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室內空間設計研究院 米 昂 董 強
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推進,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均面臨土地資源供應緊張的問題。隨著生育政策放開,未來快速增長的入學人口與城市中心區域有限的土地面積相矛盾,對學校建設產生直接影響。在此背景下,大學校園設計從傳統的扁平化院落式組織方式逐步向垂直化、立體化的縱向組織方式轉變勢在必行。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校區(下文簡稱清華校區)坐落于深圳南山區大學城,其土地面積局促且處于山地地勢,同時具有容積率高、建筑密度大、使用功能復雜等特點。建筑設計基于“本土設計”理念,充分考量自然條件與周邊環境,在最大化保留現狀山體的同時,與現有山地積極互動,因地制宜采用“立體校園”思想,將一系列功能體塊通過類似“搭積木”的方式搭接,使彼此聯系并有機結合,在保證功能高效便捷的同時,在校園內部形成靈動多變的室內外活動空間(見圖1)。

圖1 搭接交錯的功能體塊
清華校區建筑設計以“紅磚元素”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符號,裙房、連廊、地面、屋頂以及高空庭院均采用紅磚砌筑。“紅磚元素”從地面向上有機生長,既是對歷史文化的回憶,又寄托傳承開拓的愿景,“立體校園+文化傳承”組合成為校區建筑標志性特點(見圖2)。

圖2 清華校區建筑立面效果
校園作為城市建筑群落單元,要求其本身功能相對獨立,但同時又是交流互動的場所。對于項目用地局促的校區,若圍墻仍采用以往院落校園的硬性邊界(圍墻、鐵欄桿),易影響與周邊環境的共生關系,在整體環境中更顯突兀,故本項目采用柔性邊界。繼承“本土設計”理念,校園的北側、西側及東側利用山地起伏形成的坡面高差,與街道環境自然分離,保證其內部的私密性與獨立性。校園南側紅磚裙房成為街道景觀立面,具備美學識別性及功能通過性。有機的校園邊界自然融入城市環境,營造既“安全”又“自由”的空間感受(見圖3)。

圖3 清華校區建筑鳥瞰效果
在清華校區內部用地面積緊張的情況下,劃分景觀內院,尊重自然、依托地勢,提出“依山就勢、望山理水”設計策略。保留現狀山體,引溪入院,打造“綠水青山”的山地景觀風貌。鑒于立體校園的建筑特點,將水平院落翻折90o打造垂直錯落的景觀環境,在不同標高下與建筑主體融為一體,層次多變且獨具趣味,是與常規院落校園在空間感受方面的最大差別(見圖4)。

圖4 內院景觀分析
清華校區用地面積2.3萬m2,建筑面積15.6萬m2,容積率5.4。在局促的場地條件下,“緊湊”形成某種趣味,在建筑領域,密度和效率是“緊湊”這一概念著重表達的內容:“密度”強調單位用地承載更多功能;“效率”體現為空間整體順暢運作與高質量連接。“立體校園”強調在“緊湊”條件下,各功能空間具有更緊密的聯系、更便捷的交通流線、更復合的場所功能。
根據坡地特點,本項目通過垂直、水平空間的交錯搭接組合滿足校方的使用需求。實驗樓、公寓樓、教學樓、圖書館4個體量以“風車狀”相互搭接,形成“立體校園”整體框架。功能明晰、高效,對外形成錯落有序的空間界面,對內形成靈動多變的內部空間(見圖5)。

圖5 功能空間分析
建筑底層體現國際化校區自由、多元、開放的特點。通過在建筑裙房設置交流休息、綠化景觀、餐飲、咖啡、展覽、社團活動等功能空間,以水平交通(橋、廊、臺階)連接,不同的空間盒子“聚集”“疊落”形成變化豐富的新“紅區”。聚落以上4個樓宇有各自的外延平臺、屋頂院落,形成不同間距、高度的垂直維度,其與底層聚落堆疊,打造具有錯動、交疊、動感特性的建筑立面與豐富的空間體驗。
將緊湊的功能組團與地形條件、場地規劃要素結合,使方案具有落地性。通過架空、錯層等方式將建筑嵌入地形,利用地形高差形成不同高度的入口平臺,為立體校園設計提供物質基礎。裙房基座以上的高區部分,包括24層宿舍樓、21層實驗樓、9層教學樓以及3層圖書館。上述區域比底層裙房更靜怡自然,功能更符合教學及居住用房的獨立性、私密性特點。圖書館、屋頂花園與塔樓活動平臺出現在不同高度,清華校區通過垂直和水平2個方向的延展,不同功能空間在X與Y軸交織,形成層層堆疊的趣味,樓與樓在不同維度的連接中形成完整閉環。利用交通動線組織,使人漫步于形式豐富的室內外空間,制造“偶遇”驚喜。
低區、高區系統充分利用核心區地形高差,1~4層裙房形成不同標高的公共入口,2~4層裙房開放平臺承載著校園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公共交通。上述系統是校內廣場在高度上的延伸,使公共空間與景觀中心融合,同時連接核心區建筑,實現不同層面的互聯互通,從教學樓、實驗樓、公寓樓均可便捷進入各功能單體。此外,“連接”還可向上延伸,在空中形成錯落的社交院落平臺,堆疊、融合構建復合社交系統,成為教學、生活的主要脈絡。
現代教育建筑通過學科分化與功能組織形成校園規則,校園需建立正式的空間規則以提升教育教學的效率、改善學校的管理機制,通過提高空間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提升校園的歸屬感,為自發的教育行為創造可能。校園既要有教學空間,又應為共享、社交等活動提供場所。上述行為需在適宜的環境中被激發,除了功能明確的教室、禮堂、辦公室等“必然”空間外,還需有靈活的“偶然”空間來提升校園的歸屬感,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與能動力。自主的社交、學習等活動具有一定隨機性,故底層裙房、樓上景觀平臺以及樓與樓連接之處打造形式多樣的開放界面,成為自主社交場所(見圖6)。

圖6 形式多樣的開放界面
底層裙房提供自發生長的土壤,高層樓體進行空間的限定和圍合,拓展交通空間可增加交流的可能。通過靜態的“必然”空間與動態的“偶然”空間建立對話機制,形成規則與自由之間的平衡。
清華校區圖書館是3層架空建筑,如山地上方的吊橋一般連接著實驗樓與教學樓。透過全玻璃幕墻立面可在陽光充足的室內環境俯瞰校園、觀山框景。設計之初,圖書館內部空間提出“錯落挑空”概念,挑出的錯落平臺加深空間垂直感,強化空間多維度的學習、社交屬性。圖書館頂層路演區可直接通往屋頂景觀平臺,打破室內外空間界限,使用者步移景異,可感受光影變化。通過樓梯、書架、挑臺打造多重空間體驗,通過立體化多層面的設計手法構筑教學“必然”空間(見圖7)。

圖7 圖書館室內效果
教學用房以外的負空間(公共走廊、餐廳、咖啡廳、室外平臺等)作為教學功能的延伸,具有多重空間屬性。除用餐時間外,餐廳其他時間可被賦予學習空間、交流空間的屬性。距教學空間最近的交通走廊是學生社交中“偶然性”發生最多的場所,其設計充分結合各樓走廊形式,植入更多的交流、學習的功能,使學生們可隨時隨地交流、自由主動學習。流動的走廊交通空間緊密串聯各樓體,使“偶然”的自發行為更靈活。在清華校區有限的用地條件下,將交通空間轉換為“非正式”的功能空間可提高空間使用效率(見圖8)。

圖8 教學樓、實驗樓的走廊效果
底層“聚落”裙房和平臺的連續空間形成開放的空間界面,相當于城市廣場,提供自主的社交活動場所,頂樓相當于城市聚落,提供必要的空間圍合與限定,流動性交通空間增加人們之間交流的可能。錯落的室內外平臺增加人們與校園、環境的“對話”頻率,提升師生的歸屬感與認同感。通過靜態的“必然”空間與動態的“偶然”空間建立對話機制,實現規則與自由之間的平衡。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校區基于“本土設計”理念,采用“立體校園”筑造方式,最大化提高空間使用率。同時,校園環境與城市環境相互映襯,在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及深圳綠樹繁茂的城市背景下,體現立體、活躍、包容、綠色、生長的城市型校園風貌與特色。“立體校園”以嶄新姿態融入校園生活,拓展完全不同的空間可能性。在“立體校園”中,智慧碰撞可以不期而遇,交流分享可以自然而然,室內室外可以隨心游動,空間感受可以豐富多彩。
項目名稱:清華大學深圳國際校區(一期)工程
項目地點:深圳大學城
設計單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設計主創:崔愷、王超若
室內設計主創:董強、米昂、馬沖、陸嬌嬌
室內設計面積:65000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