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亮



【摘要】目的:探究在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急診治療中予以胺碘酮干預的臨床價值。方法:研究病例均選取急診科收治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病例數:74;時間:2020年3月-2021年3月),將此次研究中納入患者采取隨機分組形式均分為2組,A組予以常規急診救治(予以常規抗血小板、穩定斑塊、抗凝、糾正電解質紊亂、調控血壓等治療),B組則基于此增加藥物胺碘酮治療;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心功能及治療中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結果:經統計,B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A組提升明顯94.59%>75.67%;同時,B組患者各項心功能指標水平對比護理前也均出現了明顯提升,且B組患者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幾率對比A組降低明顯2.70%<18.92%(P<0.05)。結論:在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急診治療中予以胺碘酮干預能夠有助于提升臨床治療有效率,促進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且用藥期間不良反應少,建議實施推廣應用。
【關鍵詞】胺碘酮;急診;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臨床作用
【中圖分類號】R541.7;R541.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166
冠心病是由于心血管動脈有粥樣硬化出現后導致血管腔狹窄、阻塞等癥狀后促使心肌組織處于缺血、缺氧狀態下的一種病癥,在該病癥發生后主要以胸痛為典型癥狀[1]。心律失常則是冠心病發生及發展階段十分常見的合并癥之一,該合并癥發生后主要表現為心臟收縮功能障礙,同時還會出現心動過速、過緩等癥狀,病情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導致猝死,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存在極大的威脅。因而在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病發后,及時結合患者實際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加以干預具有重要意義。對此,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在急診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診治中,予以藥物胺碘酮進行治療干預的臨床價值,具體研究內容及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病例均選取急診科收治的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病例數:74;時間:2020年3月-2021年3月),將此次研究中納入患者采取隨機分組形式均分為2組,A組男、女比例為20/17;年齡52-71歲,均值為(63.74±5.21);B組男女比例為21/16;年齡53-71歲(63.42±5.37)。對比兩組患者間基礎信息數據無明確不同(P>0.05),可比。
納入標準:(1)納入患者臨床病癥均與“臨床冠心病診斷標準”中相關內容相一致,且出現陣發性房顫、心動過速及室性早搏等癥狀。(2)研究內容已得到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3)參與研究患者知情并同意加入。
排除標準:(1)對此次研究藥物過敏者;(2)合并其他重大臟器器質性病變者;(3)合并精神系統病癥或溝通、交流障礙者。
1.2方法
A組患者予以常規治療干預,需在患者收治后及時為其進行常規抗血小板、穩定斑塊、抗凝、糾正電解質紊亂、調控血壓等治療,并依據患者實際病情變化情況合理調整常規治療方案,合理調控其心率及血壓等指標水平,并為其補充微量元素。
B組患者在常規干預下聯合胺碘酮(批準文號:BH20070141;產自:Sanofi-Aventis France)靜脈滴注治療。在實際治療中需結合患者的體質量合理調節用藥量,一般為3mg/kg,在第一次用藥中需將藥物控制在1-5mg/min,此后6h內適當減少用藥劑量,并控制在0.5-1mg/min,日用藥劑量需控制不超過 1200mg,并控制用藥時間在4天內,若患者后續需持續用藥治療,則需轉變注射形式改為口服片劑用藥。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心功能及治療中發生不良反應的概率。
1.4判定標準
治療效果需結合“急診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疾病診斷標準”中的相關內容加以評估:(1)顯效:用藥1d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恢復正常心功能指標,且未出現用藥副反應;(2)有效:用藥1-3d內快速心律失常癥狀逐步消失,心功能指標有明顯好轉,且無不良反應出現;(3)一般:用藥1-5d內癥狀未完全消失,心功能指標有一定改善,無不良反應;(4)無效:用藥1-5d癥狀無改善,且心功能指標未恢復,有不良反應出現。總療效=顯效率+有效率。
心功能主要監測患者的心臟舒張功能(E/A)、左心射血分數(EF)、左室每搏量(SV)、每搏輸出量(CO)等指標變化情況。
不良反應主要觀察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精神不振、血壓異常及惡心嘔吐等反應的概率。
1.5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采集數據均輸入SPSS 25.0軟件中分析統計。涉及計量及計數方面內容采取(x±s)、%表示,并實施t、x2檢驗;組間數據差異在P<0.05時具備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治療有效率
經治療,B組患者臨床有效率對比A組提升明顯94.59%> 75.67%(P<0.05)。見表1:
2.2心功能
經對比,B組患者用藥后各項心功能指標水平對比A組均出現了明顯提高(P<0.05)。見表2:
2.3不良反應發生率
經對比,B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對比A組有明顯降低2.70%<18.92%(P<0.05)。見表3:
3? 討論
伴隨近幾年大眾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飲食結構的轉變,冠心病及心律失常等病癥的發生幾率也出現了明顯的增加,而作為冠心病常見并發癥之一,心律失常是十分多見的一種心血管病癥。結合心室率速度的不同,一般可將心律失常分為快速型與慢速型,該類病癥是導致心臟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2]。而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則是中老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病發率的一種心血管疾病,在該病癥發生后,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常會引發一定的心功能障礙,而且在長時間處于心律不齊、心動過緩等狀態下也會對患者的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導致其心肌部分組織出現病變,加重臨床病癥[3]。故在該類病癥發生后及時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加以干預十分重要。
在冠心病治療中,胺碘酮屬于較為常見的治療藥物這一,其為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具有輕度非競爭性α、β腎上腺素受體阻滯劑效果,同時還具備輕度I類及Ⅳ類抗心律失常藥物性質,因而在用藥后能夠有助于減輕患者動作電位傳導情況,抑制電信號折返引發的激動,從而起到對抗心律失常、室顫、心動過緩以及室性早搏等病癥的效果。結合此次研究能夠發現,在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急診救治中,應用胺碘酮治療的B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A組提升顯著;同時,B組患者各項心功能指標水平改善效果對比A組也出現了明顯提高94.59%>75.67%(P<0.05)。這一研究結果顯示,在急診搶救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過程中,基于常規救治措施靜脈注射胺碘酮進行治療能夠有助于更好的提升臨床治療效果,并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分析可見,在胺碘酮應用后能夠在用藥期間快速實現阻斷α、β腎上腺素受體的效果,從而在短時間內發揮改善患者心肌功能,緩解其臨床癥狀的效果。此外,在此次研究中可見,應用胺碘酮后B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幾率對比A組也有明確降低2.70%<18.92%(P<0.05)。這主要是由于在胺碘酮應用期間通常不會引發心肌負性肌力,而且胺碘酮作為多通道阻滯劑的一種,在進入機體后也能夠有效終止室性心動過速,進而促進心臟自律性的恢復,起到提升治療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發生的效果。
總體而言,在急診冠心病患者快速心律失常的救治中,應用胺碘酮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的提升,同時對于患者心功能指標的改善也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且用藥不良反應少,臨床應用安全性高,值得在臨床加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哲,夏猛,蘇懷海.急診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應用胺碘酮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吉林醫學,2020,v.41(06):85-87.
[2]盧梓添.胺碘酮治療急診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9(19):47-50.
[3]趙紅衛.胺碘酮治療急診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20,v.12(13):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