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律


【摘要】目的:分析食管癌放療患者營養風險篩查及對臨床指導意義。方法:選取我院接受放療的食管癌患者50例,并對其采取營養風險篩查評分系統對患者入院時營養狀況進行評估,并按照評估結果將其分成營養風險組以及非營養風險組,分析這兩組的臨床療效差異。結果:入院時經評估后結果顯示,營養風險組中共有患者16例,營養風險發生率為32.00%,而非營養風險組中共有患者34例。待放療開始后,營養風險逐漸增加,放療1周、3周以及5周后的營養風險發生情況分別為18例、20例以及24例,占比分別為36.00%,40.00%以及48.00%。放療5周后的營養風險發生率明顯高于入院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年齡、體質量指數、臨床分期、血清清蛋白以及前清蛋白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營養風險組的臨床有效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食管癌放療患者存在較高的營養風險,應采取營養分析篩查評分系統對其進行篩查,利于臨床實施營養支持,從而提高臨床療效。
【關鍵詞】食管癌;放療;營養風險篩查
【中圖分類號】R735.1?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194
食管癌是目前我國高發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疾病,近幾年,因人們飲食結構的不斷改變,使得食管癌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并向年輕化方向發展。手術切除是最佳的治療手段,但是由于很多患者沒有及時發現病情,導致病情延誤,不適宜手術治療的適宜證[1],從而常采用放療干預,以控制病情的發展。而在放療過程中,雖有一定成效,但對患者的身體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并增加營養消耗,使患者易出現營養問題,因此,及時對患者采取營養風險篩查,對后續的診療流程具有指導意義,還可以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保證患者安全,基于此,本文進行如下分析。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所選對象共計50例,均為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間在我院接受放療的食管癌患者。并將其按照營養風險篩查評分系統結果將其分成兩組,一組為營養風險組(評分≥3分),另一組為非營養風險組(<3分)。營養風險組:本組16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7名,有男性患者9名,年齡范圍:40歲-67歲,平均(60.11±2.71)歲;病變位置:食管上段2名、中段8名以及下段6名;腫瘤分期:6名Ⅱ期以及10名Ⅲ期;病理類型:15名鱗癌、1名腺癌。非營養風險組:本組34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16名,有男性患者18名,年齡范圍:41歲-68歲,平均年齡為(62.62±2.62)歲;病變位置:食管上段6名、中段20名以及下段8名;腫瘤分期:15名Ⅱ期以及19名Ⅲ期;病理類型:29名鱗癌、5名腺癌。兩組的年齡、體質量指數、臨床分期、血清清蛋白以及前清蛋白對比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入院后即刻測量患者的體質量以及身高,計算出患者的體質量指數,并根據實際情況將其劃分成營養不良、正常、超重以及肥胖四個情況,其中:(1)營養不良:BMI<18.5kg/m2(2)正常:18.5-24.9kg/m2(3)超重:25.0-27.9kg/m2(4)肥胖>28.0kg/m2。
入院第2d,空腹采取靜脈血,測定血紅蛋白、血清蛋白、前清蛋白。
于入院時、放療1周、3周、5周分別對患者實施營養風險評估,在此期間,需要叮囑患者清淡飲食,保證熱量以及營養的補充,以滿足日常營養需求,同時結合營養風險篩查結果對患者實施合理的營養支持,如果患者進食困難,則可以給予管飼或口服營養素干預,如果患者腸內營養難以滿足日常營養需求,需要給予靜脈地租維生素和電解質等營養制劑。
1.3 觀察指標
對治療3個月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完全緩解即可見腫瘤病變消失>1個月;部分緩解即腫瘤病灶最大徑與最大垂直徑的乘積減少≥50%,且其他病變未發生進展,持續超過1個月;穩定即腫瘤病灶兩徑乘積減少≥25%,但<50%,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進展即上述均未達到。完全緩解+部分患者=有效。
2? 結果
2.1 放療期間營養風險發生情況分析
如下表1所示,入院時經評估后結果顯示,營養風險組中共有患者16例,營養風險發生率為32.00%,而非營養風險組中共有患者34例。待放療開始后,營養風險逐漸增加,放療1周、3周以及5周后的營養風險發生情況分別為18例、20例以及24例,占比分別為36.00%,40.00%以及48.009%。放療5周后的營養風險發生率明顯高于入院時,對比(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性。
2.2 治療有效率
如下表2所示,營養風險組的臨床有效率較低,與非營養風險組對比(P<0.05),具有統計學差異性。
3? 討論
食管癌是惡性腫瘤疾病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由于早期癥狀不明顯,使得較多患者在就診時處于中晚期階段,而對于這個階段的患者來講,手術效果不佳,只能通過放療手段來控制病情的發展,而在放療的過程中,由于治療時間較長,加上疾病本身會影響食物的攝入[2],導師患者易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增加安全風險,降低預后,因此,及時評估患者的營養水平,明確患者存在的風險,盡早實施干預措施,即可保證患者的安全,促進放療流程的順利進行,并且保證預后。
據臨床數據顯示,大部分患者在接受放療前就已經存在營養風險,因此,做好篩查工作,可以及時對患者采取營養支持治療,避免病情惡化,維持患者正常身體機能所需營養。此外,在食管癌患者放療期間實施營養管理[3-4],還可以提升放療的耐受性,密切監測患者的營養指標,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保證患者的營養狀態,保證治療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食管癌放療患者存在較高的營養風險,采取營養風險篩查方式可以對患者的營養風險進行評估,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提升放療的預后,干預價值顯著,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郭信偉,朱麗,葉宏勛,等.術前營養風險篩查2002聯合血液炎性指標對胸段食管鱗癌預后的影響[J].中華腫瘤雜志,2019(8):604-609.
[2]喬匯,徐波,曲珊.營養風險篩查與干預對食管癌術后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9(01):82-84.
[3]馬平平,陳蕾.Orem自護理論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療營養管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飲食保健,2019(039):207-208.
[4]于佳妮,唐媛媛,曾珊,等.食管癌放療和同步放化療期間營養風險篩查及營養狀況分析[J].東南國防醫藥,2019(0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