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摘要:《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里,馬克思提出了實踐這一觀點。實踐的觀點貫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改變世界是他的理想,實踐是他的手段和工具。追溯馬克思實踐觀的理論來源,必須承認,黑格爾的實踐觀對馬克思產生了一定影響。盡管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理念將其陷入唯心主義的境地,但是深入探究黑格爾、馬克思的著作,不難發現馬克思繼承并發展了黑格爾的“合理內核”,而空想與抽象被馬克思所摒棄。
關鍵詞:黑格爾;實踐;馬克思;揚棄
一.肯定了黑格爾對實踐各要素的劃分,批判并重新規定了各要素
實踐“指人們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感性物質活動。”[1]在這一詮釋當中,也就解釋了實踐的主體,即人;實踐的對象,即客觀世界。實踐是主、客體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活動,主體有意識的在這一活動中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覺地進行著,因此具有自覺能動性的特點;實踐的客體是外部世界,世界是物質的,對這一客體的革新再造,也就是一種物質性的改造活動,因此具備直接現實性的特點;人類社會存在才有了歷史,歷史是隨人類活動產生的,人類的活動本身帶有社會歷史性的色彩,因此實踐具有了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實踐的形式不是獨一的,它是各式各樣的。其中,實踐的形式即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科學實踐。分開來講,首先最基礎的——生產實踐,就是指對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這是人們得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保障,對人類能否進行下一活動、開展其他活動具有決定的作用;其次,與生產實踐相互作用的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活動,就是指在階級劃分、社會矛盾突出、等級觀念日益嚴重的社會中,各個階級的人們開始了一切革命改造活動——階級斗爭;第三與生產實踐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科學實踐活動,就是指帶有自然、社會性的探究、學習性的實踐活動,有利于人們更準確的認識自然界及人類社會,認識其中的規律并加以利用。
二.否定了黑格爾實踐和認識的思想,重新闡釋了實踐和認識之間的關系
(一)實踐決定認識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科學的指明了人類認識的基礎就是實踐。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gegenstandliche]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2]通過實踐,把主觀和客觀聯系在一起,個體可以將理論變為現實的東西,如果離開實踐去談認識的真理性問題則是一種形式主義,就如中世紀那些教會學院論證基督教的教義一樣。
恩格斯四十多年后將其升華,他說,不可知論認為人類獲得的知識是以感官為基礎的,當個體說事物或者其特征時只是感官產生的印象而已。這樣的觀念看似難以駁斥,但是當個體感知事物并利用它時便產生了一個“行動”過程,利用的結果則會判斷感覺是否正確,如果結果是錯誤的,那么則說明感覺是有缺陷的,是片面、膚淺的。因此,要對感覺器官加以培訓“使我們的行動只限于正確地形成的和正確運用的知覺所規定的范圍,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行動的結果證明我們的知覺符合所感知的事物的客觀本性?!盵3]在這里恩格斯說明了脫離實踐談認識真理性問題是不行的,再次證明實踐可以檢驗認識的真理性。
(二)認識反作用于實踐
認識可以對客觀事物做出反映,對實踐起著影響作用。尤其是一些理性認知,諸如對事物的本質、規律等作出的認識,像這些科學、正確的認識會對人的實踐活動提供經驗、指導,產生積極的影響。相反,一些錯誤的認識,像是那些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而做出的膚淺認識,以及對社會、個人負面的認識,則會對實踐活動產生消極、阻礙影響。
三.對勞動的對象化和異化進行區分
(一)“盧卡奇命題”
盧卡奇在研究青年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的關系時,向世人拋出過這樣的命題——“黑格爾將對象化等于異化,而馬克思則嚴格區分了兩者;黑格爾肯定了異化,而馬克思則否定了異化”。這一命題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深遠,尤其在中國,被眾多學者視為探析馬克思與黑格爾關系的遵循指照。在《歷史與階級意識》、《青年黑格爾》、《青年馬克思》等著述中,盧卡奇專門研究過早期馬克思和黑格爾辯證法之間的關系,因此,“盧卡奇命題”就是在這其中以及隨著《歷史與階級意識》的新版序言中正式提出而呈現。
盧卡奇于《歷史與階級意識》一書,對馬克思《資本論》中提到的“拜物教”概念進行了分析。從中,盧卡奇捕捉并形成了“物化”這一概念,而且把這一概念解釋為“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某種通過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相對立。”[4]與《手稿》中的“異化”概念相比,“物化”概念與“異化”概念有些驚人的相像的地方。
(二)對象化與異化
黑格爾“在外化這一術語中包括了任何一種形式的對象性。這樣,在邏輯上異化最終與對象性合為一體?!盵5]黑格爾的邏輯認為對象化就是異化。并且黑格爾的對象化,也是從自我意識出發,而自我意識的外化也只是抽象的。黑格爾觀察到了勞動的有益方面,卻沒有反思到勞動也有有害的一面,但正是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才區分了勞動的對象化和異化。
馬克思關于勞動的對象化和異化進行了嚴謹的科學劃分。在馬克思看來,勞動的對象化就是指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為了生命得以在客觀世界展開必然進行的首要的基本活動,這是具體的、現實的。而勞動的異化情形只有在特定的社會形態才會呈現,因為在資本主義社會當中,工人受到資產者的欺壓,為獲取僅夠維持購買生活資料的工資受到機器、商品的奴役,此種勞動就表現為異化勞動。馬克思認為“異化”只是勞動的一種狀態,而“對象化”活動才是勞動的真正本質,這就把人的對象化、異化劃清了界限, 實現了對黑格爾的揚棄。
參考文獻
[1]盧之超.馬克思主義大辭典[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3:746-747.
[2]《馬恩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433,445.
[3]《馬恩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58.
[4]盧卡奇著.歷史與階級意識[M].杜章智等譯.北京:商務出版社,2004:150.
[5]盧卡奇著.青年黑格爾[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76.李謙,女,16歲,漢族,北京市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生,共青團員。作品發表于《神州》、《教育學文摘》、《散文百家》、《文學少年》、《青年文學家》、《中華傳奇》.《唐山文學》、《中學生作文指導》、《牡丹文學》、《年輕人》。系中國詩歌學會會員,北京市海淀區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