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
摘要:雨污水管線是市政排水系統中的關鍵組成,合理規劃并敷設雨污水管道對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運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建設理念、材料及施工工藝均有所升級,但部分城市的雨污水管線運行問題仍較為突出,影響了城市形象,阻礙了城市的正常發展。文章以地面排水工程為依托,對雨污水管線的施工工藝展開分析,闡述施工中的技術要點。
關鍵詞:市政;雨污水管線;施工工藝;質量控制;
1市政工程雨污水管線主體施工內容
1.1 設計優化及施工組織
接收設計圖紙后,組織圖紙內部會審工作,經專員的探討后,生成會審意見,反饋給業主和設計方,對現有設計方案進行優化。組織設計答疑與交底工作,加強信息溝通,使參建者形成統一認識,為后續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根據本標段的建設情況,共組建5個施工隊伍,管道施工隊2個,一隊、二隊分別負責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的施工;樁基施工隊2個,一隊、二隊分別負責溝槽基坑支護、預制樁施工;附屬工程施工隊1個,主要工作內容為路面、箱涵及各類附屬設施的施工。各施工隊伍須各司其職、密切協作,開展各項工作,使各道工序緊密銜接,保障施工質量,提升施工效益。
1.2 軟基處理施工
施工現場分布較多的軟土地基,缺乏足夠的穩定性,不利于雨污水管道的施工,后續易出現管道失穩、偏位等問題,因此,采取軟基處理措施。
軟基處理:清表(現場的各類表土、雜質等)→換填碎石→夯實→質量檢驗。
1.3 明挖開槽埋管施工
明挖開槽埋管施工:管溝開挖(按照1∶0.33的標準放坡)→地基處理→基礎施工→敷設管道→配套附屬設施→質量檢查→管溝回填。
管溝開挖施工階段,產生的棄土應及時轉運至指定區域;不可一次完全開挖管溝,預留0.10~0.20 m,該部分在后續鋪管施工期間開挖,直至達到設計標高為止。以機械開挖的方式為主,預留10~30 cm,該部分由人工開挖,以確保開挖進尺的精準性,避免超挖。
若因特殊原因超挖時,應使用同性質的土料回填,予以夯實,使其可恢復至天然密實度。開挖期間加強對地下水位的監測,根據實際情況采取降水措施,要求地下水位始終低于溝槽底部0.5 m。
從管道兩側開始同步回填,全程遵循對稱的原則,加強控制,以免出現管道位移現象。考慮安全和質量的要求,槽底至管頂0.4 m范圍可采取人工回填的方法。管頂0.7 m以上的部分,采取機械回填的方法,從管道兩側開始,同步回填,并利用機械碾壓,提高回填土的穩定性。
參照《給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 5028—2016),組織溝槽回填工作,確保各處的施工質量均可滿足要求,不同跨路管道的包管方式存在差異,應嚴格遵循設計方案。
1.4 管道安裝
管道均選用鋼筋混凝土管,在安裝前對溝槽做全面檢查,確保標高和管基質量均可滿足要求。管道接口為滲漏的高發區域,為保證嚴密性,采用承插式橡膠圈接口。以現行行業規范及設計要求為準,組織管道的安裝工作,安裝到位后安排閉水試驗,分析管道的嚴密性。
閉水試驗應滿足的條件:(1)管道回填土工作已經完成且溝槽內無積水現象;(2)各預留孔洞均得到有效的封堵處理,無任何漏水現象;(3)各管口均得到封堵處理(除進出水管);(4)試驗段井口腳手架已經成型。
按照以下流程組織閉水試驗:準備工作→清理(檢查井內壁)→井口封堵→灌水浸泡→檢查(管線外壁、檢查井滲水情況等)→驗收→防水。
1.5 恢復工程
恢復工程的相關工作均圍繞現有道路的實際情況展開,包含土方回填、基層及面層的施工等。恢復工程的工作量較小,在以往的項目中未得到重視,導致恢復工程的實際質量難以滿足相關要求,路面等結構在短時間內受損,除了影響車輛的通行外,會損傷雨污水管道。
為避免此問題,項目聘請專員參與原材料質量控制、配合比的優化等工作中。在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后,恢復工程的相關工作可順利完成,提升施工質量,可與構造物平順銜接。
2 市政道路雨污水管道的關鍵技術
2.1 溝槽開挖技術
溝槽開挖施工中,受地下水的影響,易威脅邊坡土方的穩定性,導致其出現坍塌、滑落等問題,此類問題的出現與防降水措施未落實到位或方法不合理有關,土層長期處于被水浸泡的狀態,會減小凝聚力和內部摩擦角,土方的抗滑能力不足,受自重的作用,會發生塌方事故。
施工單位以現狀排水系統的使用情況為立足點,采取地表排水和導流設施建設等相關工作。若溝槽施工現場存在地下水,應采取降水和排水相結合的方法,確保地下水位與槽底的距離至少達到50 cm。遇雨季施工環境時,應開挖排水溝,利用該設施隔斷積水,以免其進入溝槽內,使下水道與雨水管渠穩定連接。
施工單位應以實際施工需求為準,合理控制溝槽的開挖深度,主要分為普通溝槽(2 m內)、超深溝槽。在施工過程中加強防護,規避既有地下管線,減小彼此間的干擾。遇溝槽深度較大的情況時,宜采取分層開挖的方法,上槽為機械開挖,中槽和下槽均由人工開挖,施工期間應采取防護措施,減小對周邊的擾動性影響。溝槽防護的常見手段為設置支撐,選擇木支撐較為合適,以方木為主要材料,配套井字撐和加密撐,提高穩定性,充分發揮支撐的作用。
2.2 管基施工技術
開挖工作落實到位后,進入管基施工環節,施工單位應根據現場條件及工程需求合理選擇管基施工技術。若現場地基土壤的含水率較高,常規的壓實方法缺乏可行性,可采取換填的方法,應提前清理槽底,待雜物被清理干凈后方可換填。
完成上述步驟后,進入混凝土澆筑和養護環節。在該環節,施工單位應根據管基的類型合理選擇澆筑方法,平基管道基礎的管座和平基兩部分可分階段澆筑(兩次),滿包管則一次澆筑成型。
以設計配比為準,在攪拌站生產適量的混凝土,由運輸車輛轉至現場,利用自制滑槽入模。澆筑完成后,根據混凝土的狀態適當修整與抹平,再進行養護操作,使混凝土在合適的溫濕度環境中有效成型。
2.3 管道安裝技術
管道安裝是市政管道雨污水管線施工的核心技術,該項技術的應用水平將決定最終的管道安裝質量。在安裝期間,應重點考慮管道接頭和管頭縮進情況,保證管道接頭的緊密性,避免管頭縮進的問題。
在管道安裝過程中,施工單位應合理選擇管材,要求其在使用過程中可有效抵御地下水等外部因素的腐蝕作用。管材等材料進場后,應加強質量檢驗,確保投入使用的管材均可滿足要求。管道安裝期間,應將管道墊穩,管底坡底不可出現倒流水,管道應保持潔凈的狀態。管道安裝后,嚴格依據現行規范開展質量檢驗工作,確保各項指標均可滿足相關要求。
2.4 回填技術
回填是市政道路雨污水管道施工全流程中的收尾環節,會對整體質量產生明顯影響。施工單位應合理地應用回填技術,按照要求選擇合適的回填材料,如優質的開挖土、粗砂等,分層依次回填到位,并適度夯實,提高回填的密實性[5]。土方和粗砂的應用部位存在差異,墊層至管頂部分以粗砂較為合適,管頂至路面可以采用土方材料。
為提高施工效率,可配套機械設備,例如鏟車、挖掘機、壓路機等,但不可過度依賴機械作業的方式,細節部位的處理應由專員完成。分層回填時,各層厚度均不可超過20 cm,否則易影響管道的穩定性,如出現偏位現象。回填且壓實后,檢測回填土的密實度,要求該值達到95%以上。
3 結語
綜上所述,市政工程雨污水管線是城市市政建設領域的基礎內容,在工程實踐中應合理優化施工工藝,按流程將雨污水管道安裝到位,期間應加強質量檢查,確保每道工序的施工質量均可滿足要求。本文對雨污水管線的施工工藝展開分析,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李萬里.對市政工程雨污水管線施工關鍵技術的研究[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20):165-166.
[2]何國杰.試論市政雨污水管道分流改造工程相關問題及對策[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12):64-65.
[3]胡水金.論市政工程雨污水管線施工的關鍵技術[J].綠色環保建材,2020(1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