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銀隆
摘要:民生改善作為城鎮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城鎮化發展水平的決定性因素。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河南省的民生改善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卻也存在著嚴峻的問題。本文以收入水平、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勞動力就業為視角分析了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河南省民生改善的現狀和問題,并提出政策建議,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河南省民生改善工作提供基礎參考。
關鍵字:河南省 ? 新型城鎮化 ?民生改善
當前,河南省的城鎮化進程進入深水區,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當以速度和質量并重。改善民生作為城鎮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直接反映了河南省新型城鎮化的建設質量。基于此,本文以收入水平、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勞動力就業為視角研究了當前河南省城鎮化進程中民生改善的現狀,深入分析民生改善工作存在的問題,并總結經驗,提出建設性建議,為城鎮化進程中河南省民生改善工作提供基礎參考。1
一、河南省城鎮化進程中民生改善的基本現狀
(一)收入水平方面
河南是人口大省,人均收入水平是衡量河南居民生活水平高低最直觀的指標。1978年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19.7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元。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穩定的速率保持增長, 2019年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02.68元,比上年增長8.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200.9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63.75元,分別增長了7.3%和 9.6%;隨著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高,全省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也逐漸得到完善,食品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例逐漸縮小,教育、文旅消費支出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比例不斷擴大。
(二)、基礎公共教育方面
2017年,河南省102個縣市、區通過國家評估認定,基本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新型城鎮化建設,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和初中階段適齡學生毛入學率都達到100%以上,這說明河南省已經實現對適齡學生九年義務教育的全覆蓋。2018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增長到91.2%,高中升學率為91.1%相比2017增長了2.5個百分點。2012年河南省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1.2%,2018年為94.83%,高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2012-2018年累計增長3.63個百分點。
2018年,全省普通小學生師比、初中生師比、高中生師比和中等職業學校生師比分別為19.88:1、14.34:1、13.7:1、22.85:1。從城鎮和農村角度看,2018年的城鎮和農村小學生師比為分別為21.32:1和16.95:1,城鎮初中生師比、農村初中生師比為15.43:1和12.87:1。2河南在中等職業教育階段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不大,有些年份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三)、基礎衛生醫療方面
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河南省不斷完善基礎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高基礎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到2018年,河南省衛生機構總量為71352個,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數量為67730個,技術人員數量為62.13萬人。衛生機構床位數為60.85萬張,其中城市衛生機構床位數為235146,農村衛生機構床位數為373373。
2018年河南省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為6.47,較2012年增長了41.9%。總體來看,就河南自身而言,2007—2011年河南省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從2.87增加到3.63,增長率為26.5%。
自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來,河南省在推動農村水改和廁改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農村飲用自來水人口的比重和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連續保持正增長。具體來看,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前,農村飲用自來水人口的比重從2008年的54.57%,增長到2012年的62.2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從2008年的68%,提高到2012年的72.90%。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后,農村飲用自來水人口的比重從2013年的61.70%,增長到2018年的86.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從 2013年的74.40%,提高到2018年的82.34%。由此可見,與舊城鎮化建設時期相比,新型城鎮化建設顯著提高了農村水改和廁改的速度。
(四)、基本社會保險方面
社會保險是為人民生活兜底的、保駕護航的基本民生政策。自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來,河南省不斷完善社會保險體系,致力于建立一套法定居民全覆蓋的社會保險體系。
2018年末,河南省居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總數達7089萬,其中,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2006.5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5108.9萬人,分別比2012年增長了18.3%、57.9%和8.5%;參與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10435.74萬人,參保率99.54%,基本實現了城鄉居民的全覆蓋;參與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達819.97萬、926.26萬和755.35萬人,相比2012年分別增長了11.5%、28.5%和45.2%。
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是社會保險中最為重要的兩個組成部分,本文選取參保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重和參保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的人數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率。自2012年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來,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從63.69%增加到2018年的75.43%,其中2015—2018年的增速較快,共提高了8.27個百分點。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從2012年的96.63%增長到2018年的99.54%,基本實現城鄉居民全覆蓋。由此可見,在新型城鎮化建設期間,河南各項基本社會保險的參保工作都實現了快速發展。
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來,河南省不斷改革、健全社會保險制度,逐漸提升基本養老金發放水平,提高醫療保險報銷比例,實現城鄉基本醫療保險統籌發展。2018年,河南省實施了有史以來增幅最大的一次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政策,相比之前每人每月增加18元,提高至98元,有力地促進了民生的改善。2020年疫情之下,我國又出臺了新的社會保險法律法規條文:在中小微企業中,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都可以有5個月的免征福利。
(五)勞動力就業創業方面
保就業、穩就業不僅是“六保”“六穩”的首要任務,而且是“六保”“六穩”工作的中心和重心。2019年,河南省城鎮新增就業125.82萬,達到6817.82萬人。全省新增農民工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76萬人,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4.4個百分點。目前,河南農村勞動力完成轉移就業人數達3040.89萬人次。新增返鄉下鄉創業22.83萬人,帶動就業117.49萬人,返鄉創業人員總量達到149.79萬人。2019年,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投資基金共48.90億元,扶持返鄉創業項目20個,共開展創業培訓35.18萬人次,帶動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5萬余人。2019年1-9月,河南省幫扶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累計達183.21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99.7%。3
2018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48.6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自2012年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來,河南省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低與全國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左右,并且保持穩中有降,由此可見,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河南省的就業創業促進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二、河南省城鎮化進程中民生改善存在的問題。
(一)民生改善質量不高
河南省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雖然以穩定的速率保持增長,但卻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019年河南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3903元,明顯低于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33元;新型城鎮化建設以來,河南省雖然在基本公共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河南省小學和初中階段的生師比一直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教育需要進一步改善與提升,應該合理規劃教育投入結構、加大投入力度,以期拉近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河南省每千人口農村衛生醫療床位數、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和每千人口助理醫師數至今未達到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由此可見,與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相比,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河南省民生改善工作存在質量不高的問題。
(二)民生改善結構不平衡
河南省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民生改善的不平衡問題主要體現在區域之間不平衡和城鄉之間不平衡兩個方面。從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2019年鄭州、洛陽、濟源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5942、27101、29065元,信陽、商丘、駐馬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則分別為320928、20175、19644元,由此可見,經濟發達的中心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要明顯高于經濟落后的偏遠城市,2019年河南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費支出是農村居民的的兩倍;基礎教育方面,本文用生師比來衡量基礎教育水平,一般生師比與基礎教育服務水平成反比。從區域視角來看,河南省生師比最高的是豫東的15.08,最低的是豫西的13.52。從城鄉角度看,2018年的城鎮和農村小學生師比為分別為21.32:1和16.95:1,城鎮初中生師比、農村初中生師比為15.43:1和12.87:1。4由此可見,經濟發達地方的基礎教育水平要高于經濟落后的地方,九年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生師比明顯低于城鎮生師比,這說明農村小學和中教育服務水平一直高于城鎮,但農村的教育資源和師資質量與城鎮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從醫療衛生方面來看,河南每千人口城市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河南省每千人口城市衛生技術人員數和每千人口城市衛生技術人員數增長速度一直高于農村同期水平。由此可見,河南省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民生改善存在著嚴重的地區不平衡和城鄉不平衡問題。
三、政策建議
首先,大力推進城鎮化在區域和城鄉之間的協調共建。新城鎮化建設必須改變過去只重視物質增長的觀念,將以人為本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城鎮化建設的側重點要從城鎮化率的快速提升轉向城鎮化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必要時應該放緩城鎮化建設的速度以實現城鎮化的高質量發展。其次,河南省應該根據具體省情的變化對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進行及時調整和完善,加速改革不利于促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規章制度。最后,在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過程中相關部門要及時準確地把握人民的需求,適時合理地調整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和標準,逐漸消除城鄉和區域民生改善工作的不平衡現象,而民生改善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華麗.提升品位 ?促進發展 ?改善民生——積極加快商水城鎮化進程的一些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04):9+16.
[2]胡放之, 李良. 城鎮化進程中民生改善進程問題研究--基于湖北城鎮化進程中低收入群體住房、就業及社會保障的調查[J]. 湖北社會科學, 2015, 000(002):82-87.
[3]孫紅玲, 唐未兵, 沈裕謀. 論人的城鎮化與人均公共服務均等化[J]. 中國工業經濟, 2014(05):20-32.
[4]紅玲, 唐未兵, 沈裕謀. 論人的城鎮化與人均公共服務均等化[J]. 中國工業經濟, 2014(05):20-32.
[5]基金項目: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基本科研費一般項目“河南省農民工返鄉創業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耦合機制研究”(21E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