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妮
摘要:城市化是社會進步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城市化不斷的推進過程中,城市的快速發展對土地利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多,需要更多的土地作為保障,而土地資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要求城市化建設必須合理規劃土地,并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本文主要介紹了資源型城市的城市化發展進程和耕地利用現狀,通過分析城市化和耕地利用的關系及相互影響,針對耕地利用中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城市化 耕地 可持續
一、城市化對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影響
當前耕地資源利用的變化主要是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質量不斷下降,土地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等,從這個角度看,城市化對耕地利用是有負面影響的,但通過城市化和耕地利用的關系分析可知,耕地保護與城市化發展不是完全對立的,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土地集約利用程度會相應提高,耕地的減少幅度會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線的變化趨勢。城市化水平與土地集約利用程度的密切關系決定了這一變化規律。據數據顯示,城市規模越大,人均用地面積越小,由此可知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不斷提高,這就意味著城市化水平越高,耕地減少的程度越小,所以從長遠角度考慮,城市化的高水平發展對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有積極影響的。
二、城市化進程中耕地資源利用概況
耕地變化主要是耕地數量和質量方面的變化。由于特有的資源優勢,資源型城市耕地利用變化不僅受人口、經濟的影響,還受到資源分布的影響。城市化發展速度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加快,雖然總量是增加趨勢,但作為資源型城市在城市化發展中往往容易重視經濟增長速度忽視土地保護。城市化進程中,受資源開采影響,耕地質量下降的主要表現是土壤肥力下降、用養失衡,土地沙化、鹽堿化,草地退化,耕地污染嚴重等方面。
三、城市化進程中耕地資源利用的問題
(一)城市化發展迅速,人口與耕地利用矛盾突出
耕地資源是農業生產的基礎資料,能否實現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提高我國糧食的綜合生產能力,直接影響廣大人民的生存發展。近年來,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長和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對土地需求的不斷增長與稀缺的土地資源和土地利用的不可逆轉性之間的矛盾突出,有限的土地難以滿足城市空間的發展擴大,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耕地用養不當,質量不斷下降
在利用耕地方面,產出多,投入少,由于缺少耕地質量監管力度,重利用輕保養現象在農村土地耕種中很普遍,用養失衡直接導致土壤肥力下降。施肥時以化肥為主,忽視有機肥的施用導致土壤有機質含量遞減。
(三)城市擴展中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現象嚴重
隨著城市化發展的加速,土地需求越來越大,城鎮和工礦用地分布零散,由于生產需要,使城市建城區內空閑地較多,建設用地低效利用問題隨之出現。城市擴展和產業發展中需要大量土地作保障,這樣就出現了很多建設用地占用耕地資源的現象。資源型城市發展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必然犧牲部分耕地來支持經濟發展,要協調好耕地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發展的關系至關重要。
(四)大量農村人口流向城市導致耕地荒廢
受工業化推動的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從事非農產業的現象很普遍,轉移勞動力數量增長,農民外出務工致使耕地拋荒、土地閑置問題越來越多。另外,耕種自然災害防御能力不強,并不能保證旱澇保收,土地投入增加,這些原因都促使農民尋找其他增收途徑,開始轉向二、三產業,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移至城市務工,剩下的大多都是留守老人和兒童,他們沒有能力耕種土地,因此只能將耕地轉包給他人,或者直接拋荒,這就有很多閑置房屋和大量耕地荒廢。
四、完善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對策
(一)提高耕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促進人口與耕地平衡
加速城市化和人口增加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高水平的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才可能滿足土地的供需平衡。提高耕地的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1)應制定出適合自身發展的土地集約利用控制指標體系,增強對土地的利用效率。(2)充分發揮規劃的宏觀調控作用,重點對城市邊緣的工業區和農村土地進行合理規劃。(3)嚴格按照土地管理制度監督建設用地和農用地的利用情況,大力整治耕地浪費問題。(4)加大農業生產投入,用科技手段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從而促進人口與耕地利用的平衡。
(二)大力保護耕地資源,提高耕地質量
一方面,堅持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可以建立農用耕地保護區,加大力度建設農田基礎設施,開發未利用土地,減少耕地污染,在堅持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礎上重視耕地保護,向農民大力宣傳耕地保護知識。在土壤質量方面,改良土壤質量,耕地種植中必須強力推行有機肥的生產和施用,治理中、低產量耕地,根據耕地的現狀采取不同的措施,推廣優良高產品種,用科技手段來提高產量,間接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從而達到農業生產用地的節約集約利用。
(三)依法控制建設用地規模,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擴大城市規模是實現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建設用地占用耕地不可避免,但是我們要控制建設項目占用耕地規模,才能保證耕地總量平衡,糧食供給的安全。治理建設用地浪費現象,要求完善監管制度,大力打擊非法用地的現象,做到控制總量,限制增量,盤活存量,優化建設用地布局。嚴格實行建設項目占用耕地先補后占制度,順利地完成建設項目占用耕地占補平衡任務。
(四)科學規劃管理農村土地,降低耕地閑置率
科學合理的規劃農村土地,加強農村土地整理,可以開發出更多后備耕地。嚴格監管耕地閑置問題,規范閑置耕地,對拋荒耕地進行整治,管理空閑宅基地和其他土地,鼓勵農民將其開墾為耕地。大力開展以基本農田建設為主的土地整治,實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提高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科學規劃農村宅基地和農用地的布局,進行農村居民點整理和村屯合并。
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資源型城市土地利用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在堅持經濟發展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重視保護耕地資源,真正實現土地資源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丹,劉友兆. 我國城市化發展與耕地變動的關系的研究[J].《經濟縱橫》.2003.(01) [2] 李永樂,莫媛.試析城市化與耕地面積變化的關系[J].安徽農業科技.2006.34(11)
[3] 周瑜.淺談城市化與耕地保護[J].安徽農學通報.2009.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