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良
(上海建工七建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232)
隨著現代社會對于工程施工質量的重視,大體積混凝土建筑結構的抗裂性能已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和議題。一方面,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工程受建筑使用環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需要進一步優化不同作業環境下混凝土的配合比,特別是在地下潮濕的環境中,混凝土結構自身的抗裂性能尤為重要;另一方面,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是建筑結構安全的基礎和保障,需從建筑施工作業層面進行科學管理,明確對應的施工質量控制目標,提高混凝土結構的抗裂性能。
本文案例工程參照為某地亞運村建筑工程施工項目,其中項目占地面積2.6萬m2,涉及高層綜合樓、物業管理樓、設備用房等。其中建筑大體積混凝土結構采用外防水體系,防水混凝土設計抗滲等級為P6,防水等級為一級。地下室整體為混凝土框剪結構組合,地下室外墻設1mm厚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一道加3mm厚自粘聚合物改性瀝青防水卷材一道。地下室填充墻采用200mm、250mm厚頁巖多孔磚(20孔以上)。
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工程受施工技術、混凝土材料、施工方案以及施工作業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易出現表面裂縫和貫穿裂縫的工程質量問題。混凝土裂縫是影響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的重要因素,其裂縫的產生因素相對復雜,特別是在高溫環境施工作業過程中,裂縫產生的概率較大,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處理混凝土開裂問題。例如,在工程作業過程中,管理不善、管理缺失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會誘發建筑工程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質量問題,特別是在澆筑過程中混凝土材料質量不合格,是大部分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出現裂縫的主要誘因。不僅如此,當混凝土在澆筑完畢后,對應的硬化速度過快以及水泥熱化效果較大,也會增加裂縫的產生。以混凝土水灰比為例,其比例超過的規定限制,會增加裂縫出現的概率。從管理層面來說,管理體系的缺乏,是造成混凝土裂縫出現的間接原因,而施工層面進行分析,施工作業流程混亂,是造成混凝土裂縫的主要原因。深入研究混凝土建筑構件的裂縫問題,可以發現裂縫產生的因素,主要是水泥中C3A(鋁酸三鈣)和C4AF(鐵鋁酸四鈣)等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后,其反應速率超過混凝土的標準范圍,從而引發對應的裂縫,因此,在施工作業過程中,既需要控制混凝土的硬化速度,同時也要對混凝土的內部溫度進行監測和分析?;炷翝仓?,反應劇烈時,需要進行人工的干預和調控,進一步縮小反應過大產生的空間裂縫問題,同時需要注意裂縫產生的關鍵時間節點,以施工作業后的第五天、第六天為例,是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易產生裂縫最為嚴重的關鍵時期,需要對其養護作業流程以及養護作業內容進行調控。科學開展混凝土配合比的分析,嚴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質量,規范落實施工管理流程,能夠最大限度避免相關問題的出現。
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滲漏問題,是當前建筑的主要質量通病,需從混凝土的配合比以及施工作業內容等一系列因素進行分析。首先,需要了解混凝土滲漏的主要原因,了解上部建筑結構的出水點,同時對出水的位置進行結構剖析。目前,采用內部防水涂料的處理措施,其作用效果相對有限,需要從上部建筑結構探查對應的出水層,重新開展對應的防水作業,實現滲水問題的有效解決。大多數大體積混凝土滲漏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和連續性,需要對其根源進行防水問題的科學處理,實現對建筑問題的有效解決。
基于案例工程施工作業任務量的主要特點,需要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需要創建標準化的科學管理體系,有效落實管理工作和管理制度。首先,制定一系列的施工管理舉措,保障工程施工作業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推動工程施工作業能夠按部就班開展和實施。從管理層面,設定對應的管控邏輯,能夠讓施工作業過程中,出現問題時盡快進行相應的處理和解決,防止施工問題的進一步蔓延和影響。特別是在案例工程的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階段,需要提高對混凝土結構抗裂、抗滲問題的重視,以管理層面落實對應的管理體系,分別布置對應的管理任務,以“誰施工、誰負責”為核心,實現對工程施工作業的科學管理。裂縫問題的產生因素相對較多,需要從管理層面加大對施工作業各個細節的重視力度,同時以管理制度、管理邏輯、管理責任等方面進行落實,提升對混凝土結構施工作業的管控效率。通過在管理層面構建完善的管理體系,能夠發揮施工企業管理動能,能夠提高混凝土施工的管控標準,能夠進一步約束施工質量問題的行為和影響,提高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作業的水平和標準。
施工材料的質量問題,需要施工企業進行多元化的監管和調控。首先,在施工作業前需要對施工材料的質量進行檢測和分析,特別是對大體積混凝土結構,需對各個材料的出廠證明、質量檢測證明等一系列內容進行核驗,包括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外加劑,確保各類材料均能達到檢測標準。其次,在施工作業過程中,當出現批次材料質量不佳或者材料性能無法滿足要求時,需要停止對應的施工作業,進一步調查材料的質量問題,減少或規避材料質量問題帶來的影響。例如,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坍落度偏大,會誘發混凝土澆筑質量問題的重要因素,其混凝土澆筑材料的配合比,務必要滿足對應的要求和標準,任何一點細節未能達到施工作業的標準,都可能會誘發混凝土建筑裂縫或者滲漏問題。通常,在工程結構施工作業過程中會留置混凝土標養及同條件試塊,以此分析對應施工區域的混凝土結構施工質量,通過對混凝土的觀感質量和抗壓、抗滲試塊數據,來進一步分析混凝土原材料的質量情況。目前,我國在混凝土構件的質量檢測工作中,設定大量的檢測技術和檢測辦法,能夠通過多種技術手段提高建筑結構的混凝土強度,最大限度降低施工作業可能出現的裂縫問題,合理規避建筑結構滲漏現象的出現。材料的質量問題是誘發混凝土結構裂縫和滲漏的重要因素,需要強化工程施工作業理念,增強對材料質量等級的重視意識[1]。
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施工作業,需要在施工作業前、施工作業過程中、施工作業后,分階段對大體積混凝土結構進行養護作業。首先,在施工作業前,施工相關人員需要對施工作業方案進行了解,熟悉對應的步驟和流程,同時需對施工作業的內容進行分析,進一步優化施工作業的關聯性,降低施工作業可能出現中斷問題的產生,其次,在施工前需要準備好對應的工作設備以及施工作業預案,從策劃環節約束施工作業問題的產生,最大限度提高施工作業的基本成效。例如,坍落度測試、水泥強度測試、反應速率測試等一系列內容。其次,在施工作業過程中,對施工方案的執行情況進行研究,特別是振搗人員的技術水平,對應的振搗成效是影響材料均衡性的重要因素,也是降低材料裂縫的主要舉措。眾所周知,施工作業過程的任何一處細節,都可能是造成混凝土構件出現裂縫和滲漏的主要因素,需要在施工作業過程中,把控施工方案的實施情況,提高施工作業的水平和標準。最后,在施工完畢后需要對混凝土的建筑質量進行監測,采用保溫膜、溫度計等設備時刻監察混凝土的內部溫度,防止內外溫度差超過25℃,必要時可以進行人工降溫等舉措,進一步降低構件裂縫的風險?;炷帘砻媸┕で闆r的有效處理,能夠規避裂縫和滲漏問題的產生,提高建筑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價值。圖1為某工程施工作業混凝土澆筑圖[2]。

圖1 某工程大體積混凝土澆筑現場
大體積混凝土結構澆筑完畢后,需立即落實混凝土的養護和管理工作。為了降低混凝土裂縫以及滲漏帶來的影響,需在澆筑8h后對混凝土澆筑構件進行覆膜,以此降低混凝土水分的蒸發,提高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在養護過程中,需要對混凝土的硬化、內外溫度差以及構件表面情況等一系列內容進行分析,合理減少和規避混凝土結構質量通病的產生。通常在第7~14d,依次開始拆模,并且需要持續保持混凝土構件的濕潤特性,利用澆水法或者遮蓋法,提高混凝土的養護濕度。
后澆帶的施工需要嚴格參照施工規范和設計要求執行[3]。
大體積混凝土結構工程抗裂性施工技術,需從施工管理體系、施工材料、施工作業方案以及施工養護舉措四個方面著手,實現對各個環節的科學把控,降低施工質量問題帶來的影響和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