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美文學類課程在發揮“課程思政”功能,實現“全人教育”目標上具有獨特的優勢。本文根據高校英美文學類課程所教授的內容,從三個方面探討了英美文學類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方法與路徑。
關鍵字:英美文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一、英美文學類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1]。教育部積極響應習總書記在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和新要求, 于2018 年 9 月制定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要求推動高校全面加強“課程思政”建設。當前,“課程思政”已成為新時代振興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重要著力點。
英美文學類課程在發揮“課程思政”功能,實現“全人教育”目標上具有獨特的優勢。文學是人類思想和文化的結晶,世界文學的經典之作具有認知歷史與現實、啟迪人生、陶冶情操和支撐內在生命的價值[2]。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能加以正確引導,定會使該課程在培養學生的國際視角、家國情懷,凈化、陶冶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人格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起到顯著效果,成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最佳平臺。
二、英美文學類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方法與路徑
目前,我國高校英美文學類課程所教授的內容主要包括:“英美文學史”、“英美文學經典導讀”和“西方文論與文學批評”三個部分,因此,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方面開展課程思政:
1.“英美文學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當前,大部分教師在教授英美文學史的時候,通常以時間為線索,向學生介紹各個時期主要的文學流派和作家、作品,很少將英美文學史與我國的文學發展進行橫向的對比,因而導致學生孤立地看待英美文學的發展,很容易導致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低判本民族文化的傾向。因此,教師在介紹英美文學發展的同時,可以讓同學們對比同時期中國文學的發展狀況,從而使學生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來看待英美文學的發展,堅定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以英國文學史為例,在介紹古英語時期(449-1066)的文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比同時期的中國文學,同學們會驚訝的發現,我國這個時期處于南北朝、隋唐、和北宋的初期,當盎格魯-撒克遜民族還處于刀耕火種的部落生活時期,中華民族已享有高度的文明,已經有了老子、孟子、司馬遷、劉勰、李白、杜甫、蘇軾等一大批思想家、史學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由此對比,學生既學習了專業知識,也增強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2.“英美文學經典閱讀”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首先,很多傳統的經典文學作品本身就具有濃厚的思想教育意義,如:培根的“論讀書”、郎費羅“生命的禮贊” 、彭斯的“友誼地久天長”、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等,教師在選材時,可以大量選取類似的經典作品,讓學生課下閱讀、欣賞、寫讀書報告。對于內容比較難理解、主題思想比較復雜的經典作品,需要教師加以闡釋和正確引導。如:西方很多經典作品中都反映了“人性惡”這一主題,學生在學習該類作品時容易受其影響,對人性產生悲觀、偏激的看法,影響他們日后的工作、生活和人際交往。因此,在分析這樣的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經歷,挖掘作者形成這種悲觀思想的原因,此外,還可以讓學生就這一主題展開辯論,從而引導學生對人性的弱點有更理性的認識,達成應“抑惡揚善”的共識。再如:在學習《魯賓遜漂流記》時,一方面應肯定魯賓遜堅忍不拔、永不氣餒、高度自律的優秀品質,同時也應指出該作品所隱含的用武力和宗教征服土著人,粉飾英國殖民主義政策的思想內涵。
其次,某些經典作品的作家本身的生活經歷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勵志典范。如:雙目失明的彌爾頓、癱瘓的惠特曼等。教師在講解這些作家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其生活經歷和不屈不撓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反觀自我,發奮學習。
最后,在閱讀英語經典文學作品時,還可以引導學生使之與中國的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比較,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根源。從而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綜合平衡觀”,提高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3.“西方文論與文學批評”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2019年3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吳巖司長作了題為“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的主旨報告,呼吁各高校要加快理論體系創新,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形成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學派”[3]。
因此,在講授西方文論與文學批評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儒家和道家思想在西方的影響,并引導學生從中國的視角來審視西方的文學作品。毛姆、桑德堡、W.C.威廉斯、厄休拉·勒奎恩等人的作品中都體現了中國的道家思想。還可以鼓勵學生探析這些作者對于中國道家思想的理解是否存在偏差和誤解,從而加深學生對本民族哲學思想和文化的理解和思考,嘗試從中國的視角來闡釋西方的文學作品,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
三 結語
文學本身所具有的教誨功能,使英美文學課成為高校英語專業課程與思政教育結合的最佳平臺。作為專業教師,應不斷探索課程思政的新模式、新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綜合平衡觀”和思辨能力,增強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社會責任心,使學生真正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
注:本文為天津工業大學教改項目“高校英美文學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研究——以‘英語文學導論’為例” 的結項論文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06-12-09.
[2]徐志英.綜合大學英語專業學科定位和核心課程體系建設的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3).
[3]吳巖.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語[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19,2(2),3-7.
作者簡介:王艷,女,1969.9,天津,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