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善媚
摘要:林業生態環境保護是指利用各種資源和科技手段平衡生態環境,達到循環和可持續使用森林資源的目的,使社會、環境、資源三者共同協調發展。對于陸地生態來說森林是其主體,森林同時也是國家和民族得以生存的資本,是人類生存的根本。現階段我國開展的天保工程工作并沒有覆蓋所有的天然林區,森林生態系統相對較為脆弱,水土流失比較嚴重。保護林業生態環境和構建生態文明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不能急功近利。
關鍵詞:林業;生態環境;生態文明;有效策略
隨著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爆發式發展,經濟水平得以迅速提升,人們的物質生活質量得以大幅度提升。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態文明的構建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但是,隨著工業行業迅速發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越來越大,各種自然災害屢屢爆發。基于這樣的背景,各國都越來越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和構建生態文明,我國為了避免破壞生態環境,不僅制定了相關的保護措施條例,還對林業產業結構大力了的進行調整。在林業管理中引入適合的、先進的管理技術和理念,能夠對林業生態資源利用率有效的提升,能夠為林業生態資源的可再生提供保障,能夠提升林業生態資源的經濟效益。林業生態資源的合理利用,能夠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日常管理中,林業工作人員要樹立保護林業生態環境、構建生態文明的意識并制定相應的措施,這樣能夠實現林業生態資源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共同提升。
一、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有效策略
(一)樹立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意識
要想把保護林業生態環境體系真正構建起來,首先就要相關企業和工作人員真正的樹立起保護意識,讓其充分認識到保護林業生態環境所具有的重大現實意義,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林業資源的利用率,才能積極主動的采取科學措施對林業生態環境進行保護。而樹立保護林業生態環境意識的第一步就是對林業資源的實際作用充分的、正確的認知。林業資源最大的作用是固沙防風,這也是森林資源最顯著的作用之一。我國近十幾年來大量林業資源被破壞或砍伐,導致風沙大范圍的蔓延,很多的城市都會出現黃土色天空現象,對城市居民的出行帶來一定的影響,另外,風沙還會導致人們呼吸道出現炎性反應,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人們要充分認識到林業資源在防風固沙方面的重大作用。林業資源遭到破壞,還會導致水土流失,如黃河水質的泥沙化轉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黃河兩岸缺乏樹木資源,因此,人們要重視林業資源對人類自身生活環境所帶來的重大影響[1]。
(二)加大保護天然林的力度
天然林和人工種植的人工林相對比,具有特殊的、重大的作用,具有原始性、區位性,不能進行彌補,因此,要想保護林業資源的生態環境,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建設好、維護好天然林。天然林被破壞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人類活動,因此要限制人類破壞天然林的生活生產方式。如:開發礦山的過程中,一些企業或個人為了追求最大化的經濟利益,忽略掉了對天然林的保護,導致天然林的自然生長受到開采操作的直接影響,特別是露天開采礦山,會大量砍伐天然林。因此,保護林業資源生態環境的相關監管部門要嚴格的針對破壞天然林的工程,制定操作規范,采用合理化的措施改變人們破壞天然林的生產生活方式,這樣才能真正降低破壞天然林的程度。
(三)保護森林資源的力度進一步增加
人類生存的一個重要保證是森林資源釋放出來的氧氣,另外,森林資源還能夠對空氣進行凈化,能夠為人類提供更加健康的呼吸環境。森林中還存在大量的動物和植物資源,有利于人類改善生存環境;種類多樣的原料資源不僅給人類生活提供了便利,還拓寬了人們的眼界;開發旅游資源,能夠促使區域經濟蓬勃發展,帶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因此,保護森林資源也就是為人類自身的生存提供保障。我國相關部門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加大了建設和宣傳森林資源的力度。《環境資源保護法中》明確規定了破壞森林資源需要擔負的法律后果。另外,利用傳播能力強的新媒體,加大宣傳保護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引導人們樹立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2]。
(四)國土生態空間合理規劃
規劃國土資源的基礎是把區位林業資源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劃分林業生態的不同情況。合理規劃國土生態空間不僅能夠提高利用林業資源的效率和生態作用,還能提高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針對性,促使相關制度不斷完善。林業保護生態環境相關的工作人員要提高自身規劃國土生態空間的意識,生態空間的規劃需要使用專業性的手段,在保證整體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對每個區位不同林業資源優勢進一步完善。
二、 生態文明體系構建的有效策略
(一)對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加大建設力度并完善建設體系
構建林業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就要修繕和恢復被破壞的原有林業生態資源,在保證林業生態資源把自身的生態能力已經恢復的基礎上,才能逐步恢復林業生態系統。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員要對林地進行實地調查,收集和記錄遭受破壞林地的面積、性質等信息,然后進行詳細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制定具有科學性的恢復生態計劃,按部就班的修復生態系統。
(二)生態文化綜合體系的完善
建設生態文化,離不開人們保護林地意識的提升,為了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以及促使生態文化的發展,可以實施綜合發展策略如建立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森林村莊、生態文明示范教育基地等,這樣能夠為人們營造建設生態文化的良好氛圍。另外,還要重視生態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相關工程、制度的建設都要具有全局觀念,要和時代的發展相呼應,要引導人們逐漸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尊重自然、愛護自然”,這樣才能構建起綜合型的林業資源生態文明體系[3]。
(三)建立具有創新性的生態文明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要想具有長遠性、針對性,需要對生態文明戰略體系在建設中不斷的優化,并樹立創新意識,結合以往的經驗,對基礎設施不斷強化,從而達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目的。另外,生態文明建設的特性能夠通過相應場館體現出來,場館建設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生態問題也就是發展問題,因此,需要在建設生態文化場館的過程中,重視場館的質量和規模,使其具備長遠的經濟效益,同時要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
結束語:
保護林業生態環境能夠促使社會的發展,良好生態文明的構建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要實現這兩個目標,首先就要保護天然林、樹立保護森林資源和規劃國土生態空間的意識、加強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的建設、完善生態安全法律體系和生態文化綜合體系等。把這些工作做好,才能真正的實現保護林業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升的目的,才能真正的建立生態文明,才能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廖志文,劉志暢.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及構建生態文明探討[J].農家科技:中旬刊,2019,(6):98-98.
[2]張永霞.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分析[J].綠色環保建材,2019,No.153(11):52-53.
[3]李繼錄.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措施核心思路分析[J].現代園藝,2019,No.388(16):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