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紅 呂春苗 葉莉芬
[摘 要] 目的 探討早期心臟康復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 )青年患者生存質量和精神心理狀態的影響。 方法在我院心內科住院的青年AMI患者50例,分成對照組合觀察組,兩組均按AMI臨床路徑規范治療與護理,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觀察組采用早期康復程序進行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及精神心理狀態。結果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在總體健康狀況(GH)、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社會功能(SF)、精力(VI)五個維度的評分值明顯高于對照組;與此同時觀察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早期心臟康復有利于提高青年AMI生存質量,改善其精神心理狀態,實現社會與職業的早日回歸。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青年,心臟康復,早期,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上最嚴重的心血管疾癥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青年心肌梗死(<45歲)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早期心臟康復(Cardiac rehabilitation,CR)是指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入臨床穩定期(第2~3天)所采取的一系列綜合性干預措施,包括醫學評價、生活活動能力訓練、心血管危險因素矯正、教育、咨詢和行為心理干預,以期改善患者的生理、心理狀態,減少再次發作和猝死的風險,改善期生活質量[1-2]。如何做好青年AMI患者早期康復,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心理狀態的恢復。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青年AMI患者進行早期的心臟康復,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心內科住院的青年AMI患者50例,其中男44例,女6例,年齡28~45歲,平均38.16±2.54歲,心功能分級Ⅰ級28例,Ⅱ級22例。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公布的急性心肌梗塞診斷和治療指南[3]。將5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5例,觀察組25例,兩組間年齡、性別、心功能及藥物治療等方面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 方法 兩組均按AMI臨床路徑規范治療與護理。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第1周絕對臥床休息,第2周以臥床為主,開始床邊坐起,關節活動,并根據病情逐漸增加活動量,如床邊活動、室內活動等。觀察組采用早期心臟康復程序進行護理:第1~2天,嚴格臥床休息,協助患者床上洗漱、進食、更衣等生活護理,被動活動肢體。第3~4天,床邊坐起,自行洗臉、進食,坐起3次/天,20~30分鐘/次。第5~6天,可自由坐起,床邊坐位吃飯,飯后適當室內活動,3次/天,15~20分鐘/次。第7~8天,延長室內活動時間,并可轉向室外活動,上下臺階。以上活動均需在醫護人員監護下進行,以不引起任何不適為度,在康復訓練中出現以下情況,應減緩運動進程或停止運動:①活動中出現胸痛、心悸、氣喘、頭昏、惡心、嘔吐等;②活動時心率變化超過20次/分或血壓血壓變化超過20mmHg;③活動中出現心律失常或心電圖ST段缺血型壓低≥0.1mV或抬高≥0.2mV。
1.3 觀察指標
1.3.1 生存質量評價采用簡明健康量表(SF一36)[4]。從總體健康狀況(general health,GH)、生理功能(physical function-ing,PF)、生理職能(role-physical,RP)、情感職能(role-emotional,RE)、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ing,SF)、軀體疼痛(bodily pain,BP)、精力(vitality,VI)、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MH)8個維度概括生存質量。共包括36個條目。生存質量各維度運用累加法計分,再換算為0~100的標準分。得分越高,表明生存質量越好。
1.3.2 精神心理狀態(SAS評價和SDA評分)。評分標準:(1)SAS 焦慮自評量表含有20 個條目,評分分為4 級,用于評估焦慮患者的主觀感受;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2)SDS抑郁自評量表 含有20 個條目,評分分為4 級,用于評
估抑郁患者的主觀感受;分數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1.4統計學處理 本組采用SPSS 15.0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 ±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生存質量的比較:見表1
3 討論
臨床青年AMI發病率逐漸升高,由于青年群體正處于事業高峰和家庭的核心,是身心壓力最大的一個群體,且平素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常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突然發病而急診搶救,當這類群體一旦面臨AMI事件時,其內心是處于極度悲觀、抑郁狀態的,對于家庭其他成員的身心影響也是巨大的。因此,年輕AMI患者的早期康復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疾病譜的變化,人們逐漸認識到單純通過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并不能有效持久改善心血管疾病預后,只有通過綜合干預改變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控制心血管的危險因素,堅持循證藥物治療,可使患者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恢復到最佳狀態,在延長壽命的同時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生存質量作為自身生活水平和健康狀況的評價指標在冠心病治療和康復中已成為評價藥物、康復或其它方法對難治性疾病療效的重要指標。
傳統的理念認為AMI患者急性期應絕對臥床6~8周,甚至更長,隨著心臟病學的發展,AMI患者的心臟康復已從早期的絕對臥床逐漸發展到早期活動的綜合康復工程。臨床實踐經驗以及相關報道表明,心臟康復訓練對于AMI 患者的效果主要表現為降低運動心率、促進冠脈側枝的建立,顯著改善心絞痛的癥狀,使心絞痛的發作頻率下降30%~40%以及改善生活質量3 個方面[5] 。隨著運動耐量的提高和心臟功能的改善,為此引起的心理障礙也會隨之減輕,開始越早、時間越久的運動訓練對心室重塑的意義越大。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生存質量SF一36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主要表現在總體健康狀況(GH)、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社會功能(SF)、精力(VI)五個維度方面(P﹤0.05)。
青年AMI患者多為A型性格[6],常處于中度焦慮狀態,其行為特征為脾氣比較火爆、易激動、遇事容易急躁、不善克制、缺乏耐心等。臨床研究發現AMI患者大約30%左右伴有抑郁癥,抑郁與心血管事件呈正相關,抑郁越明顯,出現心血管事件越早、越重,,文化程度高和冠脈狹窄程度重是AMI患者并發癥抑郁癥的獨立危險因素。青年患者發生AMI后對疾病的承受能力差,出于對自己的聲譽、前途、經濟等方面的考慮同時關注AMI對生命的威脅,心理負擔較重,從而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閻秀梅等[7]研究表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情緒比較不穩定,容易感到緊張焦慮,甚至很小的事情也能導致強烈的情緒反應,從而導致冠心病的發生。
冠心病患者致命性冠脈事件發生的危險度隨焦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有明顯焦慮情緒的患者發生致命性冠脈事件的危險度明顯增加[8]。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干預前的SAS和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與國內相應量表常模值相比要高,表明青年AMI患者的心境狀況較差,應及時給予心理疏導,人文關懷可以幫助患者更好地度過圍手術期,減輕焦慮的程度。兩組患者接受不同的干預措施后,結果顯示康復組患者的SAS和SD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P﹤0.05,有統計學意義。總之,對AMI早期進行早期心臟康復可明顯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狀態,減輕家庭負擔,實現社會與職業的早日回歸。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的心臟康復需要在嚴密監測下進行,通常由護士承擔,臨床護士應充分重視青年AMI患者,并提高護士對心臟康復中護士角色和重要價值及對心臟康復效益的認識,引導患者在最合適的時間、進行最合適的康復,從而既保證患者安全,又能最大適度地促進患者康復。
參 考 文 獻
[1]Hendrix C,Tepfer S,et al .Transitional Care Partners:a hospitial-to-home support for older adults and their cardgivers[J].J Am Assoc Nurse Pract ,2013,25(8):407-414
[2]郭媛,楊天,許丹焰,等,心臟康復措施的現狀及研究進展[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2,21(7):668-672.
[3]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ST段抬高心梗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4]Wang Q,Zhou S,Wang L,et a1.ALDH2 rs671 Polymorphism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among Asian populations:a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J].DNA Cell Biol,2013,32(7):393—099.
[5]張丹鳳.我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臟康復的研究進展[J].護
理研究,2008,22(07):1696 -1698
[6]吳學勤,朱 霞,羅正學,等.A型行為因子與冠心病患病關系的研究[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7,28(20):1885-1887.
[7]閻秀梅,王麗敏,劉春義,等.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情緒、人格特征及其心理干預效果的研究[ 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5):530 -531.
[8]Kwaci I,Colditz GA,Ascerio A et al.Prospective Study of phobic anxity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esease in men[J] .Circulation,1994,89(5):1992-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