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官作為審判活動中的核心人物,其一言一行對最后的判決結果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而其一言一行均是內心思維世界的反映,法官作為一名專業的法律人,因而可以說其法律思維模式決定著裁判行為模式。基于法律現實主義思維和法律形式主義思維模式的不同,產生了發展路徑截然不同的裁判行為模式,而不論哪種裁判行為模式,其關鍵在于裁判結果要獲得最佳的司法效果。以此來看,實用主義裁判模式更符合此項標準。它在法條操作框架下,追求最佳的可欲結果,摒棄法條形式裁判和現實主義裁判的機械和過于主觀化的缺陷,以實現最佳的司法正義并維護司法權威。
關鍵詞:法條主義;現實主義;實用主義;裁判行為模式
一、法律思維模式
目前學界對于法官裁判的法律思維模式的分類,以傳統形式主義法學和法律現實主義為視角,可以分為三類,第一種模式是在法學界長期作為主流觀點的法律形式主義裁判思維,主張法官裁判案件最重要的是堅持法律的確定性和權威性,審判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進行,判決結果必須以此為前提,在嚴謹的司法推理中得出可適用的結論;第二種是受法律現實主義思潮影響的法律現實主義裁判思維,該模式認為法官裁判并不是機械地遵循制定法或從現有的法律規則中尋找答案的思維認知活動,而是通過權衡法律規則外的各種因素進而得出最佳的結論的一種推理加情理的活動;另外有學者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解說法官裁判思維的進路,這一觀點既不否認法律形式主義裁判思維,也不全盤肯定法律現實主義裁判思維,而是介于兩者之間,采用折中的既有法律形式主義的,又有法律現實主義的說法。
(一) 法律形式主義思維
法律形式主義裁判思維主張法官裁判案件最重要的是堅持法律的確定性和權威性,審判必須嚴格依照法律規定進行,判決只能是在這一前提下運用嚴謹的司法推理得出的結論。這一模式由于迎合了我國法治恢復初期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本方針而興盛于中國司法實踐之中,并一直延續至今。其基礎動力是法律的三段論式的精密邏輯推理,在形式主義者看來,法律體系是完美的,法官只需機械地運用演繹推理就能解決爭議。亦即一切法律問題的答案都是“在那兒的”,法官只需找到合適的法律并進行三段論式的推理便可獲得答案。有學者將這一思維模式的本質核心概括為:法律是由抽象的概念和原則構成的一個相對封閉的體系,而判決中適用的具體規則是通過對抽象概念和原則進行推導得出的,因而造就了審判這一司法過程也完全是在易分相對封閉的體系內進行,法官只需通過形式主義的法律推理即可得出最佳答案。
法律形式主義思維包含兩個要素(依裁判依據和裁判思路兩個標準):嚴格依照法律條文和司法三段論推理。即形式主義裁判思維下的法官以案件事實為小前提,據此尋找相適應的法律規則作為推理的大前提,將小前提涵攝于大前提中,從而推導出結論作為裁判結果。
(二) 法律現實主義思維
法律現實主義思維其理論基礎在于西方法律現實主義思想學說,這一思想學說是作為對傳統形式主義法學的有力批判而出現和興盛的。這一思想流派的先驅美國大法官霍姆斯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不僅被作為法律現實主義流派反對法律形式主義的經典,也成為法學界經久不衰的經典法諺。法律現實主義者通過對司法實踐中審判過程和判決結果的研究和分析,認為在司法裁判中主導法官思維的并不是判決書上看似絕對有效的三段論式推理。
法律現實主義思維同樣也包含兩個要素(依裁判依據和裁判思路兩個標準):法律規則外因素和經驗性裁判。法律規則外因素指法官在司法裁判過程中,其思維并不局限于法律條文,還受到規則外因素的影響,包括社會輿論、政策、公共道德、上級決定。其次。該模式的裁判思路表現為“案件→規則、法官共同決定→裁判結論”,否定機械邏輯推理。這種法律裁判思維是結合法律規則外的因素作出裁判結論的裁判思維模式,因而也可應稱之為經驗性裁判。
(三) 折中思維模式
此種裁判思維模式學說綜合法律形式主義思維模式和現實主義思維模式而來,持該學說的學者認為法官裁判思維不僅受法律形式主義的影響,同時也受到法律規則以外的各種因素的影響。既有法律形式主義的影子,又有法律現實主義的內容。
二、裁判行為模式
司法裁判活動作為一項將法官的內心思維轉化為外在的判決結果的活動,其法律裁判思維方式決定著外在的裁判行為模式。針對上述的三種法律裁判思維模式,因而也就產生了相應的法官裁判行為模式。第一種是與法律形式主義思維對應的法條主義裁判行為模式;第二種是與法律現實主義思維模式對應的實用主義裁判行為模式;第三種是法條主義和實用主義裁判行為模式兩者兼有的裁判行為模式。
司法裁判活動作為一項定分止爭的權威活動,追求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兩者平衡,兼而有之。因而判斷哪種裁判行為模式是否合適,在于能否使得其所追求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實現最大程度的統一。
(一)法條主義裁判行為模式
法條主義裁判行為模式強調法條至上,指的是一種立基于法律文本與法律條文的裁判方式或裁判風格,或簡單來說,就是依法裁判。法條主義裁判強調的是法官對法律本身的尊重與依從,它與越法裁判( lawless judge)相對立,后者認為司法裁判可以偏離法律標準。講究按照既定的條文規則來裁決案件,確保條文規則的實施取得可預期、穩定的效果。該種裁判行為模式下的法官須認真對待規范,除非有更強的理由,否則裁判必須以既有的法律規則為根據,倡導的是一種從“規則到結論”的順向推理思維。
對此裁判行為模式持擁護態度的學者認為,法條主義的裁判行為模式使得法官足夠“客觀中立”。為了追求更大的制度性價值,法官有必要容忍個案決策中的某種不合理甚至不正義,“法律不介意接受次優的答案甚至是錯誤的答案,因為這樣做可以實現更巨大、更長遠的制度性價值”。且從更宏觀的講,法官堅守法條是承認和維護法律權威的最佳方法,若作為法律職業人的法官都無法堅守法條,法律的權威將不復存在。另外,法條主義裁判行為模式也指出,法官司法決策的主要根據是法律本身。從長遠角度來看,法條主義的裁判模式堅持法條為基,其所帶來的好處遠遠勝過在個案中堅持的個別正義。若是將考慮的中心放在最終的裁判結果,而出現為個案改變法條的情形,表面上看獲得了正義或者是當事人對結果的滿意,但從整個司法體系和法律制度的長遠來看,往往是得不償失的。
以此來看,首先從宏觀上來說,該模式是符合法治、權力分立、法律權威等的要求。其次,從微觀上來講,法條主義的裁判模式強調司法裁判對法條的堅守,也使得裁判具有客觀性,雙方當事人能更易接受裁判結論。
但是對該裁判行為模式持反對態度的學者則有不同意見,他們將目光集中于疑難案件,以此來批判法條主義裁判行為模式的缺陷。首先該裁判行為模式過于封閉和機械。在案件事實與法律規則認定的事實之間進行對比,通過涵攝得出結論,這一過程完全就是技術性的推演,無需進行任何價值判斷。但它忽視了司法實踐所面臨的事實的復雜性以及司法運作所要考慮的社會因素的具體性和多樣性。在疑難案件中,機械的法條主義可能會無法找到合適的規則法條進行適用或者雖勉強找到對應的法條,但是嚴格適用法條有時會導致個案的不妥帖、不合理、不合目的乃至不正義。
(二)法律現實主義裁判行為模式
在法律現實主義者看來,法官首先是一個社會人,其次才是一個法官,真實的法官是活生生的社會關系中的人,他們會受到社會中諸種力量的強烈影響和左右。因而法官在司法裁判時總會不自覺的帶有個人的獨特色彩,且這一裁判行為模式以結果為導向,注重裁判結果帶來的影響。
法律現實主義裁判行為模式重在考慮現實因素,要求法官不僅僅要考慮訴訟參與人的個人利益,還要考慮立法規范和司法判決的系統性、整體性結果,其中包括社會穩定性的維護、社會公共價值的考量、判決的可執行性等社會利益或公共利益。法官在案件的審判中,發現法律無法解決案件糾紛或對當事人的行為無法定性時,法官的“立法模式”就開始運作,開始考慮案件發生的社會環境、影響以及社會大眾對案件的普遍評價,以此獲得能夠對案件形成判決的經驗和知識,得出法官內心堅信的、能夠達到最佳司法效果的結論。在這一裁判模式中,司法決策并不是由法律來決定的,而是由審理該案的法官政治態度決定(法官的保守度如何、自由度如何)。
在擁護這一裁判行為模式的學者看來,法律只是一項工具,服務于解決社會糾紛、社會問題這一目標。該模式具有因事制宜的特點,能夠克服法條主義裁判行為模式的機械封閉式特點。但是反對的學者認為這一模式注重現實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受廣泛關注的疑難案件,更是要考慮以公眾的普遍評價為標準,但公眾的普遍評價意見不見得都是正當的,若以公眾的標準進行裁判,法律的效用和權威何在?!同樣這一模式下法官具有較大的自由裁量權,法官如何能夠公正的行使自由裁量權,保證最后的結論是可接受的,能夠兼具司法效果的標準?!甚至還會出現法濫用司法裁判權的可能。法律現實主義裁判行為模式雖然強調結果的可接受性,要求“靈活的解決問題”,但是“靈活地解決問題”要求因人、因事、因地制宜,不能拘泥于任何一種解決問題的手段。這會帶來手段在范圍上的不確定性,在適用對象不清楚的情況下就談不上有什么普遍適用的論證理由,其最后的結論可接受性就大打折扣。
三、最佳裁判行為模式的構建
不論是法條主義的裁判模式還是法律現實主義的裁判模式,衡量其是否合適的標準就是在這兩者裁判模式下作出的判決結果是否能兼具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法條主義的裁判模式強調法條至上,依法裁判,它可以促進公平正義的實現,保障人們對法條之后果的與其和信賴,維護法律體系的穩定性和司法的權威性,注重法律效果的實現。但是也要注意到法條主義的裁判模式具有的一定程度上的機械僵化性,特別是無法找到可適用的法條的疑難案件,法條主義的裁判模式在處理這類案件時就略顯不足。而現實主義的裁判模式強調結果導向,注重“靈活解決問題”,并賦予法官一定自由裁量權和“造法”的權利,雖然可以避免法條主義裁判模式的機械僵化的弊端,但是判決往往易受到法律規則外因素的影響,產生的社會效果可能往往大于法律效果,長此以往,法律的效用將大打折扣,法律的權威也將受挫。
基于上述兩種裁判行為模式的相互批判,法治應當尋求一種更符合標準的裁判行為模式,即法律實用主義裁判行為模式。該模式強調以結果為導向,依據后果來決策,而不是像法條主義裁判行為模式一樣,通過三段論的行使來推理演繹。同時也強調司法決策的未來期許,要求法官要看到司法決策所帶來的影響,并對其進行控制。它不同于法條主義模式的“以法條為尊”,機械的適用法條,也不同于現實主義模式認為法律條文只不過是一個擺設,是一個空洞的容器,法官要做的只是在其中塞入其自己的見解。該模式并不贊同法官是法律帝國的國王,相反法官與法條在法律帝國中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法律現實主義裁判行為模式將法條視為一個指導性的框架,法條既不是可有可無的空洞的容器,也不是一個機械僵硬的完全確定化的指示,它給出了一個具有一定程度確定性的客觀框架,并且允許一定選擇空間的存在,這個選擇空間的存在給予了法官一個定位的權力。也就是可欲后果的定位,通過后果定位在法條的操作框架內考慮法官習性、政治態度、偏好等來實現一個最佳后果的達成。在法條的框架下,從經驗型描述走向規范性描述,實現一個規范性的結果,這一結果是可以被感受和檢驗,并被持續的社會實踐所“證實”或“證偽”。法律實用主義裁判行為模式的最佳之處就在于在法條的基本框架之下,從實際出發,尋找具有方向性的指引因素,以獲得最佳的裁判結果。
四、結語
一個好的裁判行為模式應當是兼顧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法條主義裁判模式側重于保證司法的法律效果的實現,強調法官裁判應當使得現行法律被嚴格遵守和有效適用;而法律實用主義裁判模式則能更好地保證司法的社會效果,其所闡釋的法官裁判不是機械地、刻板地適用法律規則,應當切合實際地將個人經驗、社會常識、價值觀念、政策感知等法外因素納入考量,在司法裁判過程中,法官不應是絕對的法條主義裁判,也不應是絕對的現實主義裁判,而是兩者兼而有之,即實用主義裁判模式。在強調形式理性、尊重司法規律的同時,也要關注實際問題的真正解決,平息社會矛盾,因事制宜的適用不同的裁判模式,進而獲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以維護司法的權威性,逐步形塑司法公信力。
參考文獻
[1]張志文.實用主義法學的法律發現觀及啟示[J].法學論壇,2013(05).
[2]孫海波.法條主義如何穿越錯綜復雜[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8(01).
[3]宋保振.后果導向裁判的認定、運行及其限度—基于公報案例和司法調研數據的考察[J].法學,2017(01).
[4]趙力.論裁判后果主義推理的運作原理[J].東方法學,2020(01).
[5]任強. 司法方法在裁判中的運用——法條至上、原則裁判與后果權衡[J].中國社會科學,2017(06)
[6]李霞. 實用主義的法官法理學——透視霍姆斯大法官的司法哲學[J].北方法學,2015(04).
[7]唐娜,王彬.結果導向的裁判思維—基于法官裁判經驗的實證研究[J].法律適用,2020(04).
作者簡介:
南志強(1995—),男,漢族,山西運城人,法學碩士,單位:廣東財經大學法學院法學理論專業,研究方向:法哲學,法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