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平
(象城建筑規劃設計(廣州)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結構形態、空間布局等發生巨大的改變,城市中的老城區、老建筑往往在時代進程中失去了原有的活力,舊城更新成了城市建設重要的內容,2021年8月31日,住建部發布《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要求嚴格控制大規模拆除、大規模增建、大規模搬遷等,提倡保留利用既有建筑,因此,對既有建筑的改造更新、活化利用,改善城市生存環境,將成為城市更新的主要模式。舊城中既有的歷史建筑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對歷史建筑進行有效保護并加以利用,是舊城更新中不可回避的難題之一。
歷史建筑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筑物、構筑物。相比文物較為成熟的保護體系和制度,歷史建筑仍在不斷地探索保護機制和策略。近年來,上海、天津、杭州、廣州等城市逐步建立歷史建筑認定、保護、活化利用的機制,并在實踐中探索和健全歷史建筑活化利用的模式。隨著城市更新模式的演變,有機更新被提倡,歷史建筑的改造與利用日漸受到大眾的關注,如何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同時進一步激發起活力,特別是現狀保存較差、面臨功能改變的歷史建筑,如何保護文化遺產保護核心價值的前提下,消除結構安全隱患,滿足現代使用功能需求及現行防火設計要求,是本文重點探討的問題。
我國歷史建筑資源豐富,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建筑質量及保存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城市的高速發展也給歷史建筑帶來巨大沖擊。由于部分歷史建筑的空間格局、配套設置等條件難以滿足現代生活需求,因而遭受空置甚至荒廢,失去原有活力,在缺乏必要的日常維護的情況下,加速了建筑的破損,且由于建造年代較早,歷經風雨侵蝕,建筑材料已接近壽命極限,建筑結構往往存在安全隱患。在廣州公布的第一批389處歷史建筑中,大部分較為破敗,其中117處政府直管公房中就要35處危房,占公房總量的1/3,其余私房也有類似狀況。
以佛山崇德里民居群為例,民居群位于佛山市禪城區兆祥路北側,為佛山市第一批歷史建筑,是較為獨立的家族式居住群落,坐西北朝東南,以傳統磚木結構為主,包括1處祠堂及12處民居。民居群現狀保存較差(見圖1),由于長期空置、年久失修,片區中植物叢生,內部環境潮濕陰暗,加改建情況嚴重,內部增建隔墻,改建混凝土屋面,原有屋面局部坍塌、墻體破損、植物根系侵害、木檁條糟朽、構件損壞等,存在較為嚴重的結構安全隱患。

圖1 崇德里民居群原狀
作為文化遺產的組成成員,歷史建筑改造更新過程中需重點保護其核心價值要素。早期歷史建筑的保護多借鑒文物保護相關要求和經驗,保護思路以全面的“修舊如舊”為主,功能上主要延續原功能或作為展覽陳列館,如上海外灘優秀歷史建筑的修繕,廣州歷史建筑東濠涌博物館等。隨著歷史建筑保護體系和機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保護理念的轉變,歷史建筑的保護開始注重活化利用。上海優秀歷史建筑新天地石庫門的活化利用是我國首批歷史建筑改造更新的案例,改造后注入商業運營,激活了歷史建筑;廣州馨園在保留建筑核心價值的前提下,活化為特色民宿、文化藝術、公共活動、會議商務等運營模式;成都太古里馬家巷老宅院在保留原形態、空間結構、裝飾特征的基礎上,結合場地環境開展商業運營。歷史建筑的保護及利用的主體、資金及形式趨向多樣。
歷史建筑的改造一定程度上應遵循文物保護“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但除了價值較高的部分外,歷史建筑的保護不適宜過于拘泥于“修舊如舊”的束縛,在保留整體風貌及核心價值要素的前提下,可配合城市更新進程的規劃布局,更新提升功能一活化歷史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利用先進技術及材料對建筑內部空間、結構等各方面進行加固和更新,以適應現代的功能需求,延長建筑的壽命。
由于建造時代的局限性,歷史建筑的空間布局、結構構造、建造材料等多難以現代功能需求及結構安全規范、防火要求等,歷史建筑改造的特殊性在于既要滿足文化遺產的保護要求,又要符合現代功能使用及現行設計規范,崇德里民居群改造更新是在保護建筑核心價值的前提下,通過相關改造措施及策略以適應新功能及現行規范要求的過程。
崇德里民居群的改造不改變原有格局,保留五路、四巷的肌理,重現麻石街巷,拆除后期改建多層民居,場地改造為噴泉廣場;建筑單體保留原有布局及整體風貌,僅對后期加改建進行拆除,恢復原形制,保留青磚墻、轆筒瓦屋面、大階磚鋪地等嶺南傳統特色構件及核心價值。對現存建筑采用傳統材料、傳統工藝進行修繕,最大限度保留歷史信息,修復祠堂梁、柱、檁條等木構架,恢復民居由“三間兩廊”衍生的空間格局,修復建筑中灰塑屋脊、木雕封檐板、磚雕墀頭、灰塑飾帶等嶺南傳統裝飾構件。
崇德里民居群作為嶺南傳統聚落,在城市更新進程中,周邊地塊已完成拆遷,企業通過產權置換的方式成為建筑群的建設主體。為給建筑群注入新的活力,綜合考慮周邊配套服務設施,結合建設主體的使用訴求,對崇德里民居群的使用功能置換為商業,以適應城市更新中對片區的規劃定位。
實施改造更新前,崇德里民居群已出現嚴重的結構安全隱患,急需加固補強。考慮到原有的磚木結構無法滿足現代防火要求,在保留原有墻體、不改變外部風貌的前提下,通過微型鋼管樁基礎對基礎進行加固,內部置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提高結構安全系數,滿足抗震需求,更新樓板、內隔墻,局部減少分隔,使原本較為固定的傳統空間更為靈活與通用,屋面混凝土樓板上增設隔熱層后鋪設轆筒瓦屋面,以適應嶺南地區氣候條件,提高舒適度。外墻面以對拉螺栓連接鋼筋混凝土結構,結構梁、柱緊貼墻體,局部新建墻體則嵌入梁柱,視覺上削減了梁柱結構的尺度,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置入的結構對傳統建筑空間的沖擊。
新置入框架結構加固不影響歷史建筑外貌,消除結構安全隱患,適應功能使用需求及現行結構規范要求。
傳統磚木結構已無法滿足在現行防火規范,內置鋼筋混凝土結構后,提升了建筑的防火等級。
崇德里民居群傳統巷道無法滿足建筑間防火間距的要求,在保留原有格局的前提下,利用部分原有磚墻作為防火墻,通過抬升祠堂山墻、加高局部磚墻的方式,配合防火門窗的設置,滿足防火間距的要求;原有廊屋改建為樓梯進行防火疏散,為提高暨有空間使用效率,部分建筑間增設連廊(見圖2),滿足消防疏散要求;屋面開設天窗,局部增設門窗面積,以滿足防火排煙要求。

圖2 防火疏散連廊
新增連廊、天窗等構件采用新材料、新工藝,做到在與歷史風貌相協調的情況下可逆、可識別,在保護與改造的博弈中找到最佳平衡點。
在當前摒棄大拆大建、提出利用既有建筑的城市更新的進程中,對歷史建筑進行保護是延續地域文化的有效方式,歷史建筑的保護應結合現代功能需求進行改造更新,活化利用。基于歷史建筑的特殊性,在改造更新的過程中,既要保護歷史建筑的整體風貌及核心價值,又要滿足現代使用功能需求,尤其是結構加固、防火規范的要求。
歷史建筑功能應綜合考慮,可結合片區更新的使用需求,置換為不破壞建筑價值的新功能。對歷史建筑的結構加固宜以輕干擾為主,新增結構應與原結構相輔相成,不破壞原有基礎、結構及構件,適應原有格局。歷史建筑的空間布局及材料特性往往難以滿足現行防火規范要求,改造更新的過程中應針對建筑特點制定適應性的措施,減少對原結構、形式的破壞,地方應完善歷史建筑防火技術規程,進一步研究、細化歷史建筑防火設計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