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不動產學院 吳雨航 朱永偉 劉俊霖 孫海岳
2018年,《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傳統村落等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村落的建設和發展要在尊重原住居民生活習慣、傳統習俗,保護村莊的傳統格局肌理、特色風貌的前提之下,加快村莊人居環境建設,構建村莊發展與特色風貌保護的良性互促機制。《規劃》明確鄉村發展中人居環境的改善與傳統風貌的保護平行共進的工作要求。
人居環境是包括鄉村、集鎮、城市、區域在內的所有人類聚居地及其環境。人居環境研究是以人類聚居環境為整體研究對象的物質與非物質結合的復雜巨系統,注重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將人類聚居地作為整體,從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全面、系統地加以研究。
如今,鄉村經濟發展成為進一步推動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重要動力。我國高度重視鄉村問題,先后提出“美麗鄉村”“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等鄉村發展戰略,強調構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新風貌;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3年行動進行明確,提出農村垃圾治理、雨水管網建設、“廁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4項重點整治方案,以完成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目標。
淇澳島位于廣東省珠海市,與唐家灣隔海相望,島域面積23.8km2,島內戶籍人口2189人。淇澳村的西南部、東北部被南芒山、望赤嶺的山地包裹,北部為紅樹林濕地,南部臨海。淇澳島用地主要由村莊建設用地、農田和水域組成,紅樹林濕地位于該島西北側,島中林地將白石街歷史文化街區包圍。淇澳村內建筑密度北高南低,村內擁有大量的嶺南風格古建筑(見圖1)。

圖1 淇澳村現存建筑年代分布
近年來,因旅游業發展,淇澳村人居環境狀況逐步改善,但仍存在諸多問題。
1)村內大部分古建維護情況不佳,村民私自拆建現象普遍,大量古建面臨生存危機,不同時期建筑風格差異顯著,不同風貌建筑參差分布。
2)村內景觀缺乏規劃,閑置土地缺乏管理與再利用,環境雜亂。
3)村內公共服務設施更新滯后于村莊發展速度,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缺乏,無法滿足快速發展的旅游業及居民豐富的物質文化需求,公共空間要素單一、覆蓋面不足。
4)內外交通邊界模糊、標識不清,缺乏領域感;入戶道路多由居民自發鋪設,缺乏管理,雜草叢生;道路自發性延展造成路幅狹窄等問題,內部道路兩側電力管線紊亂。
5)環境臟亂,下水系統落后,水道、渠溝缺乏管理且淤塞嚴重,生活污水收集與處理設施缺乏。
舒適的人居環境是居民安居樂業的基本保障,傳統村落煥發新生,人居環境是“土壤”,改善基礎設施狀況是提升人居環境、保證發展質量的前提,在明確該目標后,應將基礎設施建設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環節放在工作的優先位置解決;村莊風貌是“葉”,獨具特色的傳統風貌既吸引游客又包含鄉土文脈,風貌治理的關鍵詞是“鄉土”,風貌治理應在保護原有生態環境、鄉村景色、歷史文化和建筑的基礎上,發揚村莊特色風貌,對整體風貌中不協調的因素加以改造;產業發展是聯系二者的“根莖”,利用淇澳村豐富的自然條件與旅游資源,實現共建共享、互利共生。
3.2.1 人居環境改善
前期以滿足居民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為目的,新建缺失的公共服務設施,重點解決村莊污水處理系統落后問題,及時遏制生態污染現象;中期結合旅游服務產業發展,完善各類文化娛樂設施建設,滿足游客與本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吸引本地居民在當地就業;后期主動承擔區域內功能,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交通設施服務質量。
3.2.2 風貌治理
前期配合人居環境改善的目標,對居住安全狀況不佳的古建筑優先進行修繕,對為滿足居民生產生活需求而新增的建筑,設計施工應考慮與周邊環境協調,對不滿足功能需求的老舊建筑進行改造活化;中期以重點地區風貌改造為關鍵,積極配合旅游產業發展,對已損毀的古建筑進行風格性重建,村莊特色風貌整治由重點保護區逐步向外推進;后期配合局部地區風貌改造,將控制范圍覆蓋全村,形成和諧統一的風貌。
通過“騰、改、遷”3種手段對舊房和土地進行更新、再利用:騰出未被合理利用的區位置換新功能;改善舊房的建筑質量,更新舊房內部的功能與結構;遷出位置不合理的場所設施,使其服務更有效。
4.2.1 補齊公共活動空間要素,實現服務范圍全覆蓋
淇澳村內公共活動空間缺乏,現有公共活動空間輻射范圍小,可利用閑置空地布置村民生活廣場,解決其數量缺乏與全覆蓋問題,通過補齊生活性廣場要素,化解紀念性廣場的使用性質與使用主體錯位的矛盾,更好地滿足游客和居民的不同需求;對于民生設施短板,加大對公共服務設施的投入力度,補齊菜市場、幼兒園等民生設施,解決醫護人員緊缺的問題。
4.2.2 完善交通基礎設施,道路修繕保留鄉土元素
明確道路邊界和退線,車流較大路段鋪設路緣石線,清理侵入道路的植物和建筑廢料,統一規劃架設電力管線,整合入戶線路,減少安全隱患。對有意愿參與改造的村民,通過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的方式,對缺乏維護的入戶道路進行修繕,路面鋪設延續肌理,方便居民出入,注重特色延續,應用石板等原有鄉土元素。
4.2.3 排水系統更新改造
保護生態環境是淇澳村規劃的核心目標之一,針對淇澳村亟待解決的下水系統落后問題,新建下水系統、整治現狀水系。以源頭收集和集中處理雙管齊下的方式有效改善淇澳村生活污水隨意排放現象;制定水系保護條例,規范垃圾傾倒行為,定期采用水系清淤,水塘岸線改造以及科學配置水生植物等手段提升淇澳村水塘與水道明渠的雨洪收集與凈化能力。
村內新建建筑多為村民自發修建,缺乏統一規劃,故同一區域的不同時期、風格的建筑參差交互,整體風貌不協調。村莊人居環境改善需立足本村特色,故應對淇澳島內村莊風貌進行統一控制引導使其形成特色風貌。整體風貌治理應充分利用鄉土材料,通過規劃手段保護與發揚,使特色元素以有機結合的形式分布于全村,形成整體協調的特色街巷。歷史文化街區與景點是淇澳村外來游客較為密集的地區,既是其村貌的集中展示平臺,又是風貌管控的重點區域。對歷史文化街區核心地段的保護要明確管控區域與邊界,公示并主動向村民宣傳,同時加強監管落實。針對已出現的風貌混亂問題,應參考歷史街區到周邊區域的優先順序,逐步對問題建筑進行改造、拆除。同時,加強對區域內建筑的高度控制,針對歷史文化街區制定硬性高度控制標準,針對外圍風貌控制區制定彈性的高度控制標準。
淇澳村自身優越的旅游資源既可直接帶來旅游商業收入,又可借助旅游產業發展帶動村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社會資本引入可解決當下建設資金短缺的問題,應借助自身資源,適當出讓發展紅利,構建品牌效應,最大程度激發淇澳島旅游資源潛力,同時警惕商業資本盲目侵入,防止利益主體錯位以及過度商業化反噬鄉土風情。
共建共享既包含項目收益共享又包括設施使用共享。新建設施可帶來直接經濟收益,同時設施運營可解決本地居民就業問題,吸引農業轉移人口的回流再就業。功能性、生活性的設施在服務游客的同時也可服務本地居民。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村莊規劃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往許多村鎮改造生搬硬套其他優秀案例,既缺乏特色又破壞本地文脈傳承,毫無特色的“新村”不應是規劃設計的預期目標,如何在發展與建設中攥緊那一把鄉土是規劃建設者們應長久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