幼兒之間的相互引發和模仿。
(2)熟悉的物品多一些。人在陌生的環境中,大多會產生焦慮,這就需要在環境中多呈現一些幼兒熟悉的物品,以消除陌生感和緊張感,產生歸屬感和親近感。例如:幼兒小床上可以放他們自己熟悉、喜歡的玩具來代替親人的陪伴;可以鼓勵爸爸媽媽和幼兒一起制作小標簽,包括大頭貼、喜歡的小動物、卡通形象等,幼兒可以自己貼在相應的柜子、杯架等物品上;可以在教室里呈現家人、家庭、外出活動的照片等。
我們打破了9月1日幼兒集體開學的傳統,在開學前,組織小班新生分批入園參與活動,在家長的陪同下和教師互動,感知幼兒園、班級的環境和設備設施,初步認識教師和同伴,體驗在園的一日活動。
在開學前一周選定某一天,邀請幼兒和家長參加“小班新生幼兒適應活動——大手拉小手”。
本次小班新生適應活動有以下內容:① 由班級教師帶隊,家長帶著幼兒參觀一下幼兒園,幫助幼兒熟悉自己的班級位置以及未來生活的環境,打消幼兒陌生環境的排斥。② 幼兒開始認識自己的桌子和柜子,可以貼上自己的照片。③ 尋找班級的好朋友,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通過這些措施使得幼兒入園后的心理焦慮得到了很好的緩解。
由于大部分幼兒沒有上過幼兒園,教師精心設計有趣的環節,幫助幼兒順利適應小班的一日活動。
(1)互動活動形式逐步實施。
首先,開展親子互動,讓幼兒和家長做游戲,比如唱歌、跳舞等。其次,由幼兒互相自我介紹,讓幼兒學會主動表達。再次,讓幼兒找一找班級里的好朋友,并和朋友一起玩一玩,打消幼兒沒有熟悉的好朋友的焦慮。最后,進行師幼互動,由班級教師組織一個輕松的介紹環節,先由三位老師進行自我介紹,讓幼兒和家長能夠快速認識老師,教育方式由隱形逐步到顯性。
(2)生活活動內容逐步豐富。
家長陪伴幼兒參與幼兒在園的生活活動,共三次:第一次是吃點心,第二次是吃點心和午餐,第三次是吃點心、午餐和午睡。
(3)幼兒在園時間逐步增加。
在園時間從兩小時到半天再到一天。幼兒通過在園時間的不斷增加,了解一日生活各環節,能夠更加熟悉流程。幼兒學會自己與小伙伴交流,對于家長的離開慢慢沒有那么依戀,從而產生熱愛上幼兒園的情感。
開學后,我們著手進行小班新生的生活常規教育,根據每個幼兒的不同特點,做到因人施教。主要教育策略如下:
為了科學了解小班新生入園適應的情況,我們請班級教師和保育教師分別設計《小班新生入園適應觀察記錄表》,可以是便簽記錄、視頻拍攝、表格記錄等形式,記錄幼兒在園一日生活各環節的表現,從而能及時了解所有幼兒的適應情況。特別是當某幾個幼兒在園一直哭鬧或者是家長經常反映不愿來園等情況,要及時進行指導。
我們在9月份以年級組交流或者是全園分享的形式,請小班的教師們將他們的觀察記錄以PPT分享的形式進行交流,其他年級教師聽完以后,要針對目前出現的情況進行討論,并提出解決策略,讓整個一日活動環節符合小班新生的特點。
根據小班幼兒思維具體形象的特點,教師把小班幼兒一日生活中的主要常規要求繪制成一幅幅形象有趣、色彩鮮艷的常規圖標,安放在對應的位置,用來提示幼兒做出符合要求的行為。如為了幼兒吃點心時能知道今天吃什么點心,數量是幾個,教師制作了點心牌,提醒幼兒按照要求拿取點心。還有為了讓幼兒知道男、女生廁所是不一樣的,在廁所里分別貼了相應的標志,提醒幼兒要按照性別上廁所。幼兒不僅感覺有趣,也愿意主動遵守規則了。

我們組織教師創編和收集各種充滿情趣、具體形象和朗朗上口的兒歌,幫助幼兒學習常規內容,掌握常規的要領。如《扣子歌》:小扣子,圓溜溜,好像眼睛找朋友;小洞洞,忙招手,快來快來鉆洞洞;鉆洞洞,要看好,千萬不能扣錯了。
幼兒喜歡一邊念誦常規兒歌一邊做事情,久而久之,養成了按常規行事的習慣。教師還可根據實際情況,隨機地創編一些兒歌幫助幼兒掌握常規的要求。
小班幼兒年齡較小,過多的語言指令反而會引起幼兒的反感,對于班級管理反而更不利。我們利用大部分幼兒喜歡的音樂貫穿在幼兒一日活動之中,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遵守游戲的規則。
如在幼兒區域游戲結束時,播放《我會收拾玩具》,幼兒就知道應該開始收拾整理游戲材料,然后全部將它們送回指定的家中;在午餐環節播放《小星星變奏曲》,讓幼兒在安靜的氛圍中吃午餐;在起床環節播放《起床歌》,讓幼兒從美夢中醒來,自己穿衣服和鞋子,從而提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
家庭對小班新生的常規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開學前和開學初,我們通過家長會、家訪、入園適應活動等多種途徑,幫助家長全面認識和親身體驗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各個常規及其要求,了解自己孩子在學習和遵守常規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從而使家長能積極、主動地配合幼兒園的新生常規教育。學期中,我們利用班級微信群、家長園地、校園網站等多種渠道,與家長充分互動,讓家長及時了解幼兒園生活常規教育的動態和對家長配合的要求。許多家長主動記錄幼兒在家的行為表現,并反饋給教師。還有家長給幼兒制訂了家庭生活規則,真正成為幼兒常規教育和培養的合作者。
入園焦慮是每個幼兒和家庭都要面對的問題,讓幼兒快速適應幼兒在園生活,有助于幼兒愉快輕松地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各種活動,有助于幼兒與教師及同伴建立良好親密的關系,有助于幼兒身心健康地成長。幼兒園與家庭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方法及態度不僅為幼兒在幼兒園健康成長打下基礎,也會使幼兒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為幼兒終身健康發展及塑造他們完整的人格奠定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礎。教育所有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