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沖
摘要:目的:借助CT醫學影像分析肺部腫瘤邊界,確定腫瘤轉移和侵犯情況,從而鑒別良性或者是惡性病變。方法:選擇本院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所收治的30位疑似肺部腫瘤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給其分別運用常規檢測方式和螺旋CT增強醫學影像掃描形式對該類患者進行檢測,然后對患者肺部腫瘤邊界及其醫學影像信息檢測結果進行比對分析。結果:通過檢測發現CT影像技術方式可以精準地檢測出來患者腫瘤的邊緣,可以更好地確定腫瘤類型、大小以及轉移和侵犯情況。結論:給腫瘤患者在進行臨床檢查時運用CT醫學影像可以有效確定肺部腫瘤的邊界,同時還能夠有效判定腫瘤的大小與類型是否會給周圍器官組織帶來影響,從而給臨床治療帶來借鑒,因此可以推廣應用。
關鍵詞:CT醫學影像;肺部腫瘤邊界;分析
0引言
隨著國家經濟水平和科學發展進程的逐漸加速,我國臨床醫療技術水平也隨之不斷升高。患者在臨床疾病檢查和治療過程中不斷應用醫學影像技術,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據。肺癌,又被稱為肺部腫瘤,是目前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社會發展和時間的推移已經成為可預防性疾病造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而醫學界針對肺部腫瘤的治療和檢測仍是一項困難的課題。基于此,相關部門開始研究在肺部腫瘤診斷檢查的過程應用CT醫學影像技術,以便患者及時得到治療[1]。CT醫學影像能夠明確觀察患者腫瘤的特征和邊界,確定腫瘤的侵犯情況和轉移情況,幫助醫生鑒別良性或惡性病變。本文筆者選取了30例肺部腫瘤患者進行實驗分析,希望對臨床診斷提供借鑒價值,現有如下報道。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選擇本院2019年2月到2021年2月所收治的30位疑似肺部腫瘤患者當做本次的研究對象,給其分別運用常規檢測方式和螺旋CT增強醫學影像掃描形式對該類患者進行檢測。實驗對象年齡在34歲到68歲,平均(51.23±4.12)歲,有男性患者21位,女性患者9位。在這之中所有的患者并不包含治療依從性差以及精神病患者。患者的年齡和性別并不影響檢測結果。
1.2方法
分別給其使用常規的檢測方式和螺旋CT增強醫學影像掃描的方式,最終比對其檢測結果,判斷哪種方式最為精準。常規檢測方式:通過PET設備顯示對患者體內的核素分布狀況,并在進行計算機處理之后對組織器官的病變情況進行判斷。CT掃描通過CT掃描機去掃描患者的肺部,先進行常規掃描,在掃描之前重點叮囑患者必須要將自己的屏氣能力練好,以確保掃描層不會出現移動的情況,從而確保最終結果的精準性。然后給患者構建起來靜脈穿刺通道,同時將高壓注射器連接通,并給其中注入非離子型碘造影劑,在注射的時候速度保持在每秒4毫升,一共注射40毫升;另外球管的旋轉時間是0.5秒,期間間隔0.5秒,一共掃描30層,整體掃描時間分別是30秒和60秒。重點對不同時間點掃描之中的增強幅度進行觀察,將病變截面最大的三個連續層面測量出來,最終獲取中位數。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c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常規檢測方式在PET圖像之中浸潤延伸過程就是腫瘤向著正常組織區,這是逐步變化的,被稱作亞異常區。實際上腫瘤邊界就在這個區域之中,并且不存在突變邊界,所以與臨床效果不相符。這種方式一共正確檢測出8例,正確率為26.67%。運用CT醫學影像檢測方式之后所有的患者其病情都得到了很大的確定,同時小細胞癌患者掃描30秒和60秒時其增強幅度要明顯高于鱗癌和腺癌。一共正確檢測出來28例,正確率為93.33%。兩者其差異顯著,具有一定統計學意義(P<0.05)。
3結論
依據各類醫學影像,自膠片或屏幕上,對組織的斷層圖像識別,后在各層可視化影像上,對腫瘤的邊界勾畫,對在數控放療中應用的三維照射靶區予以合成。此項操作,表明針對不同設備所產生的不同形態的數據,可向標準的圖像數據轉化,在轉化間,易面對數據精度丟失事件。當向醫師展示斷層圖像時,受主觀因素和設備分辨率影響,在界定腫瘤邊界時,易有不確定性產生。若所勾畫的腫瘤范圍不及實際腫瘤范圍,在放療過程中,便不能全部將腫瘤組織殺死,明顯增加了復發和轉移風險,造成機體出現受損的情況。理想的放療是將腫瘤細胞最大限度殺滅,同時使對周圍正常組織以及器官構成的損傷減小[2]。故對一種更為規范和精準的對腫瘤邊界進行勾畫的方法進行查找,來對手工主觀對腫瘤邊界勾畫的方法代替,對確定三維放療靶區意義顯著。在本質層面,腫瘤屬正常組織變異,會促使組織在結構和功能上均發生程度不等的改變,此種改變在醫學影像成像期間,會以不同的形式,各統一的數據格式轉百分比后被精準記錄。臨床醫生常采用手工對腫瘤邊界勾畫,依據主觀判斷,來對腫瘤三維靶區合成,在科學性上,存在一定不足。與放療射線的強度和形狀均需有效和精確控制的要求對比,對腫瘤三維浸潤邊界的手段和技術進行確定,已較為落后。從形狀上進行改觀,是對三維適形調強放療技術在質的方面的提升,極具社會意義。在這之中在進行臨床檢查時已經開始普遍使用三維適形調強技術,因此患者腫瘤邊界的確定精度得以有效提升。在這之中最有效的一種方式就是CT醫學影像技術,通過這種檢查方式能夠有效確定腫瘤的邊界,從而促使整個識別過程達到自動化,可以有效提升區域識別的有效性。另外還可以有效降低給正常組織帶來的影響,減輕了腫瘤放射治療所帶來的一系列副作用,這對于臨床檢查與治療都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本次研究之中為了對該方式的檢查準確性進行分析,選擇了常規和CT醫學影像技術分別對患者進行檢測[3]。最終運用常規檢測方式進行檢測之后只準確確定出來8例,準確率僅為26.67%;而使用CT醫學影像技術檢測之后準確確定出來28例,準確率達到93.33%,兩者差異顯著,具有一定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因為常規方式主要提供的是單一化的放射性藥物分布圖像,整體圖像比較單調,并不具備臨床診斷和定位的作用。而CT圖形則在腫瘤邊界的確定上有著很好的效果。但是對于該項技術來說目前還有幾項關鍵問題亟待研究:第一,腫瘤邊界沒有封閉,如果要進行擬合曲線,就可以獲得封閉的腫瘤邊界輪廓;第二,識別方向上存在一定限制,通過適當旋轉CT圖像,可以更好地去識別出來邊界的方向。
結束語
總之,針對腫瘤展開系統的放射治療,是對癌變組織擴散和生長進行抑制和消除的重要手段,有著較為廣闊的研究前景,且目前,放療設備已漸趨完善,但放療效果不可僅取決于高、精、尖,還需重視提升空間靶體在定位時的精度。現階段,給腫瘤患者在進行臨床檢查時運用CT醫學影像可以有效確定肺部腫瘤的邊界,并判定出腫瘤的大小與類型是否會給周圍器官組織帶來影響,以此給臨床治療帶來借鑒,可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馬力,曹厚德.膠片與紙介質應用于醫學影像記錄的評析[J].中國醫療設備,2016,31(06):84-86.
[2]孟俊祥,柏正堯,計雪偉.基于CT影像分析的肺部疾病輔助診斷系統應用研究[J].中國數字醫學,2019(3):92-96.
[3]張強軍,張曉明.活動性及非活動性肺結核CT征象對不同類型肺結核的鑒別診斷價值[J].中國CT和MRI雜志,2017,15(1):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