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栩沖
摘要:目的:分析在兒童手足口病預防中通過為其接種手足口疫苗(EV71型)的實際效果。方法:對照組兒童并未進行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種,同期觀察組兒童則進行手足口疫苗(EV71型)的接種。結果:隨訪中手足口病發病率觀察組兒童為3.33%,對照組為21.67%,P<0.05;觀察組60例手足口病疫苗接種兒童的不良反應率為5.00%。結論:通過為兒童接種手足口疫苗(EV71型)能夠有效降低兒童手足口病的患病率,且該疫苗接種的安全性較高。
關鍵詞:手足口病;預防;兒童;手足口疫苗
手足口病是一種危害性較高的傳染性疾病,在兒童中較為常見,主要與腸道病毒,特別是EV71型病毒的感染有關,使患兒出現身體發熱、口腔以及手足等部的皰疹或丘斑疹,部分患兒還可出現肺水腫、循環障礙以及腦膜炎等并發癥,對患兒的生命健康構成了較大的威脅。該疾病在學齡前兒童中十分常見,每年的夏秋季節是此疾病的多發季,可經由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徑傳播,因此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降低兒童群體手足口病的患病率具有重要價值[1]。以下將分析為兒童接種手足口疫苗(EV71型)對于手足口病的預防作用。
1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9年5月~2020年7月本院保健的120例適齡兒童,依據手足口病疫苗接種情況分組,觀察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1~3歲,均值為(1.6±0.3)歲。對照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齡1~3歲,均值為(1.5±0.4)歲。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對照組兒童并未進行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種,同期觀察組兒童則進行手足口疫苗(EV71型)的接種,采取基礎免疫程序,2劑/次,間隔周期為4周,以兒童的上臂三角肌作為給藥部位實施肌肉注射,在疫苗接種后需要密切觀察30分鐘,并指導兒童家長接種后一日內避免為兒童進行沐浴,同時詳細觀察并記錄不良反應。
1.3評價標準
(1)2組兒童均進行為期12個月隨訪,統計隨訪過程中手足口病的發病率;(2)記錄觀察組兒童疫苗接種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如皮疹、惡心、疼痛、腹瀉、頭痛等。
1.4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行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數據標準差為(),組間數據行t檢驗,計數資料為[n(%)],組間數據行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足口病發病率組間對比
隨訪中手足口病發病率觀察組兒童為3.33%,對照組為21.67%,P<0.05。
2.2疫苗接種兒童不良反應率統計
觀察組60例手足口病疫苗接種兒童的不良反應率為5.00%(3/60),其中輕度疼痛2例,惡心1例,未經特殊處理均自行緩解。
3討論
手足口病是一種全球性的傳染性疾病,在任何地區均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在時間段方面每年的夏秋季節是高發時段,在廣大學齡前兒童中具有相對較高的感染率。主要原因在于該類兒童年齡較小,免疫組織以及器官功能未充分發育成熟,這使得機體免疫能力較差,所以更容易受到外界病原菌的侵襲[2]。目前對于手足口病還尚無特效的治療手段,僅能夠給予對癥治療,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來降低兒童群體手足口病的實際發病率,為兒童的健康成長發育提供良好的保障。本次研究中,對于手足口疫苗的接種效果和疾病預防效果進行了觀察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通過為觀察組兒童接種該疫苗,在隨訪期間手足口病的患病率較低,并且顯著低于同期未接受手足口疫苗接種的對照組兒童。這表明,通過接種手足口疫苗可有效預防兒童群體中手足口病的發生,這對于維護兒童的健康成長發育有重要價值。在疫苗接種中的安全性也是兒童家長的重點關注問題,從本次的分析結果來看,觀察組兒童在疫苗接種后出現的不良反應均比較輕微,包括輕度疼痛和輕微惡心,未給予兒童特殊的處理,不良反應均在24小時內自行緩解。表明,手足口疫苗的接種具有較高的應用安全性。為了確保兒童在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進一步降低,以及出現不良反應的兒童相關癥狀能夠盡快緩解,需要對兒童家長開展手足口疫苗的健康宣教[3]。例如叮囑兒童家長在疫苗接種后對兒童進行細致的觀察,所出現的局部疼痛、輕度皮疹等均屬于正常反應,可不必過于擔心,與此同時兒童在疫苗接種后應注意良好的休息和睡眠,避免進行劇烈運動,以及避免對接種部位皮膚進行抓撓。
綜上所述,通過為兒童接種手足口疫苗(EV71型)能夠有效降低兒童手足口病的患病率,且該疫苗接種的安全性較高。
參考文獻:
[1] 李武梅,趙輝. 兒童接種手足口疫苗對手足口病的預防效果及安全性[J]. 中國保健營養,2020,30(32):135-136.
[2] 高玉芹. 兒童接種手足口疫苗對手足口病的預防效果評價[J]. 健康之友,2020,25(8):117.
[3] 張紅蓮,范珂,王萍,等. 開封市5歲以下兒童家長對手足口病和EV71疫苗認知調查[J]. 河南預防醫學雜志,2020,31(4):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