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雪潔 李銀河
摘要:我國高校人文地理學專業開設較晚,人文地理學不僅是地理學的兩大分支之一,更是我國大學教育里面一支獨特的學術代表。高校人文地理學開設的課程中,野外實踐就是該專業學生必修活動。對其開設的必要性研究也是國內有關學者較為關心的問題。文章主要從人文地理學專業特征、野外實踐活動的環節以及野外實踐的目的和意義對高校人文地理學野外實踐的必要性進行研究。
關鍵詞:人文地理學;野外實踐;必要性
引言:人文地理學是以人地關系為基礎研究地球表面各種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低于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具有高度交叉性的學科。人文地理學綜合實習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學專業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的教學內容之一,觀察與實踐是學習、研究地理學的重要方法。
一、人文地理學特征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活動空間組織以及人類與環境關系的科學,主要研究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1]。作為研究人文地理學在地球表面的各種人文現象的社會學科,人文地理學具有其獨特性。加上受制于社會環境、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響,使得人文地理學在其特征上表現為綜合性、區域性、動態性。
綜合性表現為人文地理學作為地理學的分支之一具有地理學的綜合性,也即是包含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諸多方面的內容。主要是因為地理事物,其具有整體性和多樣性。這也是人文地理學不同于其他的社會學科或分支的原因。
區域性體現在作為地球表面的人文現象不管在何種條件或是情況之下,他們都具有一定的特定分布空間與分布范圍。像是地理位置、空間結構亦或是區域之間的差異、特性乃至是區域規律,簡言之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動態性主要是因為人文地理學著力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各種地理現象以及人地關系之間的動態的變化的這樣一門學科所獨有的特征。
二、人文地理學野外實踐環節
人文地理學野外實踐主要涉及到對于實踐區域、實踐路徑、實踐方案的設計與選擇、當然還包括野外實踐前期的在校準備工作。這些都是確保實踐工作能夠順利進行的有效保障。特別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一次成功的人文地理學野外實踐主要有三個較為關鍵的環節,分別是實踐前期準備、中期實踐執行以及后期實踐報告撰寫。
前期實踐準備是整個實踐過程的鋪墊。實踐活動之前,需要確定實踐周期、實踐工具、實踐路線以及實踐方法等相關工作。前期的準備工作直接決定實踐完成度以及實踐花費時間的長短,對整個實踐流程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正確且完整的實踐準備工作可以讓野外實踐變得有序、科學,使得野外實踐的可行性得到認可,會給師生帶來實踐信心以及向往。
中期實踐執行是指師生離開學校之后一直到實踐活動結束返回學校的整個在外實踐周期。這一階段,是檢驗學生在校學習課本知識并將其運用得當的過程。最為重的是學生的實踐付諸能力以及教師的指導能力。學生是初次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對客觀事物進行實踐操作,具有恐懼、緊張等情緒是正常的。此時就需要教師發揮專業素養,有條不紊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和講解,讓學生克服膽怯或者是國語興奮的心理,從而確保野外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
后期實踐報告撰寫是整個野外實踐的收尾部分,雖然居于最后卻也十分重要。實踐報告是學生返校之后需要進行系統匯總,將整個野外考察實踐內容以及自己再實踐中所學所得所思所想反映在文本上,繼而反饋給學校教師的一種文本形式的手段。這一環節的落實,需要學生認真對待。只有完成高質量且真實的實踐報告書撰寫,才能準確檢驗以及衡量專業野外實踐的效果,所以這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環節。報告書撰寫需要體現學生的專業素養、實踐方法和行動的結合、專業知識以及對社會的認知等方面的整體結合,涉及到多方面的理解與認識,注意結構的把我,也就可以加上學生自己的想法進行分享。
三、人文地理學野外實踐的目的與意義
(一)人文地理學實踐教學必要性
人文地理學實踐教學是學科發展的內在要求。高校開設人文地理學專業需要進行必要的實踐教學。這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審核評估的要求也是新形式下社會經濟和學科發展的要求更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要求。[2]
(二)目的與意義
人文地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及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受教學條件與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目前人文地理學教學與社會實踐的聯系尚不夠緊密,教學效果受到局限[3]。人文地理學野外實踐是高校地理專業的在教學過程中的關鍵且重要環節,是檢驗學生課堂學習能力、對專業知識的理解以及額外的課外知識擴展與補充,也是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興趣延展的必要的動力來源。
通過專業的野外實踐學習可以深化學生對專業知識以及人文地理學專業必備素養和技能,建立學生的空間性觀念和分析處理的能力,達到以此提高自身地理能力的目標。最為直接的是把課本上的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檢驗效果。野外實習也是進行國情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途徑。野外實習的性質是長途教學實習,目的是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機會。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會不斷地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并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顧朝林,陳璐.人文地理學的發展歷程及新趨勢[J].地理學報,2004(S1):11-20.
[2]劉春霞.高等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人文地理學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9(23):196-197.
[3]郭欣欣.人文地理學教學實踐平臺構建探討[J].科技經濟導刊,2019,27(35):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