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玲玉 梁旺 鄭進福 田楚練 袁寶貴 陳秀華
【摘要】介紹陳秀華教授中醫綜合外治法治療失眠的臨床經驗。陳秀華教授以嶺南陳氏針法“陰陽互濟、通調和暢”和“調神寧心暢情志”為主導思想,在辨病因病機和辨證取穴基礎上,重視分級補瀉手法,靈活搭配外治法,并全程貫穿治神和調神,在失眠的臨床治療中取得顯著療效。
【關鍵詞】陳秀華;外治法;失眠;臨床經驗
【中圖分類號】R24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207
失眠是一種主觀體驗,表現為睡眠的質和/或量達不到人體的正常需求,主要表征為入睡困難,難以維持睡眠。隨著生活節奏的加速,失眠人數呈劇增趨勢。長時間失眠,還可能引起焦慮、抑郁,導致人體內分泌、免疫等功能失調,引發各種繼發性疾病,嚴重損害身心健康。治療上,西醫治療失眠的新藥不斷出現,但不外乎是治標之舉,藥物的依賴性和成癮性以及副作用難以避免[1]。
而中醫藥在治療失眠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醫外治法如嶺南陳氏針法[2-3]、腹針、埋線、平衡火罐、耳穴壓豆等,作為一種選擇性的治療手段,不僅能有效改善睡眠質量,而且無副作用、療效穩定,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因此,安全、有效的中醫外治法在失眠的治療中優勢顯得尤為突出[4]。筆者有幸師從陳秀華臨證學習,深感其對失眠的中醫綜合外治法有獨到的經驗和見解,獲益匪淺。
1? 辨治思路
1.1辨病因病機
失眠,屬于中醫“不寐”、“不得眠”范疇。明·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不得臥》提出不寐主要由邪氣盛、素體陰虛、痰飲滯留、水濕內停、胃氣不和五個因素所致。通過對前人經驗的總結,并結合近三十年的臨床經驗,陳秀華認為,不寐多為勞逸失度或飲食不節、久病體虛、情志所傷、五志過極等導致陰陽不交所致,主要分為肝郁化火、痰熱內擾、心膽氣虛、心脾兩虛、瘀擾心神和心腎不交6個證型。
1.2辨證取穴
陳秀華遵循中醫辨證論治原則,在治療失眠穴位選取上,注重“陰陽”和調,遵循嶺南陳氏針法“遠近取穴通經絡、俞募配穴調臟腑、上下配伍和陰陽”的取穴原則。
臨證中,陳秀華選取的主穴為安眠、三陰交及神門,頭穴體穴相配。其中安眠為頭部穴位,屬于經外奇穴,可以寧心安神,是治療失眠的經驗效穴;三陰交為遠端體穴,脾肝腎交會穴,三臟同調,使氣血調心神安;而作為手少陰心經原穴的神門穴,是心氣出入之門戶,能平衡陰陽,聯系經絡。
除了主穴,陳秀華在臨床中重視配穴的選取是否得當,她認為,配穴如配藥,效果好不好也要看配穴得當與否。其中,肝郁化火加肝俞、太沖、太溪,疏肝解郁化火;痰熱內擾加脾俞、三焦俞、豐隆,健脾清熱化痰;心膽氣虛加心俞、膽俞、陽陵泉,益氣安神定志;心脾兩虛加心俞、中脘、胃俞健脾益氣寧心;瘀擾心神加心俞、膈俞、內關活血化瘀安神;心腎不交加心俞、腎俞、大陵交通心腎。
選穴上,中脘和胃俞體現了“俞募配穴”原則,神門和安眠體現了“遠近取穴”原則,安眠和三陰交體現了“上下配伍”原則。頭體配穴,諸穴合用,共奏通暢六經經氣、調和陰陽臟腑,疏通經絡之功。
1.3配合治神和調神
臨床中對于失眠的治療,陳秀華主張配合神的調治。她認為,不寐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心神失養。心為君主之官,心脈瘀阻,或心血虧虛,致使心失所養,正常的心藏神功能無法正常發揮,出現早醒或易醒、入睡困難、夢多等證候[5];如若病因不除,病情將會繼續發展,心藏神功能減退,出現心神錯亂、驚悸怔忡等證候。
臨證時陳秀華依據陳全新教授“調神寧心暢情志”的學術思想以及自己對失眠病因病機的理解,從針刺操作前的定神,到針刺操作時的醫患合作,以及后期的養神和心理疏導,都緊密地結合著治神和調神。每個步驟之間銜接緊密,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2? 重視分級補瀉手法
“嶺南陳氏分級補瀉手法”是陳全新教授通過將古今針刺手法融會貫通,繼承并創新傳統補瀉手法而提出的規范化的“分級補瀉手法”,把傳統的針刺補瀉手法進行了量化和規范化,使補瀉手法更形象化。根據氣至的盛衰,把持續時間、強度、幅度、頻率和角度將補瀉的治療量分為輕補、平補、大補和輕瀉、平瀉、大瀉,形象明了,更易于針灸醫師掌握。
施行針刺補瀉,是針刺治療失眠、平衡陰陽的療效關鍵。陳秀華在治療失眠過程中,重視在辯證的基礎上,施行分級補瀉手法。如心脾兩虛證平補心俞、胃俞 、中脘;心腎不交證大瀉心俞和大陵、平補腎俞;心膽氣虛證平補心俞、膽俞、陽陵泉;肝郁化火證大瀉肝俞、太沖、平補太溪;痰熱內擾證平瀉三焦俞、平補脾俞、大瀉豐隆;瘀擾心神證平瀉心俞、膽俞、內關。同時也會根據患者針下得氣狀態及個體化情況適當變換,如心腎不交證患者,如果腎虛嚴重,則適當變換在腎俞施行大補。
3? 靈活搭配外治法
臨床上,陳秀華認為失眠的病程長且頑固,病因也多為復雜,只用一種治療方法難以取得理想療效,需綜合治療才能提高臨床效果。陳秀華常會辨證搭配腹針、平衡火罐、刺血療法、埋線、耳穴壓豆等外治療法綜合治療,改善失眠。
3.1腹針
經過長期的臨床實踐,陳秀華探索出腹針和體針相配合,辨證選取腹針穴位和體穴的要領。她認為,腹部作為經絡、臟腑聯系最密切的部位,向上絡腦,聯系肝膽和心肺,中有脾胃、腎、膀胱和胞宮等,足陽明經、足三陰經以及任脈帶脈等諸多經脈亦循行其中。
陳秀華選用腹針療法主要是通過針刺腹部穴位逆向調節臟腑穩定以達治療失眠的目的,對于心腎不交型失眠患者,除了辨證選取體穴大陵、心俞、腎俞,同時選用引氣歸元和氣穴。她認為,胃之募穴中脘,主心與小腸,使心火下移小腸,與下脘相配共同調理中焦氣機;氣海主一身之氣,與小腸募穴關元共奏固本培元之功,“以后天養先天”,調理陰陽平衡。而且她認為,此四穴均位于主一身陰氣之任脈上,具有固腎養元的功效。而位居小腹的氣穴,為元氣歸所,亦為腎經經穴,腎經其中一分支挾舌本,舌為心之苗,與心聯系密切,中刺氣穴,可補益元氣,交通心腎。六穴合用,疏通經絡、寧心安神、調節臟腑陰陽以達改善不寐之功。
3.2平衡火罐
對于實證和熱證的失眠患者,陳秀華一般配合平衡火罐以加強瀉熱祛瘀、通經活絡的療效。中醫認為失眠根本病機在于人體陰陽失調,平衡火罐是以陰陽平衡為指導思想,在傳統火罐操作的基礎上,增加閃、懸、走、揉等步驟,不僅可以祛風散寒、通經活絡、行氣止痛,還可以活血散瘀。陳秀華認為,平衡火罐雖為輔助外治法,也需要多種操作手法共同聯合,先閃罐以舒筋活絡、化凝導滯;再用走罐手法,利用走罐的牽拉作用,運行氣血,舒展筋骨,加上罐口與皮膚牽拉摩擦產生的溫熱刺激,共同作用于經筋和皮部,加強了化凝散滯之功;最后的刺絡拔罐尤為重要,刺絡拔罐是刺絡放血和留罐的有機結合,在辨證選取的穴位上消毒后,用無菌針頭刺破血絡,再吸上火罐。陳秀華認為,閃罐和走罐之后再行刺絡拔罐,更能充分發揮疏經活絡、散瘀清熱的作用。而對于放血的穴位選取,陳教授通過長期實踐發現,對于實熱證和瘀血證患者,在膈俞、膽俞放血效果顯著。
3.3穴位埋線
陳秀華認為,針灸治療的作用持續時間不長,一般為幾小時至十幾小時,而失眠屬于一種慢性病,單純針灸療效難鞏固,難以觸及根本,而埋線可以彌補針刺效應持續時間短的缺點。埋線療法是一種“長效針感療法”,是針灸在臨床上的延伸和發展,除了普通針刺的短期即時效果,還有“靜以留之”的遠期療效,類似“埋針”療法[6]。陳秀華利用穴位埋線的綜合療法作用如針刺、放血效應等以及線體對穴位產生的生理生化刺激作用,從整體上進行補虛瀉實、調和陰陽、養心安神,適用于各證型的失眠治療。所以,對于長期失眠的患者,尤其是不能定期針刺的患者,陳秀華會配合穴位埋線,利用線體在穴道的連續刺激作用,延長臨床療效,達到遠期效果,還能減輕患者因頻繁針刺而產生的心理負擔。
3.4耳穴壓豆
耳部與經絡、臟腑及周身聯系密切。陳秀華利用耳部能廣泛聯系周身及臟腑的作用,通過耳穴壓豆來調理臟腑,平衡陰陽,從而使陰平陽秘,陰陽和調,從而改善失眠癥狀。
臨床上,陳秀華會根據患者不同癥型,辨證選穴,一般失眠患者選取的基礎穴位為皮質下、神門、心、交感。肝郁化火加肝,心脾兩虛加脾,瘀擾心神加耳中,心腎不交加腎,心膽氣虛加膽,痰熱內擾加胃。每次選擇一側耳穴,雙耳交替,每日按壓5-8次,每次約20秒,直至有酸痛感。
4? 結束語
作為一種選擇性的治療手段,中醫外治療法的療效和優勢已經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其簡、便、效、廉的特點,值得研究推廣,并將有望成為治療失眠的新的主要治療方法。
外治法相對于內治法而言,其治法與內治法有明顯不同,不過外治法的也同樣基于辨證論治,與內治法有著同樣的思維模式,在《理瀹駢文》有著“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之說。對于失眠的治療,陳秀華主張既要有即時療效,也要有穩定的遠期效果,在辨病因病機及辨證取穴基礎上,重視分級補瀉手法,靈活選用外治法進行主次搭配,并且在診治的全過程強調治神和調神,身心同調,療效顯著,贏得了患者的信賴。
“嶺南陳氏針法”獨具嶺南特色,在2021年1月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秀華師從陳全新教授,臨床上尤其推崇嶺南陳氏針法“陰陽互濟、通調和暢”和“調神寧心暢情志”的學術思想,遵循“遠近取穴通經絡、俞募配穴調臟腑、上下配伍和陰陽、左右思變暢六經”的取穴原則。
臨證中,陳秀華尤其重視分級補瀉手法的運用,強調補瀉手法應該遵循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原則,因人而異,根據患者的個體化性質決定補瀉的量。所以,教導針灸醫師在臨證時需辨證運用分級補瀉手法,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并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辨證增減補瀉量。
因為各種外治療法有其不足以及優勢,陳秀華聯合應用多種療法的出發點就是要突出優勢、補其劣勢。她常教導我們,治病如帶兵上戰場,失眠屬于慢性易反復的疾病,在臨床中不僅要追求速效,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同時也需要有長遠穩定的療效,所以綜合多種中醫外治法的優勢,靈活進行主次搭配,在失眠的治療上取得了顯著的療效。
參考文獻:
[1]張娟,辛效毅,全福英.失眠的中西醫研究進展[J].新疆中醫藥,2020,38(05):68-70.
[2]李穎,陳秀華,陳全新.飛針聯合俞穴埋皮內針治療失眠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04):631-634.
[3]陳秀華,李穎,奎瑜,王聰,方芳,周達君,李艷,張圣浩,冼耀東.飛針針刺為主治療睡眠障礙: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3,33(02):97-100.
[4]張曉樂,李小波,王佩,丁青梅,韓祖成,楊海俠,雷思敏,唐顯群.中醫外治綜合療法治療失眠伴發焦慮、抑郁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20,5(04):124-125+132.
[5]江釗,馬作峰.劉玲教授治療失眠用藥經驗分享[J].環球中醫藥,2021,14(02):288-291.
[6]王英姿,劉兆平,楊帆,陳慧,李井芳.穴位埋線聯合電刺激對腎虛型卵巢低反應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21,40(02):180-183.
作者簡介:
曾玲玉,女,梅州市第二中醫醫院,主治醫師,碩士研究生。
*通訊作者:陳秀華,女,廣東省中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基金項目:
廣東省中醫藥局科研項目(20212242):頭體配穴法埋線治療心腎不交型失眠的臨床研究;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陳全新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2011-10GGWS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