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推手》一直是跨文化交際的典范,里面所展現的矛盾和沖突是我們在與外國人進行交流是經常會遇見的。本文主要從飲食、家庭倫理、教育這三個角度分析電影《推手》給我們呈現出的跨文化交際問題,希望通過分析能給我們一些新的思考,在面對沖突與矛盾時能加以借鑒,緩解矛盾與沖突。
關鍵字:跨文化交際;《推手》;中西文化差異
引言
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文化的不斷交流,文化的相互碰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跨文化交流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文化的相互交流難免會有摩擦和隔閡,如何在沖突和矛盾中尋求融合與合作變得越來越重要。本文用跨文化交際的相關理論來分析影片《推手》中給我們呈現出的中西文化矛盾與沖突,以求重新思考跨文化交流的正確方法以及重要性。
一、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國古話說“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講究吃,關注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陰陽協調。把各個地域的菜分成不同的菜系,甚至有人把中國文化叫做“吃文化”。而西方的飲食觀念更講究食物的營養搭配和科學價值,更講究食物對人體的健康價值。因為西方人飲食講究營養,不會或很少把“吃”與精神扯上關系。其次,中國人飲食習慣用筷子,西方人飲食習慣用刀叉。這主要由于中國古代屬于農業文明,常年與土地和農作物打交道,這就養成了性格上的平和與閑靜;而西方人喜歡冒險,喜歡進攻,所以性格上就會有體現強悍與進攻。這種性格體現在飲食餐具上就是西方人善用刀叉,中國人善用筷子。
電影開場不久有這樣一個片段:朱老先生與兒媳婦瑪莎在一個屋檐下吃飯,兩人單獨做飯,各吃各的。朱老先生碗里有肉有素還有米飯,而瑪莎吃著蔬菜水果沙拉,檸檬水,以及餅干。這里兩人沒有任何互動,看上去相安無事。但晚上瑪莎的丈夫,朱老先生的兒子曉生回來了,雙方的矛盾有了輸出口,在飯桌上朱老先生就發出了這樣的疑問:“這美國女人,光吃青菜怎么回事?”曉生的回答是“他怕胖。”此時朱老先生就說到:“這地球上的東西,五谷雜糧、果木蔬菜,屬于隱性,另一種東西,牛羊豬雞是顯性的,兩種東西配合起來吃才能補足先天之不足”,而其實在朱老先生做飯時曉生就提醒過朱老先生:年紀大了就別吃太多油膩。朱老先生是典型的中國飲食習慣,講究葷素搭配,講究陰陽協調,把吃和人的精神結合起來,所以吃顯得尤為重要。而瑪莎代表的西方飲食習慣則更注重吃得營養有價值。而作為雙方矛盾的傾瀉口曉生則夾在中間不上不下,瑪莎給他夾菜他拿起刀叉準備開動,朱老先生給他夾肉他放下刀叉拿起了筷子端起了米飯準備開吃。筷子與刀叉,肉與蔬菜,朱老先生與瑪莎,這都是矛盾點,讓曉生這頓飯也吃的膽戰心驚,
二、家庭倫理關系的差異
“百行孝為先”,中國人的“孝”是伴隨著家庭出現的,這里的“孝”一般是指子女對父母的一種情感和行為。中國人重視家庭,把家庭放在第一位,而在家庭中“孝”又是第一的道德。《孝經》中說到“孝為百行之首”,認為人的所有行為中,“孝”是最重要的。追溯西方的典籍和文獻,在《圣經》中提到“孝敬父母”這一條,除此之外,很少發現跟“孝”有關的文字和記載。這可能跟基督教的教義有關,因為基督教強調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他們認為在父母面前自己也是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同時,在中國,我們強調贍養父母是我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父母養我們長大,我們陪父母變老。所以中國的養老以家庭為主,由自己的子女承擔養老義務。而工業社會以來,西方社會里沒有強調子女的養老義務,父母的養老問題主要由政府的福利社會保障來實現,父母要么自己生活在家里,國家提供保障,要么就在養老院里生活,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誰必須依附誰生活,雙方都不是各自的負擔。并且,在中國的社會里,家庭里的等級觀念也十分明顯,父親具有絕對權威,掌握了家庭的話語權。這在西方人強調人人平等的觀念里是不可理解的。
影片中朱老先生指責美國人的教育方式,指責美國人的動畫片,妻子在抱怨曉生應該考慮換一套大點的房子,曉生止住了他倆的說話,還對朱老先生補充了一句“您別介意,是怕菜涼了”,影片中有很多曉生雖然不太贊同朱老先生的地方,但也保持著對父親的尊重,不太敢挑戰父親的權威,在父親面前都是低頭順眉的樣子,怕被扣上“大逆不道”的帽子。瑪莎跟曉生抱怨朱老先生的到來讓她無法思考、無法寫作的時候。曉生問她:“我是他的獨子,你要我怎樣?”,這非常明確的表現出曉生的贍養父母的想法,是曉生“孝”觀念的展現。但瑪莎卻無法理解為何曉生寧愿投保讓他父親吃垮他們也不愿意接受瑪莎母親的貸款,這是兩個觀念的碰撞,所以最后兩人不歡而散。而瑪莎沒有明白的是,曉生骨子里的大男子主義使他不能輕易接受瑪莎母親的貸款,認為這是賄賂。在父親走丟的時候,瑪莎覺得朱老先生越來越像個跟他陷在一起的小孩,而兩人又無法溝通,她一心只想寫東西,認為朱老先生故意走失,像個想引起大人注意的小孩。曉生對瑪莎說:“在我的教養里,一個人關心父母,應該像父母關心你一樣,父親是我生命里的一部分,為什么你不能接受?”兩個人關于孝的觀念截然相反,瑪莎認為自己盡力了,而曉生覺得瑪莎自私、冷漠。這種矛盾還是主要源自美國人是典型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在瑪莎的思維里,父母是獨立的個體,父母也不該打擾到兒女的生活,美國文化中注重個人隱私,父母也不能侵犯。因為矛盾無法調節,沖突無法解決,最后朱老先生妥協離開了他們生活的地方,一個人來到飯館洗盤子,但由于動作不利索,干凈盤子供不應求,老板要炒他魷魚,雙方產生矛盾,最后朱老先生進了警察局。故事的最后還是朱老先生也沒有融入到美國文化中,獨子一人搬到了中國城,而對兒子唯一的要求就是每周帶著孩子來看看他。兒子哭著答應了,因為他也不知道怎樣才能緩解這樣的矛盾。在內心深處,他是愿意贍養父親的,所以才千里迢迢把父親從中國接到美國享受,希望父親能在美國安度晚年,他的觀念里贍養父親是自己的責任。但另一方面,他又無法說服瑪莎,讓瑪莎接納父親,讓兩種文化相互理解和包容。我們從整部影片來看,瑪莎和朱老先生之間的跨文化交際雖然是失敗的,最后兩種文化之間的沖突也沒得到很好的解決。但朱老先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是有一定妥協的,他離開家出去洗盤子,最后一個人住在中國城都是對他作為男性父權的挑戰,在美國,這種男性權威被稀釋,甚至被瓦解,留下的只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
三、教育觀念的差異
中國講究權威教育,從小我們被教導要尊敬師長,服從長輩,聽從父母的教誨等。
影片中曉生的兒子吃完飯后要求看看動畫片,瑪莎讓他喝完牛奶再看,朱老先生覺得美國人教小孩就像是做買賣,什么都要談條件,小孩吃飯都不專心的話還有什么能讓他們專心。然后指責美國的動畫片怪力亂神,唯恐天下不亂,完全不適合小孩子看,就像是鬼打架。完全不贊同這種教育方式。朱老先生的觀念里,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該有權威性,而不是講條件,人有為之。
而西方的教育觀念講究創造性和平等性,父母與孩子是有商有量,和平溝通的,這根中國式教育完全不同,中國講究命令式,學生和孩子必須絕對服從教師和家長,所以朱老先生認為美國人對孩子挺客氣,不把孩子當孩子,還夸贊道:“有學問”。兒子告訴他這就是民主,民主就是沒大沒小。
中國人講究權威性和服從性還體現在朱老先生教杰米唱順口溜的時候,說到“東西街,南北走,出門看見人咬狗”時,杰米改成“狗咬人”,朱老先生堅持強調是“人咬狗”,而杰米仍然堅持“狗咬人”,然后這段順口溜教學就不了了之了,但晚上朱老先生睡覺時仍然在強調是“人咬狗”。在杰米的思維里沒有人咬狗這種事,所以他堅持“狗咬人”,而朱老先生希望杰米按照自己的說,不用質疑,這是不希望權威被挑戰的表現。而影片剛開始,杰米從學校回來就給瑪莎展示自己的“小書”,從杰米的講解來看,毫無邏輯,瑪莎也不一定理解了,但她仍夸杰米非常有創造性,鼓勵杰米。這樣一對比就會發現中國與美國教育理念的差別。美國的教育理念中認為沒有人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孩子也是獨立的完整的個體,所以也應該被尊敬。
結語
看完電影我們發現李安希望借助電影中想要傳達的無非兩個:其一,是通過展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及倫理道德在當今社會的生存現狀(這其實是不用考慮地域性的),既而警示人們一些并不應該丟掉的東西;其二,提出了一個問題,即當這樣的復雜且現實的矛盾出現時,我們究竟應該以何種方式和態度去面對,進而解決。電影的最后瑪莎開始試著學習太極拳,而朱老先生在中國城生活也收了不少外國學生,相信在不就得將來,瑪莎和朱老先生可以互相理解,彼此包容地生活。就像電影的名字一樣:推手,推的是無私和包容,以柔克剛,用太極的理念來解決文化中的矛盾與沖突。
參考文獻
[1]孫波.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對比分析[J].海外英語,2011(12):279-281.
[2]曹廣濤.中西“孝”文化比較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21 (03):83-86.
[3]鄧大好.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分析[J].四川三峽學院學報,1999(04):59- 61.
[4]孫靖宇,戴婷婷.從電影《推手》看中西方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文化價值觀[J].蚌埠學院學報,2015,4(01):34-37+46.
[5]彭繼春.跨文化傳播背景下當代中西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以李安電影《推手》為例[J].視聽,2016(02):60-61.
[6]萬敏.從電影《推手》淺析分別以“孝和敬神”為核心的中西孝文化差異[J].海外英語,2013(19):291-292.
[7]李華鋒.從電影《推手》看中美家庭觀念的沖突與和合[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33(02):69-71.
[8]孫建軍.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觀念上的差異[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4):152+160.
[9]中西文化比較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張從益等編著,2004
[10]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胡文仲著,1999
作者簡介
張柳源(1994—),女,漢族,籍貫:江西贛州,碩士,中國傳媒大學,專業:漢語國際教育,研究方向:中國文化海外傳播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