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沙 玲

“教育回歸兒童生活”已經成為教育界近幾年來最為熱切的呼聲。美工活動與幼兒生活相鏈接,旨在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感受、體驗,尋找發現生活中各種事物的現象、情感的由來、同伴的交往等,并借助藝術的形式個性化地表現出來,從而獲得認識的發展、享受創造活動的快樂。
幼兒園區域活動已成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區域活動最能讓幼兒展開想象的翅膀,無拘無束地去探索和去創新。其中,美工區尤為突出。在美工區中投放一些特殊的材料,可拓展美工教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提高幼兒創作的興趣,使美工區活動成為美術集體教育活動的有效補充。因此,我們嘗試投放幼兒生活中喜聞樂見的一些生活用品、廢舊物品等作為美術材料、工具開展創作活動,充分利用生活化的工具和材料的作用,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滿足幼兒需要。
那么,什么樣的材料更能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如何利用生活環境挖掘材料的教育價值?在經歷對幼兒使用材料時的興趣性、生活性、操作性的觀察后,我清楚地認識到,材料投放對兒童發展的價值,其關鍵是美工區域活動要與幼兒生活相鏈接。
幼兒不同興趣“點”需要投放不同的材料,幼兒的興趣在不斷改變,關注的角度也在不斷變化,我們要根據幼兒的需要投放材料,不斷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幼兒探索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再投放材料使幼兒進一步探索并組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只有依據幼兒的特點、興趣、能力有針對性、目的性地投放材料,幼兒的動手動腦才更有方向性。
藝術表現與創造如寫文章一樣,“厚積才能薄發”。只有幼兒生活經驗豐富,感受深刻,才能在美工活動中產生表現的愿望,才會有獨特的發自內心的審美表現。因此,我們要利用多種途徑幫助幼兒加深、擴展體驗。如在活動“春天的顏色”中,孩子們欣賞課件“春天的花”后,初步感受春天里黃色、紅色、粉色、紫色……各種顏色襯托出春天的美景。春游時,教師帶領幼兒游覽瘦西湖,在一大片郁金香前,色彩繽紛的花朵充盈著他們的視角,綠色、粉色、紅色……都成為他們眼中的美景。大家還禁不住湊上鼻子聞。呵,一鼻尖的花粉,快樂凝聚在這里,發現也在此刻。在活動中,幼兒們看到漂亮的芍藥花,驚奇地發現:“呀,這是什么花呀?” “這是它的花蕊嗎?”“是它的根嗎?”“不,是種子。”從幼兒的談話中,教師了解到幼兒的興趣點。因此,教師可在區域投放各種模型、繪畫材料,讓幼兒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
美工區活動與生活的鏈接讓幼兒親身去感受生活,去探討感到好奇的事物,也為美術表現積累認知、情感經驗,使幼兒達到有物可畫、有景可繪的境地。
美工活動與生活的鏈接是以幼兒的日常生活體驗為基礎,不僅關注對外在事物的觀察發現,也注重對自己情感的體驗抒發,讓幼兒在熟悉的環境中利用他們自己的感知與經驗,將情感用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剖析原有體驗的價值和意味,以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和重新建構,獲得更多的正能量與對生活的熱愛。在“我給花兒穿衣服”活動中,我讓幼兒說說自己認識的花是什么樣的、花兒沒有新衣服穿怎么辦、如果沒有新衣服心情是怎樣的。圍繞這些話題,我引導幼兒幫助小花穿上漂亮的衣服。我在區域投放各色彩紙、毛球、亮片、剪刀、膠棒、炫彩棒……讓幼兒自己選擇不同材料為小花裝扮,使幼兒的動手動腦更有方向性。
《3 ~ 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能想辦法吸引同伴”“能主動發起活動”。這樣的要求能與美工活動區域聯系起來嗎?檸檬在家里剪了漂亮的花朵,第二天送給我和幼兒。為此,我和幼兒展開了全方位的思維大碰撞:你們收到禮物開心嗎?想不想送禮物給你的好朋友?大家開始討論:我想做賀卡;我想畫畫;我想做一朵花……大家在美工區尋找自己所需的材料,一個個認真地制作著禮物。
生活是一個大舞臺,是一個源源不斷的素材大倉庫,我們應該借助美工區角的平臺,引導幼兒觀察身邊的事物,體驗自己的情感,學習合作與交往,讓美工區角活動在幼兒的生活中體現價值,促進審美的提高,成為表現創造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
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曾說過:“通過生活并來自生活的課,是使人印象最深刻、理解最容易的課。”在一次親子活動中,幼兒們充分做好了前期的準備工作,在家里搜集了一個個大小合適的盒子,找尋漂亮的邊角布料、珠子、珠片、絲帶等放在盒子里。在與爸爸媽媽一起制作發卡的過程中,幼兒們不僅感受到親情的溫暖,還學會了制作發卡的全過程。在美工區域中,他們還借助步驟圖,獨自嘗試制作發卡。看著自己制作的發卡展示在架子上,得到大家的青睞,幼兒們的喜悅與自信油然而生。
大自然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它為幼兒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我充分挖掘大自然的資源,豐富幼兒美術創作表現的途徑。
美術工具、材料都源于生活,我們要從日常生活、學習中去尋找發現、收集運用。秋天,各種各樣的落葉像一只只美麗的蝴蝶飄下來,有紅紅的楓葉,黃黃的梧桐葉……我組織幼兒們在公園里、馬路上撿拾落葉,帶回美術區,讓幼兒們進行創作活動。在區域活動開始前,我準備了各色顏料、雙面膠等材料。活動中,我驚喜地發現,幼兒們不僅會運用落葉粘貼,而且會運用落葉拓印。活動結束后,我讓孩子們進行討論:生活中還有什么材料也可以用來拓?。坑變簜兤咦彀松啵l表看法。在之后的活動中,拓印的材料越來越豐富,花瓣、硬幣、紐扣等都出現在美術區里。這些特殊的生活材料制作,對幼兒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在幼兒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利于激發他們的藝術情趣。
好奇是幼兒的重要心理特點。一成不變的繪畫材料和統一的美術活動形式會使幼兒感到索然無味。我指導幼兒嘗試使用生活化的材料和工具(如生活用品、廢舊物品等),接觸學習不同的繪畫表現形式(如撕貼畫,拓印畫,手印畫,毛線畫等),讓他們生發“畫畫做做”的心理,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鼓勵幼兒到美工區自主選擇喜愛的表現材料和方式,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泵拦^域中投放不同的生活化材料和工具,能激發幼兒的創作熱情,開發和運用多種生活化的材料和工具能喚起蘊藏在幼兒身上“沉睡的力量”,使幼兒在無窮的樂趣中學習、體驗、實踐,發現色彩世界奇特的變化。
教育的本質即生活,幼兒的生活和藝術是一個有機整體,而美工區域活動是幼兒游戲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最大限度地以生活為素材,尋找表現的內容和適宜的材料,愉快地進行創造、表現,體現自身價值,真正讓幼兒的審美情趣回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