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鄉村振興工作要求我們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這是未來我縣乃至全國農業農村和農民的一個發展方向。我縣屬于半干旱地區,綠豆是我縣經常種植的經濟作物,綠豆對于土壤條件要求不嚴,經濟效益好。適時發展綠豆,不但能夠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也能夠因地制宜,提高農業的投入產出率。本文對于綠豆的整地,播種,接種根瘤,田間管理,收獲與貯藏等進行了相關分析研究。
【關鍵詞】綠豆高產栽培;鄉村振興;綠豆栽培;根瘤菌;綠豆
我縣為農業大縣,然而經濟作物的發展前景并不十分看好。綠豆由于其生育期短,適應性強,苗期生長快,適于在丘陵區同各種旱作物間作套種,也可與高稈作物如玉米、高粱間混作,丘陵區綠豆高。實踐經驗證明,發展綠豆種植對于農民的經濟收入和發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綠豆是一種適合東北地區種植的經濟農作物,在我縣其種植面積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種植地位。如何使其高產是農民朋友十分渴求的事情,我們要認真進行總結。
1、整地
綠豆是我國重要的小雜糧作物之一,具有降溫解暑功效,集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于一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為了調劑和改善生活,綠豆的種植雖然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土壤均可種植。但應避免選用過堿性土壤和低洼易澇的地塊。還要避免迎茬或重茬,重茬地塊、鹽堿地、低洼地不利于綠豆高產。以有灌溉條件的中性或偏酸性的沙壤土崗地最為適宜。也就是說在沙崗地、或者肥力中下等較瘠薄的地塊種植綠豆收益比較高。在肥力較高的地塊上種植綠豆,雖然能保證獲得較高的產量,但往往增產的幅度并不大,而且從綠豆的生長習性等生物學特性上看,由于目前生產上應用的品種主要以無限結夾習性、蔓生或半蔓生的為主,在水肥過高的地塊,往往營養生長過剩,而徒長倒伏,造成爛莢等,并使綠豆籽粒的色澤和整齊度都受到影響。而且投入大,往往是增產不增收,效益并不好。
要精細整地、保住墑情。有條件的要做到秋季細致翻耕,深度為15—25CM。春季及時耙、耢、拖平、打壟。春季整地一定要抓早,當土壤凍融交替之際及時進行整地,以防整地過晚,遇到春旱造成土壤失墑。秋翻秋起壟的地塊,要隨起壟隨鎮壓;秋季滅茬、春季起壟的地塊,要做到頂漿起壟,及時鎮壓。結合春季整地要施足底肥,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量。有條件的應增施磷鉀肥和根瘤菌。
2、播種
綠豆生育期較短,播種適期較長。目前生產上應用的品種“大鸚哥綠925”、“綠豆522”、“公綠2號”和“白綠6號”、“白綠8號”生育期一般都在90—115天之間。在通榆綠豆的播種適期為5月上旬至6月上旬,一般以5月中下旬最為適宜。應根據品種和地力條件選擇適宜的播種期。生育期較短的品種和肥力較差的地塊,應適當晚播,生育期稍長的品種和肥力條件較好的地塊,應適當早播。
綠豆可采用壟上開溝條播或點播的方式播種。播種量為20kg左右。播種的同時,施入適量磷酸二銨或三料作種肥,覆土深度一般為4—5cm,并根據土壤墑情適時鎮壓保墑。
3、接種根瘤
根瘤菌是寄生在豆科植物根上的一種細菌,它是能促使植物異常增生的一類革蘭氏染色陰性需氧桿菌。它在土壤中存活,正常細胞以鞭毛運動,無芽孢。可利用多種碳水化合物,并產生相當量的胞外粘液。它能從豆科植物根毛侵入根內形成根瘤,并在根瘤內成為分枝的多態細胞,利用根系的碳水化合物等營養和空氣中的氮進行固氮作用。通過固氮作用它可以將空氣中的氮素,轉化成植物可以利用的無機態或有機態氮,被植物吸收利用。據有關報道綠豆根瘤能供給的氮可達綠豆所需要總氮量的50%-70%。所以接種根瘤菌是非常經濟有效的增產措施之一。綠豆的根瘤菌與小豆、豇豆、花生等豆類的根瘤菌屬于同一族,可以相互接種。特別是在多年未種豆類作物的地塊上接種根瘤菌,對綠豆增產效果比較顯著。
綠豆接種根瘤菌的方法主要有三種:(1)在綠豆地中選擇生長旺盛的植株將其根系挖出,放于陰涼處,風干后供第二年種綠豆時接種用。一般的接種用量為每畝20—25株的根瘤。接種時將根瘤搗碎,用溫水調勻,均勻拌在種子上即可。(2)每畝用根瘤菌劑30—70g,用清水調勻后,均勻拌種。(3)在種植綠豆的上一年地塊中,取一些表土,整地時與農家肥拌勻后施入地中,每畝用量約為100kg左右。
4、田間管理
(1)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綠豆的產量構成因素有單株莢數、單莢粒數和百粒重。合理的密度確定應該根據品種的生育期、水肥條件來確定。在底肥施用上要一次施足,生育期不再追肥。一般畝施有機肥2500千克,碳銨30千克。一般早熟品種,低水肥地塊的適宜密度為每公頃170000—200000株,每米間保苗10-15株;中熟品種,中等水肥條件的適宜密度每公頃為140000-170000株,每米間保苗8-10株;晚熟品種,高水肥條件的適宜密度每公頃為110000-140000株,每米間保苗7-8株。
(2)適時鏟趟、追肥。當前綠豆生產上投入少、管理粗放,產量水平較低,所以應加強田間管理。特別是苗期綠豆生長緩慢,宜被草欺,影響生長發育,管理更應及時。生育期間,一般在開花結莢前要進行中耕除草3次。要本著淺深淺的原則,進行三鏟三趟。
(3)及時灌溉。綠豆抗寒性較強,特別是苗期需水較少,田間管理上應該以蹲苗為主。但是在開花結莢期需水相對較多,若遇到干旱,即土壤田間持水量達到50%以下時,要及時灌水,以防落花、落莢,降低產量。
5、收獲與貯藏
綠豆的豆莢成熟不一致,且豆莢容易炸裂、掉粒損失。所以,為防止由落粒損失而造成的減產,應該在80%以上的莢成熟時,趁早晨潮濕,露水下去之前及時收獲。小面積栽培時,可采用分期摘莢的方式收獲。收獲后的綠豆應及時曬干、脫粒,并用藥劑處理后入庫保存。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國內外綠豆的發展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要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廣大農民的收入水平,就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帶領農民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和經濟農作物。而要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綠豆是我縣比較適合的農作物之一,通過大力種植綠豆經濟作物,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由于植物抗病基因往往和不良的農藝性狀基因緊密連鎖,因此,要獲得抗病性和農藝性狀都符合農業生產要求的作物品種難度很大。近年來,綠豆收入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更多更好的經濟作物的大力發展和農村多種經營產業的不斷做大,對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的需求也日益增長,綠豆的發展空間和前景更為廣闊。從這點上可以預測綠豆在我縣今后能夠為農民增收確定一個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曹繼彥:《綠豆栽培技術》,[J],《云南農業》,1999年04期。
[2]王營營:《不同綠豆品種用作綠肥的篩選評價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1年第5期。
作者簡介:
焦玉秀,女,蒙古族,1967年2月出生,吉林省通榆人,現任職于吉林省通榆縣新華鎮綜合服務中心農業工作站,研究方向為農作物栽培管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以及農業技術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