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娟

【摘要】目的:探討在兒童乳牙齲齒治療中非創傷性修復治療技術的應用效果分析。方法:研究對象從我院收治的乳牙齲齒患兒中選擇,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確定研究對象,選取人數為80例。在運用非創傷性修復治療技術的過程中,為了能夠明顯的凸顯出該方法的效果,以對比的研究方式為主,使用計算機將患兒排序后,設立研究組和參照組兩個小組,將80例患兒平均分配至兩組,并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其中參照組患兒接受傳統修復技術治療,研究組中患兒接非創傷性修復治療技術治療;治療后觀察患兒的詳細情況,如臨床治療效果,并記錄患兒是否存在不良反應情況,將以上數據統計后進行比較。結果:在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時發現,研究組的臨床效果97.5%(39/40)比產組中臨床效果75.0%(30/40)高,(P<0.05)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參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研究組{17.5%(7/40)比2.5%(1/40)},該結果相比,研究組具有優勢,差異十分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兒童乳牙齲齒治療中采用非創傷性修復治療技術,不僅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還能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可在今后治療中大力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兒童乳牙齲齒;非創傷性修復;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88.1?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147
引言
乳牙齲齒是兒童口腔疾病中常見的疾病類型,該病發生后患兒的口腔健康將受到直接的影響,而且還會引起其他疾病的發生。目前,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兒童乳牙齲齒的發生率越來越高,以往常采用傳統修復技術進行治療,然而該方法的效果不夠理想[1]。因此臨床中需要對治療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就非創傷性修復治療技術而言,其具有傷害小的特點,在乳牙齲齒的治療中應用,具有顯著效果。為了進一步分析非創傷性修復治療技術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部分患兒,采用不同方法治療,分組對比的研究方式,獲取以下報道內容。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乳牙齲齒患兒作為本次研究中的主要對象,于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完成80例選取。期間將所有患兒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命名小組中,即研究組和參照組,其中患者的年齡最大值為8歲,最小值為4歲,平均值為3.58歲,以上資料具有可比意義。
1.2方法
采用傳統修復治療技術進行參照組患兒的治療。全面清除患兒口腔中的齲壞組織,同時清潔治療部位,同時保證患兒口腔的干燥。結合齲壞部位情況,適當選擇填充材料,對患兒的咬頜進行適當的調節,最后進行打磨并定形。
使用非創傷性修復治療技術進行研究組患兒的治療。觀察患兒齲壞牙齒的情況,并將其表面污垢進行全面的清除,讓患兒的口腔保持濕潤,刮除齲齒的基釉和死皮,完全拔除腐爛的乳牙,此時應加強注意,避免影響到患兒的牙齒。另外,全面清洗患兒的齲齒部位,選擇牙本質處理劑滴入齲齒齲洞,軟化起效后,對齲齒進行填充,選擇離子材料修復劑完成,填充至完整狀態。在齲齒填充材料上涂抹凡士林,在患兒齲齒調整的顧聰中采用咬頜紙完成,之后對齲齒進行打磨,完成修復。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兒接受治療后的有效率進行觀察,采用顯效、有效、無效三個指標進行評價。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消失,且修復體完整稱為顯效;治療后患兒的齲齒存在表面磨損或邊緣磨損的情況,有修復體存在,稱為有效。治療后患兒的齲齒磨損程度較高,且修復失敗為無效。治療有效人數為顯效例數和有效例數之和,采用有效人數÷小組人數的方法計算有效率后進行比較。另外觀察患兒的不良反應,記錄后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患兒的平均年齡為本次研究的計量數據,而患兒的其他基本資料和臨床治療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則為研究中的計數資料,而在統計分析和比較的過程中采用SPSS 23.0軟件完成。(±)為計量資料的表示方法,%(百分比)為計數資料檢驗時的表示方法,數據比較后,若差異較大,使用(P<0.05)表示。
2? 結果
2.1不同方法治療后比較2組患兒的臨床效果
據表1所示,研究組使用非創傷性修復治療技術后,僅有1例患者治療無效,顯效和有效患者分別有25例和14例,總有效例數39例,總有效率為(97.5%);參照組使用傳統修復治療技術后,治療無效的患者10例,顯效和有效患者分別有18例和12例,總有效例數30,總有效率為(75.0%);上述數據比較,前者有絕對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不同方法治療后比較2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研究組患兒接受治療后,有1例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參照組患兒接受治療后有7例出現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7.5%);以上數據比較,后者有明顯不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當兒童牙髓受到感染后,極易出現乳牙齲齒的現象。就兒童而言,其身體各項機能處于發育階段,牙質較弱,且吸收的物質中鈣物質含量較低,同時部分家長未能對兒童的口腔衛生加強重視,從而是乳牙齲齒具有較高的發生率[2]。該病早期癥狀不明顯,且病變速度較慢,僅有少部分患兒會出現牙釉質齲蝕的情況。隨著病情的發展,患兒的疼痛感逐漸強烈,而且病變后外界溫度對病變位置有所影響,導致酸痛感增加。若不及時治療,患兒的發育會受到直接的影響。就非創傷性修復治療而言,主要對患兒的齲壞組織進行清除,對患兒牙齒組織造成的影響較小,在治療過程中,患兒的疼痛感也能夠得到緩解,有利于臨床配合度的增加[3]。該治療方法主要選擇離子材料進行填充,該材料具有較高的相容性,有利于牙釉質與修復體的結合。本研究對研究組患兒采用上述方法治療,結果顯示,無論是不良反應發生率,還是臨床效果,均優于傳統治療的參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兒童乳牙齲齒的治療采用傳統修復治療技術,雖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達不到理想目標,而采用非創傷性修復治療技術,彌補了傳統方法的不足,不僅減少了不良反應的發生,還促進了臨床療效,建議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偉.非創傷性修復治療技術在65例兒童乳牙齲齒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J].中國現代醫生,2021,59(06):93-95.
[2]管賢越.非創傷性修復治療技術在兒童乳牙齲齒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05):46-47.
[3]吳婷婷,紀瑩.非創傷性修復治療技術在兒童乳牙齲齒治療中的作用分析[J].當代醫學,2021,27(0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