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彩 申貝貝 張鍶煜
摘要:心血管疾病是臨床常見疾病,嚴重威脅著人類健康安全。所謂心臟康復指的是對于患者的病情以及心臟恢復功能等方面展開較為系統的評估,通過多種多方面指導,達到緩解病痛,以及改善心血管問題等目的,以積極控制危險因素,預防疾病再發作的風險,同時也可改善心血管疾病預后,促進心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本文就心臟康復概述、心臟康復方法以及心臟康復發展前景作一綜述,為引導臨床心臟康復等方面提供一定理論依據。
關鍵詞:心血管疾病;心臟康復;康復途徑
1心臟康復概述
1.1.定義
心臟康復主要以患者的運動、心臟危險等多重因素進行控制,使心血管疾病患者心功能得到一定改善,機體抵抗力得到一定提高,而控制危險因素,可減少患者再次發生心臟不良事件(猝死、心肌梗死)的風險。同時,通過運動、營養等指導,患者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改善。有研究指出,心臟康復治療是一種較為綜合的心血管疾病診治方式,涵蓋心血管疾病整個范圍,即發布前預防和發病后康復,可實現從心理-生理-社會的綜合醫療保健,同時也是心血管疾病管理方面的重要內容[1]。
1.2.心臟康復的發展
目前,我國的診療體系中心臟康復這一環節與國外相比差之甚遠,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民眾尚未對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預防以及康復等方面形成清晰認知,直接導致患者病情反復發作,一定程度造成治療經濟負擔加重。因此,心臟康復、二級預防是當前發展趨勢和需求。
1.3.心臟康復分期
對于患者而言,心臟康復治療主要分為以下三期:第一期是住院康復治療;第二期是院外康復治療;第三期是院外長期康復治療。心臟康復診療在患者出現心臟問題初期就應該引起重視且及時啟動治療方案,貫穿整個康復過程,但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側重點。
2心臟康復方法
在心血管疾病治療過程中,心臟康復方法是預防方案的重要組成內容,以評估為前提,通過藥物、運動、營養、心理、以及患者對抽煙的依賴性等方面進行綜合干預,實現對心血管疾病患者各個時期的全程康復管理[2]。
2.1藥物
藥物是心臟康復開展的基礎,臨床常規藥物包括β受體阻滯劑、他汀類、抗血小板藥物等。藥物對于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是十分關鍵的,改善預后,并依據個體差異實施針對性藥物處方。相關研究顯示,藥物治療依從性與治療效果密切相關,且呈正相關。楊彥萍等研究表明,給予患者針對性的咨詢、健康指導、動機訪談以及監督,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及自我效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發生率。因此,對于臨床治療而言,應著重加強對于患者在藥物治療等方面的知識講解,以提高治療依從性,進一步促進良好治療效果的形成。
2.2運動
運動是心臟康復的核心,常規方式包括有氧運動、阻抗運動、平衡訓練等,需要把控的指標包括強度、時間、頻率以及注意事項。當前常見有氧運動包括快步、慢跑、游泳等,運動時間為20~40min,每周3~5次最佳。阻抗運動包括俯臥撐、運動器械、彈力帶等,每次30min。柔韌性訓練提倡上肢、下肢、頸部拉伸,建議強度為有拉伸感覺無明顯疼痛為宜,每次10min,每個20s左右。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應重視科學運動,通過實施個體化的運動干預,以提高心肌缺氧耐受力,預防和減輕心臟動脈損害[3]。
2.3營養
心血管疾病營養干預的一般原則是,在均衡飲食的基礎上控制總能量攝入,盡量保持或逐漸接近理想體重。提出以下建議:①確保攝取足夠的優質蛋白質;②限制反式脂肪的攝入量;③確保你吃足夠的單不飽和脂肪和不飽和脂肪;④限制你的鈉攝入量不超過6克鹽;⑤減少高鈉食物的攝入量;⑥確保你攝入了足夠的膳食纖維;⑦確保你攝入了足夠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微量營養素。如果由于醫療原因不能平衡飲食,請在營養師和其他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醫療食品。
2.4心理
隨著醫學模式的不斷轉變,心理健康也在疾病康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心理方法包括主動與患者溝通、講解成功病例、增強治療自信心、定期隨訪、顧慮家屬給予支持。若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無改善,應給予抗焦慮、抑郁藥物干預。除此之外,打太極拳、音樂療法、催眠療法等也逐漸應用于臨床。有研究指出,睡眠質量與冠心病病情密切相關,睡眠不足6h或者超過9h,年齡超過35歲人群為冠心病高危因素。對于存在睡眠障礙的患者,應使用相應量表進行準確評估,明確睡眠障礙原因,實施個性化綜合治療[4]。
3心臟康復發展前景
當前,中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推動醫療方面也實現較為全面的發展,這一變化為心臟患者的康復治療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有研究表明,將醫聯體改革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醫院所獲得的收益是最為可觀的,能夠在確保提升醫療水平的同時進一步加強治療服務質量,進一步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治療和護理。同時表明,醫聯體改革的心臟患者與初次診療患者相比,有著更好的身體機能。故,醫聯體改革可促進心臟康復的實施,具有良好的應用效果,為今后心臟康復發展提供了方向[5]。
總結
在我國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心臟康復雖然得到一定發展,但仍不滿足中國心臟康復的巨大需求,還需要不斷的完善和優化。藥物、運動、營養、心理、戒煙控煙、中醫等心臟康復干預均可獲得一定效果,但是由于缺乏相關數據以及較為嚴謹的設計驗證心臟康復治療的有效性。因此,后期對于心臟康復治療方面仍然需要龐大的數據作為支撐,將多種理論知識相互結合,確保對患者實施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
參考文獻
[1]李如雪,羅丹,李明子.心血管疾病病人居家心臟康復研究現狀[J].護理研究,2021,35(12):2159-2162.
[2]李強,黃建,白長川.益氣化瘀利水方對慢性心力衰竭(氣虛血瘀兼水停證)患者心臟康復的觀察[J/OL].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1-13[2021-06-23].
[3]代天,楊萍,黎明.介入聯合早期心臟康復治療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高血壓90例分析[J].安徽醫藥,2021,25(06):1162-1165.
[4]周同芳,王星,吳姍姍.基于心臟康復風險評估的康復治療聯合經絡操治療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后臨床研究[J].新中醫,2021,53(11):168-171.
[5]龔艷輝,譚力權,肖櫻,汪麗娟,周蘭.早期心臟康復在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21,37(16):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