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數據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與此同時,人們的認知水平也發生了較大改變,該背景也對高校思政工作的思維、載體形式和實踐方式的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一定程度的推動了高校思政工作協同育人機制的發展,而業界也將基于大數據時代的高校思政工作協同育人實踐作為研究重點。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協同育人;
高校思政工作應順應時代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當中也認真回答了有關我國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主要問題,這為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全面發展提供助力。也就是說,高校要結合既定要求,高度重視協同效應,將立德樹人作為重點,為社會培養大批優秀人才。
1大數據與高校思政課創新相結合的重要意義
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了時代前行,不同來源的數據管理、處理與分析方式均與以往有所不同。智慧校園是重要的思政教育數據采集平臺,信息技術則是思政教育數據分析的支撐。在線平臺為思政教育數據整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高校思政教育需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高效利用大數據的作用和功能,分析高校大學生思政動態,展現思政教育的積極意義。
2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協同育人的現實困境
2.1協同的理念和環境尚未形成
現階段,我國正在努力構建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協同機制。其中,機制建設的過程中,尚未形成合力育人機制戰略和頂層設計,教育主體的職責也不夠明確,教育客體對其并不認可。現如今,育人環境的復雜性明顯增強,家庭環境差異也更為明顯。學校環境無法在短期內發生大幅變化,網絡環境更加多變,思政教育的主客體間知識碎片化趨勢明顯加強,加劇了群體極化。部分學生群體長期接受同質化的教育內容,出現了信息繭房,無法主動接受周邊其他的教育信息,這直接影響了高校思政教育協同機制建設的整體效果。
2.2協同的內容和方式亟須改進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方式為大學生提供了多種虛擬的教育平臺,雖然這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習渠道和更多的學習平臺,但是卻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當前,大學生個人成長具有鮮明的特征和既定的規律,大學生一方面渴望獲得他人的尊重、理解和認可,另一方面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法律意識較強,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中務必高度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掌握學生的各項需求,激發學生的創造性。但是現階段高校思政教育無法完全與時代發展同步,內容供給不完善,文化品位有待提高,無法激發主體參與的主動性,單向灌輸的教育模式使學生被動地接受所學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無法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和道德辨別能力。
2.3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有待挖掘
創建大數據信息系統應梳理并整合高校各部門間的信息,打破數據間的壁壘。當前人們并未形成用數據闡述事實的思維,高校決策管理及思政工作中并未充分展現大數據分析的作用與功能。高校的數據平臺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信息孤島問題,能夠分析的校園數據占總數據的比重較小。高校各部門涉及到的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數據出現了多頭收集、重復收集和收集不充分、信息不兼容的問題。部分高校出現了“本領恐慌”,甚至產生不會用和不敢用的現象,大數據采集、開發、使用和分析方面無法獲得監管立法,大數據發展中的法律框架、監管模式和體系構建依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不足。
3大數據支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精準化變革的策略
3.1培育教師的數據治理理念,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高校建設和發展中要積極培養教師的數據治理理念,協助教師增強大數據意識,基于大數據技術的支撐,為思政教育精準化變革奠定基礎。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也應合理利用數據分析,高效解決問題,全面掌握大數據的應用價值,以科學的數據治理理念更好地應用大數據技術。
高校需利用培訓、講座和專人指導等多種方式,為教師提供數據治理中的主要內容。向教師傳遞大數據知識和技能時,需要融入數據治理理念,鼓勵教師在教學中樹立數據治理理念。同時,高校也要督促教師在樹立數據治理理念的前提下,提升職業素養和綜合素質,在思政教育精準化變革中,實現數據治理理念與大數據技術的深度融合,全面展現高素質教師隊伍在教育精準化發展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再者,高校要加強教師的培訓和指導,引導教師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學生的學情,并明確思政教育數據的規律和關聯性,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更加精準地識別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為教育精準化建設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2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平臺,優化精準化變革的支撐
基于大數據平臺信息數據的主要內容,高校思政教育大數據平臺由多種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構成,教育部對教育教學的要求、教材內容和方針政策,以及優秀的教學案例與網課內容,均需于大數據平臺上展現,以此確保教師可在平臺上獲取有價值的教育資源。再者,高校思政教育發展、學情、大學生的學習成績與校內實踐活動等重要信息也要展現在大數據平臺上。利用大數據技術分類整合不同數據,在大數據平臺上分類設置,便于教育人員使用和分析數據。基于大數據平臺信息數據收集及使用形式,高校在搜集思政教育數據信息資源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大學生、教師和輔導員等多個主體,其也需參與到信息搜集與整理工作中,從而發揮大數據平臺數據信息供給準確性的優勢,為教師提供所需的教育資源,優化設計教育模式,順應大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發展趨勢。
3.3整合數據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的精準度
首先,高校應在全校普及和推廣大數據理念,在數據信息管理部門形成數據共享和融合發展的數據使用和管理習慣,不斷疏通應用渠道,為教師使用數據信息和大數據技術提供更加精準的教育效果。同時,高校也必須高度重視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在思政教育隊伍中選擇具有較大潛力的教師,讓其主動學習大數據應用技能,也可在團隊中引入思政教育優秀人才,不斷提高思政教育隊伍應用大數據技術的能力。
針對校園媒體以外的建設和發展中存在聯系溝通不暢,資源共享較差等問題。對此,高校需要創建融媒體中心,打開媒體融合的視野。首先,高校可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完美融合,利用微博、微信的傳播速度優勢,實現智能新聞采編、生產分發及接受反饋,從而打造大批有思想、有內涵的產品。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將數據傳遞給學生,以此滿足學生的數據需求。在大學生群體中間形成立體化的主流意識形態傳播方式。其次,培養不同類型的網絡新媒體力量,引導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高校的網絡輿情之中。
4結束語
現如今,我國科學技術日益完善,大數據技術發展中,人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分析和解決不同類型的問題時,客觀、準確的數據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和手段,該技術在社會生活中也扮演著尤為重要的角色。高校是實現知識教育發展創新的重要場所,高校需在教育教學中,應正確認識大數據時代發展的總體趨勢,采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合理應用上述優勢,尤其是要高度重視高校大學生的思政工作,全方位利用大數據技術帶來的機遇,不斷完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拓寬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以此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協同育人實踐創造有利條件。
參考文獻:
[1]錢小林.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協同育人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20
[2]張曉明,郝芳.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研究綜述[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21(03)
[3]王雪燕,張強,謝昌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機制構建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9,000(027)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0年度武漢華夏理工學院黨建與思政專項研究課題《基于精準思政新樣態下高校協同育人模式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信息:張靜,男(1987年07月—),漢族,湖北黃岡,碩士,助教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