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 夏源鴻
摘要:我國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綜合管理水平日益提升,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成熟,同時帶動了企業金融經濟的進步和發展。企業存在和經營的本質是為了不斷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所以自然而然會形成競爭的關系,當前市場競爭更加白熱化,導致金融風險形成并不斷加劇。本文首先對企業金融經濟所形成的效益進行分析,同時研究這一領域可能存在的金融風險,最后根據具體風險問題形成具有可行性的防范措施,希望能夠對企業金融經濟的良性發展形成具有價值的借鑒資料。
關鍵詞:企業金融;經濟效益;金融風險;防范策略
市場經濟在國內的不斷發展使企業形成相互之間的競爭關系,如果這種競爭關系是良性的,則對于經濟發展來說是有積極推動作用的。企業金融對于企業的自身發展而言,帶來的作用具有雙面性,它確實能幫助企業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金融風險問題[1]。企業需要對于金融風險形成更強的防范意識,并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潛在風險的發生進行有效防范,這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
1企業金融經濟效益分析
1.1促進我國經濟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提升
傳統的金融行業和實體經濟是沒有形成緊密聯系的,相互分離的狀態無法實現這兩個領域的協同發展。如今這兩者產生了關聯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提高國內經濟的整體競爭力以及影響力水平。一方面幫助企業擴大規模,另一方面也有效提高了企業的經濟實力,形成更強的核心競爭力,能夠與國際市場接軌,與國外的更多企業形成合作交流。同時,兩者之間關系的更加密切有利于優化在兩個不同領域之間的資源配置,為企業提高金融實力形成有效的推動力,幫助企業能夠在競爭中無懼挑戰,占據主動有利地位,獲得最終的勝利。
1.2企業和金融相互配合,實現協同效應
企業通過與金融行業的配合,能夠產生強大的協同效應,有利于擴大企業規模,增強競爭力,在市場中有更強的應對風險和挑戰的能力。金融經濟在企業中的發展同時也對金融機構形成有利影響,使它們能夠通過和其他行業的企業合作,進行資源的共享,尤其在人力、資金和品牌影響力方面體現更加明顯[2]。通過這種方式促進資源的流通和共享,使行業市場的整體成本得到降低,減少風險因素,在最大程度實現經濟效益,通過協同合作,推動雙方的共同發展,形成互惠互利的效果。
1.3完善市場結構,提升風險抵抗力
企業金融經濟的不斷推進促使市場放寬準入限制,形成更強的開放性,多種所有制結構為市場帶來無限的活力,推動金融市場結構的調整完善,這種經濟結構也是得到國家推廣和支持的,企業金融經濟能夠收獲更高的效益是有利于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的。同時,企業獲得來自金融機構的資金投入,為企業經營活動的推進提供了及時的幫助,有利于企業獲得更好的業績,而且在面對市場風險時能夠有更強大的抵抗力。
2企業金融經濟效益的風險分析
2.1金融市場混亂不堪,不正當交易增加市場風險
在傳統市場經濟中,以實體企業為主體,而金融機構通常是作為實體經濟的服務者存在,將二者進行融合,很有可能發生的風險首先就是不正當交易行為的產生。有些企業需要進行貸款,金融機構在放款時并沒有確保對方滿足條件,甚至進行無條件擔保[3]。不正當的交易會對金融市場的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不僅不利于經濟效益的提高,而且也不利于市場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使市場中的風險更容易發生。當一些嚴重的安全風險問題出現,企業可能毫無招架之力,從而導致重大的損失,金融市場秩序同時也會發生混亂。
2.2盲目擴大企業規模,使企業的資源分散
隨著國內市場經濟的迅速推進,企業不斷茁壯成長,面對目前積極的經濟形勢,一些企業看到市場的發展趨勢較好,存在更多機遇,想要盡快提升經濟效益水平,在企業規模擴大方面急于求成,不通過認真的分析研究就進行盲目擴大。這樣做的結果會使企業資源集中度降低,資源的分散容易導致企業受到沖擊,難以實現企業規模在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擴大,也不利于長期穩定發展。
2.3金融機構和企業掉入經營多元化陷阱
大部分企業的發展起步通常建立在擅長領域基礎上,經營的業務比較單一,在得到發展壯大之后,根據自身能力進行業務的拓展,這樣的經營規劃是最為合理的。不過在現實情況中,一些企業的業務拓展并沒有遵循這樣的孤帆,僅僅想跟上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不注重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只是一心想實現多元化發展,不管自身情況是否真正適合[4]。還有一種情況是企業跟金融機構融合之后,獲得了經濟實力的提升,于是就大力推動業務多元化發展,一旦進行這樣的計劃,企業內部資金就會被分散,當風險來臨,企業本身的主營業務會遭受嚴重的威脅,同時新業務也難以獨善其身,導致企業出現多個短板。高風險是金融行業的特點之一,尤其是當企業探索本不熟悉的業務領域,會存在更多的風險。所以企業必須樹立足夠的風險意識,在投資方面秉持謹慎的態度。
3企業金融經濟效益的風險防范措施
3.1完善市場融資體系以及準入機制
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深入的今天,金融行業要想跟上時代發展的趨勢,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推動市場融資體系的完善、形成科學合理的準入機制是其前提。進行制度規范的制定時,要以市場具體發展現狀和行業發展需求為基礎,避免企業進行盲目的投資行為,降低風險對于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的損害,達到提高經濟效益水平的目的。將準入機制不斷優化完善,形成更加科學的活動準則,為企業進入市場設置合理的門檻,以企業的綜合實力和抗風險能力作為主要的評判標準,對于強者鼓勵進入,對于弱者限制進入[5]。這種做法能夠提高金融市場主體的整體質量水平,當風險來臨時,市場整體的抵抗能力會更強,而不會因為個體實力的良莠不齊而形成大規模的嚴重后果。所以制定準入原則時,要對企業以及金融機構進行嚴格的審查,了解對方的經濟實力以及是否按照市場規范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從最初始的環節提高金融市場個體的質量水準。
3.2建立和完善金融機構內部監督約束機制
內在的實力才是推動金融市場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金融企業要想獲得更加穩定的發展,必須要有完善的監督約束機制作為保障。建立這項機制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確保董事和監事在參與企業決策工作時的獨立性。必要時可以增加董事數量,達到在決策工作中可以互相制約監督的目的[6]。二是完善企業的股東表決制,股東由控股和非控股股東組成,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防止他們濫用職權。而且在經營實踐中,要不斷對表決制度進行調整和完善,使其更符合公司發展的現實需求。
3.3金融市場管理人員增強風險意識
對于金融風險形成足夠的防范意識,是有效防范風險的思想基礎。過度擔保是企業容易發生的一種問題現象,這種行為一方面會因為互保責任的過度承擔不利于企業對風險形成足夠的抵抗力,還會影響整個擔保鏈中企業的正常發展。另一方面會使資金鏈發生斷裂,使資金安全受到威脅,這兩方面的嚴重后果會阻礙經濟的整體增長[7]。所以,企業、金融機構以及經信部門都應該形成更強的風險防控意識,令資金安全得到保障。
結語
實體經濟與金融行業進行合作,形成了企業金融。兩者在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過程中,通常情況下以利用股權為主的形式進行合作。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新型經濟形勢,它能夠對安全風險進行有效的防控和管理,而且能夠使企業間進行經濟利益的共享。它的興起和發展對整體市場經濟來說具有重要意義。不過,其中的風險問題同樣需要引起重視。需要企業進行風險防控的規劃部署,進行風險的有效預防和管理,以推動國內經濟社會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賀躍芝.試論企業金融經濟效益分析及其風險防范策略[J].納稅,2020,14(25):183-184.
[2]李賀.企業金融經濟效益及其風險防范策略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20(23):25-26.
[3]陳思穎.企業金融經濟效益分析及其風險防范策略[J].科技經濟導刊,2020,28(04):245.
[4]李楠蘭.企業金融經濟效益及其風險防范策略研究[J].現代營銷(信息版),2020(01):18-19.
[5]楊洋.企業金融經濟效益分析及其風險防范策略[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10):165-166.
[6]高望宇.企業金融經濟效益分析及其風險防范措施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9(05):136-137.
[7]薛瓊.試論企業金融經濟效益分析及其風險防范策略[J].商場現代化,2019(05):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