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會主義文化研究中的婦女“主體性”為中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后結構理論與中國女性主義批評
——以社會主義文化研究中的婦女“主體性”為中心

2021-11-11 16:52:09
文藝理論研究 2021年1期

劉 希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外學術界對社會主義時期中國的各種文學、電影和宣傳畫等文化文本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而研究的主流話語和范式也經歷了重大的變化。其中,對社會主義時期大量文化文本中婦女形象、性別話語和女性主義文化實踐的考察和評價更是呈現出不同的立場和顯著的變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研究者們借助不同的批判理論,如各種流派的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后結構和后現代理論等去研究社會主義時期特別是“十七年”(1949—1966年)間的各種性別文化文本,也借此討論社會主義婦女解放運動的成就和不足。

與此同時,新時期以來近現代婦女史以探究中國婦女怎樣成為重要的歷史主體為己任,“主體性”以及“能動性”逐漸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婦女史研究中的關鍵詞。“人們開始重新探討中國社會性別制度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社會性別關系的具體表現形態,逐漸意識到探尋中國女性主體性的重要性?!?侯杰 李凈昉 77)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社會主義時期婦女和性別文化的相關研究中,“主體性”更是勾連著不同的女性主義話語資源,成為一個文學和文化批評中的核心概念。仔細梳理此領域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研究著作,會發現其中“主體”和“主體性”的概念受到了不同的后結構理論家特別是阿爾都塞、??潞椭斓纤埂ぐ吞乩盏闹匾绊?。但是,不僅西方女性主義與后結構理論有著復雜的、不穩定的關系,中國研究界的不同學者在挪用后結構理論時也有著不同的解釋和運用,表現出一種“語境化”的接受,即根據學者所處具體歷史文化語境和他們自身的不同立場將理論重新定位,并勾連著不同的議程。近年來,深受后結構理論影響的“主體性”范式的有效性受到質疑和反思,很多學者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將后結構理論本身再歷史化,討論其盲點和不足。

目前中西學術界都還沒有研究系統梳理20世紀8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文學、文化研究中“主體性”,特別是“婦女主體性”的認識論和研究范式的變遷,也沒有足夠的研究梳理阿爾都塞、??潞椭斓纤埂ぐ吞乩盏呐欣碚撛谥袊灾髁x批評中的接受和應用。因此本文嘗試填補這一學術空白,探究近三十年來社會主義婦女和性別研究重要著作中的“主體性”概念,分析其背后不同的社會歷史語境、話語資源及立場,并追蹤后結構理論在中國復雜的旅行史。

一、后結構理論對西方女性主義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來,包括了“解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理論的廣義上被稱為“后結構”理論的思潮全面沖擊了人文和社會學科,對當代西方女性主義思想和流派也產生了重大影響。中西方都有很多學者梳理這兩者之間的共通之處,探討前者為后者提供的重要的批判性工具以及后者對前者不斷的反思。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和當代女性主義思潮之間曾經有過“不幸福的婚姻”,那么后結構理論和女性主義思潮之間也有“不穩定的結盟”。

關于后結構理論給當代女性主義思潮帶來的重要啟示和影響,可以先從一些學者對“后現代主義”或“后結構”核心理論的總結說開來。簡·弗拉克斯(Jane Flax)曾將“后現代主義”的核心理論定位為三個“死亡”:(大寫的)人、歷史和形而上學命題的“死亡”。首先,關于“(大寫的)人之死”,后現代主義認為人是社會的、歷史的或語言的產物,主體是在歷史的,依情況而定的,變化的社會、文化和話語實踐中被建構而成的。這一點啟發女性主義破解對男性中心的理性主體的迷思,在西方哲學最深層的范疇中發現被抹去的性別差異。其次,關于“歷史之死”,后現代主義者認為大寫的或自在的歷史與大寫的人一樣是虛構的,關于“進步”的歷史觀支撐了同質性、整體性、封閉性和同一性等觀念。這啟發女性主義關注“歷史敘事”的產生,發現了啟蒙運動以來占據主導地位的歷史哲學迫使歷史敘事走向統一、同質和線性,其結果是碎片化的、異質性的、被邊緣化的群體的經驗被抹殺。第三,關于“形而上學之死”,后現代主義者認為自柏拉圖以來西方形而上學相信一種超越歷史、特殊性和變化的統一存在,很多基本概念是從它們所壓抑和排斥的對立項中獲得權威和價值的。女性主義因此開始懷疑所謂超歷史和語境的理性主體,認為哲學不可避免地與具有利益的知識糾纏在一起(Flax 32-34)。

在“主體”的問題上,后結構理論的幾個重要理論家如福柯、德里達和拉康都從不同方面對現代認識論中的主體中心主義作出了反思。其中最重要的是福柯發現現代性的主體形成過程包含著“屈從”(subjection)的過程,而主體化(subjectivation)本身是一個通向現代性的手段。“‘主體化’這個批判性的概念是將被賦予了給定的各種利益、偏好、選擇的主體生成過程去自然化,然后質疑那種關于結構代表、賦予或者剝奪主體權力的看法?!?Smith 956)后結構馬克思主義者阿爾都塞關于“意識形態”“詢喚”“主體”的理論也闡明了個體的存在并不先于任何社會政治關系。他認為“主體”是構成意識形態的基本范疇,所有的意識形態都通過主體這個范疇發揮功能,把具體的人詢喚為具體的“主體”。在阿爾都塞看來,主體的形成是一個與既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結構緊密互動的歷史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策略性的且永遠未完成的過程。

不同的后結構理論都表達了對“主體”“結構”“權力”的理解必須是復雜、多元和歷史的?!皺嗔Α辈槐徽J為是單向的,僅僅是統治者管理、監視、懲罰、壓迫從屬者的工具,從屬者也沒有僅僅被看作被動的受害者。后結構理論的基本立場可以說是反對社會決定論和自由意志論,主體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徹底依情況而異(contingent)的過程。后結構理論拆除了笛卡爾式的構成主體(constituting subject),強調主體是在話語結構中被建構的。但他們并沒有以被建構主體(constituted subject)取代構成主體,而是試圖提出一個打破構成和被建構之間二元對立的主體概念。

這些后結構理論啟發女性主義者們認識到,“第二浪潮女權主義理論中的女性主體意識是建立在啟蒙主義的自由主義人文主義的個人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上的”(蘇紅軍 24—25)。她們因此破除了那種對統一、理性、普遍的女性主體意識的迷思,認為人的主體意識是在各種不同的社會話語和權力關系中形成,又參與到權力關系的運作之中,可能由不同的甚至矛盾的主體立場整合而成,是不斷變化、復雜、動態和多元的。蘇珊·??寺?Susan Hekman)認為一些女性主義學者“對后現代主體批判的重新表述,為主體的重建提供了令人興奮的可能性”(Hekman 46)。在她看來,女性主義重建“主體”概念的努力之中,有兩條路徑是特別有見地的。一是一些女性主義理論家努力界定構成主體與被建構主體之間的辯證關系。第二個方向是試圖以主體去中心化取代構成/被建構的二分法,表達一種新的“既可以創造新話語,又可以抵制定義主體性的話語所內在固有的壓迫的”主體概念(Hekman 48)。第一個方向被稱為“通過辯證法重建主體”,代表女性主義學者有特蕾莎·德·勞瑞蒂斯(Teresa de Lauretis)、琳達·阿科夫(Linda Alcoff)和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他們強調主體性構成中的語境性質和話語在主體形成中的作用,但同時認為主體的創造性是指人有能力在他們所受的多種話語影響中進行篩選。然而海克曼認為,這幾位學者沒能發現后現代概念并不是簡單地用被建構主體取代構成主體,而是完全取代了這種二分法(Hekman 51)。可以說這個方向的學者的“辯證法”并沒有完全拋卻自由主義人文主義的笛卡爾式主體中關于自治的觀念。

第二個方向被稱為“通過取代辯證法重建主體”,代表學者是露絲·伊里加蕾(Lucy Irigaray)、埃萊娜·西蘇(Helene Cixous)和茱莉亞·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等法國學者。他們受到了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符號學、心理分析等理論的影響,一直對現代主義的主體論持懷疑態度。如克里斯蒂娃“過程中的主體”概念,試圖拒絕笛卡爾的構成主體和被建構主體之間的二分法,將這種主體理解為由不同話語形式以不同方式建構而成,但又不是被動的,因為每一個新的被建構的主體都能改造和革命它之前存在的主體,都包含著可以解構它之前挑戰的那個主體的潛力。海克曼認為克里斯蒂娃也重新解釋了“能動性”的概念,認為這是話語的產物,是語言在話語建構過程中為我們提供的東西,而不是一種位于“內在空間”中的固有性質(Hekman 54)。

筆者認為另外兩位受到后結構理論影響的女性主義理論家克麗絲·維登(Chris Weedon)和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也屬于第二個方向。維登認同克里斯蒂娃“過程中的主體”的概念。她也認為個體并不是話語斗爭的被動場域,因為個人“可抵抗特定的命名,或從現存話語之間的沖突與矛盾中產生意義的新敘述”(維登 123)。她認為創造主體性的力量并不是一個無縫的整體,語言的間隙中存在的空間和歧義阻礙了對主體性的統一決定,正是這些間隙和歧義創造了改變和抵抗的可能性。這也是對福柯關于權力總是制造抵抗的觀點的女性主義的延伸。巴特勒認為對權力的解構是真正的政治批判的前提。把主體建設當作一個政治問題,不等于把主體去掉,而是質疑那種主體的建構是一個事先給予的或基礎主義的想法。如果主體是由權力建構的,那么權力在主體形成的那一刻并沒有停止,因為主體從來沒有完全建構完成,而是一次又一次地屈從和產生。這一主體既不是基礎,也不是產品,而是一個永久性的再表意(resignification)過程。巴特勒也認為主體是被建構的并不意味著它是被決定了的,相反,主體被建構的性質正是它的“能動性”產生的先決條件(Butler 167)。

對于以上所討論的第二個方向中的理論家們而言,后結構理論中的“能動性”(agency)概念雖然對立于決定論,但也不等同于傳統人文主義中的關于自治主體的唯意志論。能動性涉及人或其他生命實體行動或干涉世界的能力,但又是一個情境中的概念,不是一個有關具有絕對的能力或潛質的抽象概念,不可能在具體的社會語境之外思考能動性,因為行動的能力從來都被統治性的規范或其背后的權力關系所規約和調節。能動性是“情境性”(situated)的,我們無法脫離具體的文化和社會語境去思考行動的內容和形式,更不能忽略對具體權力結構的分析;能動性是“具身性”(embodied)的,作為一種實踐的行動,不需要具備充分的、理性的意向性,這強調了能動性的情緒和情感的維度,可以從女性主義的視角強調各種社會控制力量是如何被內化為各種身體性的規范的,但它也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被改變;能動性也是“相關性”(relational)的,要破除那種對單一的、先于社會存在的主體本體論的想法,認識到主體既被不同主體之間的關系,也被權力的各種等級結構所建構。

在不同的女性主義理論家以不同的方式從后結構理論中汲取力量,增強其政治性的時候,也有很多學者探討后結構理論特別是“后現代主義”可能削弱女性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政治性和批判力。有學者認為對現代性的構成主體的拆解和對差異的強調會分解和碎片化女性主義運動,無法推進處于結構性劣勢的婦女的利益(Genz Brabon 111)。有學者認為后現代主義使得對女性這一群體的共同屬性和建立在同一立場上的政治訴求難以實現(劉巖 11)。還有學者擔心后現代的去中心化和“話語”轉向會影響女性主義的批判性和政治性,認為后現代主義對語言的不確定性、權力的碎片化和不穩定性的強調會影響我們對壓迫性的權力結構的,特別是婦女所從屬的物質的社會文化關系的認識(蘇紅軍 21)。

筆者認為后結構理論對西方女性主義的影響并非統一的,雖然大部分理論家都強調權力的不確定性和話語性,但并非所有后結構女性主義派別都傾向于以語言取代物質和受壓迫的權力關系。如維登就始終強調話語實踐與物質權力關系的結合,“話語實踐乃是被深置于物質權力關系之中;而物質的權力關系亦需要轉化,以使改變得以實現”(維登 124)。巴特勒也認為后結構視域下的“主體”是“充分嵌入各種物質實踐和制度安排的組織原則中,并在這種力量和話語的矩陣中構建而成的”(Butler 160)。這種觀點認為可以把對話語的分析與對物質的結構的社會現實的考察結合在一起,而有些學者所擔心的會反映壓迫語境的不確定性的問題的確值得反思。

南希·弗雷澤(Nancy Fraser)和琳達·尼科爾森(Linda Nicholson)認為,為了有效批評像男性統治這樣普遍性和多面性的現象,需要多種方法的結合,如“至少需要對社會組織和意識形態變化的大敘述,對宏觀結構和制度的經驗的和社會理論的分析,對日常生活微觀政治的互動分析,對文化生產的批判性闡釋學和制度分析,對特定歷史和文化中的性別社會分析等等”(Fraser and Nicholson 249)。她們探討如何將后現代主義對元敘事的懷疑與女性主義的社會批判力量結合起來,使得女性主義理論有效應對“千變萬化又千篇一律”的性別不公問題。她們認為,首先,必須認識并且否定后現代主義對分析社會宏觀結構的放棄,女性主義者不必放棄解決重大政治問題所需的大的理論工具;其次,女性主義理論的“理論性”必須是徹底歷史性的,適應于不同社會和時期的文化特性,以及不同社會和時期內的不同群體;再次是“非普遍主義”的原則,注重變化和對比,而不是“普遍規律”;最后,摒棄歷史主體(a subject of history)的概念,以及單一的“婦女”和“女性性別認同”概念,而代之以多元復雜的被建構的社會認同概念,將性別視為一個相關的鏈,同時兼顧階級、種族、族裔、年齡和性取向(Fraser and Nicholson 258)。總的來說,她們認為應當用實用主義的觀點,根據手頭的具體任務調整女性主義的方法和分析范疇,拋棄單一的“女性主義方法”或“女性主義認識論”的形而上學的概念,因為婦女需求和經驗的多樣性意味著沒有任何單一的解決辦法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要(258-259)。

以上梳理了后結構理論和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復雜關系,特別是后結構理論影響下的女性主義學者對“主體性”和“能動性”概念的重新界定和運用。不同學者切入主體觀念的理論路徑不完全相同,以上的梳理的確說明了后結構理論與西方女性主義有著“不穩定的結盟”,但是其中大多數理論家都關注性別化主體的形塑過程與具體的社會情境和社會結構之間的復雜互動。主體和結構之間的權力關系被認為是多重的,有其具體的歷史性的。性別化的主體不是絕對自治的行動者,而是各種控制和反抗的話語構成的力量場中的產物。各種對于人的規訓、規范、限制和要求的力量最終生產出了“主體”這個各種身份認同的聚合,但是主體又可能走向其他的方向,獲得新的可能性。同時,大多數受到后結構理論影響的女性主義理論家都認同應該將“能動性”重新認識為情境性的、具身性的和相關性的。他們注重主體形成的具體的歷史性,注重對權力和統治問題的交叉性的分析,有些已經表明物質實踐和制度結構與話語的密切關聯,也嘗試從不同的層面去發掘婦女潛在的對抗性力量。有些女性主義理論家已經注意到不能放棄對大范圍不平等進行理論的分析,但不愿回歸到對“普遍規律”或者“形而上學本質”的迷思,他們呼吁復數的“女性主義”的實踐,倡導更復雜的和多層次的實現女性主義團結的方式。

二、中國女性主義批評中的“主體性”概念變遷

在梳理了后結構理論對西方女性主義的影響和兩種理論間的復雜關系后,筆者轉向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文化批評,探討婦女“主體性”概念和研究范式在中國婦女和性別研究領域的發展歷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婦女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性別話語的主流觀點是,中國婦女在這場運動中被“自上而下”地解放,她們并沒有獲得主動的“女性意識”或“性別意識”,而這種對“女性意識”的追尋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學研究領域最為熱烈。賀桂梅和鐘雪萍等學者都認為這一時期“女性文學”的研究者們積極尋找女性作家在文學表達上的差異性,將其認為是真正“女性意識”的顯現,這種“女性意識”的核心是自然化的性別差異,是本質主義化了的“女性氣質”(femininity)和“性本質”(sexuality)?!?980年代逐漸興起的‘女性文學’思潮與批判、告別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啟蒙主義式的‘人性論’、‘欲望論’密切相關,或者說女性文學本身成為承擔去革命、去政治化任務的重要文化陣地?!?劉希,《底層婦女》 100)而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研究者的主要的理論資源是第一波和第二波女性主義浪潮以來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激進女性主義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等?!靶詣e差異”和“女性意識”的概念成為當時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的關鍵詞。

在女性文學研究領域,孟悅和戴錦華著名的《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發表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探討了中國婦女解放的神話背后掩蓋的問題。這是當代文學研究界第一部探討女性文學差異性和獨特性的重要學術著作,在女性文學界和婦女研究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作者認為社會主義文學中的女性形象更多是“黨的女兒”,而非獨立的個體?!八谝粋€解放、翻身的神話中,既完全喪失了自己,又完全喪失了尋找自己的理由和權利,她在一個男女平等的社會里,似乎已不應該也不必要再尋找那被剝奪的自己和自己的群體。[……]對于她,‘男女平等’曾是一個神話陷阱,‘同工同酬’曾不無強制性,性別差異遠不是一個應該拋棄的概念,而倒是尋找自己的必由之徑。”(孟悅 戴錦華 268—269)這是作者對社會主義文學作品,也是對整個社會主義婦女解放運動的評論,而尋找表現“性別差異”和女性獨特性的婦女文學作品則是這本書的主旨。在勾勒現代中國女性傳統的、獨特的寫作的過程中,《浮出歷史地表》較早地介紹并運用了后結構理論,特別是拉康的后結構心理學女性主義。

1991年,孟悅的《性別表象與民族神話》一文對文學作品的分析也結合了對背后的社會語境的評論。文章認為《青春之歌》和《工作著是美麗的》這些左翼知識分子和女性作家的代表作都經歷了一種個體話語被“國有化”的文本生產過程,即“個人自我”走向了“‘革命者’標準化的國有的‘大我’”(孟悅 108)。孟悅認為這種“國有化”中的主體生成過程是去性的,是拋卻性別意識的。在論述“性別意識”和“個人自我”之時,孟悅第一次借鑒后結構馬克思主義學者阿爾都塞的“主體”概念去闡述社會主義文學中建構的新的政治“主體”:“這種‘非性別’的主體結構所造就的當代中國主體只有一種含義,即所謂‘主體’,在當代中國,亦即進入對權力意義中心的絕對臣屬關系。”(孟悅 112)她的研究開始關注主體的形成與權力中心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又被理解為一種簡單和單向的“臣屬”的關系。這篇文章的英文版“Female Image and National Myth”后來被收入湯尼·白露(Tani Barlow)主編的《現代中國的性別政治》一書中,在中西學界都產生巨大影響。

這兩個在中國女性文學研究領域開拓性的研究都借鑒了后結構理論的一些概念和視角,其基本立場都是質疑關于中國婦女解放的國家話語,探討超越這種宏大敘事的婦女自主意識的可能性。它們與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婦女社會學研究(如李小江的研究)一起,在中西學界“告別革命”、反思“極左”社會主義實踐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共同參與到對社會主義婦女解放運動得失的反思之中。它們與同時期流行于西方學界的探討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失敗”原因的主導性研究相呼應,顯示出一種“與西方同步的文化轉向”,并且這種文化轉向“同資本以及知識市場全球化的世界關聯”(王玲珍,《重審新時期》 103)。

20世紀90年代對于社會主義文學的研究有了些新的視角和方法,其中也包含對后結構理論的運用。1995年出版的陳順馨的《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敘事和性別》是第一本系統地從敘事學角度討論“十七年”文學中性別話語的著作。受到孟悅研究的啟發,陳順馨開始研究意識形態話語的“男性”特質,即意識形態話語和男性話語的統一。她認為所謂“十七年的‘無性別’只是一個神話陷阱,這個年代所壓抑的只是‘女性’(femininity),而不是性別本身”(陳順馨 114)。在“十七年”文學的研究中,陳順馨第一次借用后結構主義學者??掠嘘P“權力”和“話語”的理論討論性別化的敘事。她認為“十七年”時期的小說話語體現了“權力”,同時也是“男性”的。同時,她認為“十七年”小說中不是沒有“女性敘事話語”,這種女性話語雖然對主流意識形態也是認同的,但是在“怎么說”方面有別于男性話語,特別是在表現“女性自我、主體性和選擇等話語意向”上“堅守了女性本位”,成為這一時期文學作品中有跡可循的“女性話語”(陳順馨 115)。通過研究大量女作家作品中的差異性敘述方式,她找到了“十七年”文學中潛隱的保留了“主體性”的女性話語。

雖然沒有系統地對“主體”“主體性”的概念和相關理論進行梳理,但孟悅和陳順馨的研究都開始引用了這些來自阿爾都塞和??碌母拍?。從陳順馨開始,“主體性”這個概念已經跟“性別差異”“女性特質”這些概念緊密聯系在一起。文學書寫中保留了“主體性”的“女性話語”被認為與主流的男性話語針鋒相對,盡管被壓抑卻可以被潛隱地和策略性地保留。如果說孟悅文章的中心觀點是社會主義文化生產的“國有化”過程中的去性別、去差異性,而陳順馨一書的核心立場是尋找差異性的女性敘事方式的話,那么探討革命和性別關系的英文著作——劉劍梅的《革命與情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可以說是陳順馨研究方法的發展和深入。她在書中質疑孟悅式的認定“十七年的文學作品中基本上將浪漫愛情及其性別、性欲等全都歸置于國家政治話語之下”的做法(劉劍梅 194),她借鑒王斑《歷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紀中國的美學和政治》將性愛看作升華為政治熱情的革命寫作的觀點,試圖去尋求存留的“關于愛情、性本質和性別的文學描寫”,考察它們是否“仍有力量去挑戰革命話語”,或者可以“把革命話語本身也看作是一個實驗中的過程,并非是單一的毫無變化的大一統現象”(劉劍梅 194)。劉劍梅延續了陳順馨關于“壓抑性的主流話語”和“反抗性的邊緣話語”的視角,沒有將“十七年”文學看作鐵板一塊的權威性聲音,而是選擇去追蹤變化的、有歷史獨特性的女性編碼,尋找與政黨權威相對抗的“性別自我”和“主體性”。但是在具體分析了《青春之歌》和《紅豆》這兩部作品后,她最終找到的女性“主體性”是她認為政治話語無法收編的對女性的欲望和性本質的描寫:“個人的欲望、生理的需要,以及真實的男人與真實的女人之間的性愛,都頑固地蔓延在小說敘述中,悄悄地對抗著那種已經升華到崇高的革命理想的感情?!?劉劍梅 230)從這本書的論證過程和結論來看,劉劍梅試圖用自己的研究去發現“十七年”文學的多樣性,質疑整體觀和本質論并發掘保存“女性意識”的個案文本,雖然她試圖借鑒巴特勒后結構理論中的一些觀點去反對關于“十七年”文學的本質主義論斷,但是她最終發掘和確認的還是基于女性身體欲望、性本質等的女性“主體性”。

盡管陳順馨和劉劍梅對“十七年”文學文本中父權邏輯的分析和對很多女作家文本中對抗性話語的研究都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見解并且都借鑒了一些后結構理論家的觀點,但是她們對“主體性”這個概念卻都有著一種基于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本質主義的理解。如孟悅將阿爾都塞的“主體”概念理解為人對意識形態、權力中心的“臣屬”,注重結構的決定性而非人的能動性;陳順馨用福柯的“權力/話語”觀點去解讀“十七年”男性中心的“政治話語”和女性話語的性別特質,但是又有著二元對立的關于男性“為權威”、女性“為邊緣”的觀點。劉劍梅也認可巴特勒的觀念,認為女性身體不是超歷史的,也不是先于文化的,但是她的研究最終確認了女性差異性的欲望、自然屬性在革命書寫上帶來的本質不同。在她們看來,合法的“女性主體性”只存在于個體性之中,合法的女性主體立場只存在于對統治性國家意識形態的對抗之中。只有性別身份和性別意識被強調了,身份認同之中的其他范疇如階級、勞動、集體等都被排除在合法的“女性主體性”之外。這些研究對于社會主義時期的“國家意識形態”“國家話語”同樣有著本質主義的理解,將其視為鐵板一塊的、從不變化的、控制一切的黨的意識形態;其次將“主體性”或人的“主體意識”理解為有一個先在的、不受外在社會機制影響的,始終與外在意識形態/話語相對立、對抗的完全自治的主體,這樣無論是“國家話語”概念還是對抗這種話語的“主體性”概念都是超出當時當地具體歷史語境的。

戴錦華在其研究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青春之歌》的文章中提出,電影中女性故事是一種“空洞的能指”,但同時也作為一種有力的性別編碼推動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思想改造故事的展開。在這篇文章中,戴錦華同樣借鑒了阿爾都塞關于意識形態、“詢喚”和“主體”的論述以及福柯關于“話語”的觀點,來考察女性/知識分子作為“準主體”被意識形態編碼和命名的過程(戴錦華 199—201)。但是與孟悅對“主體”即為“臣屬”的解讀相同,戴錦華在此文中對后結構理論的運用強調了個體與社會權力結構的二元對立,忽略了個體與社會結構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實際上后結構理論強調的是“主體性”從來不是先于、外在于歷史語境和社會結構,而是與其有著復雜的互動關系。對女性主體性和能動性的探尋從來都是與對具體權力結構的分析聯結在一起的。

以上這些研究借用后結構理論概念卻沒有繼承相關理論家的“反本質主義”思想,這或許與“后結構/后現代”與西方自由主義的內在關聯有關。如在第一部分中所分析的“通過辯證法重建主體”的女性主義理論家們也無法完全放棄對于自由主義人文主義的關于主體的想象和界定。西方自由主義女性主義的“后結構/后現代”轉向本身就有著復雜的路徑和方向,而以上中國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批評對于種種后結構理論的運用也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這種特點。

后結構女性主義理論也在英文和中文的中國研究學界產生了影響。在社會主義文化和文學研究領域,一些學者開始借用其中一些概念重新審視社會主義文化文本生產的婦女“主體性”和“能動性”問題。美國學者蒂娜梅·陳(Tina Mai Chen)的婦女勞動模范肖像畫研究就是一個代表。她研究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廣泛傳播的婦女勞動模范肖像畫和勞模自身的經驗,重新考量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婦女解放運動的歷史意義。她不同意那種將婦女解放僅僅視為服務于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流行看法,而是注意到女勞模多層次的實際經驗和婦女與國家、對她們的文化再現之間的相互作用,并提出女勞模的一種“情境性的能動性(situated agency)”(Chen 268)。通過研究官方媒體對這些女勞模故事的再現和女勞模們對自身經驗的講述,她認為這些看起來過分簡單化和說教性的故事和圖像通過一種“再現性的經驗(representational experience)”深深影響了女勞模自身的經驗(Chen 271)。因為國家支持并將婦女解放納入官方的政治話語,確認了婦女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地位,同時還因為這種官方話語有一個國際化的背景,使得這些女勞模們積極參與到對自己、對工作場所、對集體身份和國際社群的重新定義和理解中。而作者就是在考察了她們對社會生活的積極參與后,更好地理解了這種并非外在于更大的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結構的婦女的能動性。國家話語的形塑有限制性的成分,也創造了新的可能性讓她們參與到個體、國族和國際的解放之中(Chen 295)。

在社會主義文學研究領域,也有學者挑戰本質主義化的、對婦女“主體性”以及“革命敘事”的理解。賀桂梅曾經質疑“再解讀”式對革命敘事的解構,她認為“性別”或女性敘事在《青春之歌》中并不是“空洞的能指”,它作為一種能指與階級敘事是有交互關系的,對其作本質化的理解會忽略革命與女性之間的復雜關系(賀桂梅,《可見的女性》 8)。賀桂梅對女性“主體性”的理解是包容性的,不僅只在性別、自然屬性維度上解讀它,“主體最終的歸屬應當是階級與性別的雙重歸屬”(賀桂梅,《可見的女性》 13)。這種“主體性”觀念則是歷史的和去本質化的。

也有研究直接借助后結構理論探討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文學實踐,分析這一時期婦女主體性的具體歷史性和復雜性。筆者研究韋君宜小說的論文也運用后結構主義重新考察“十七年”時期女作家的創作。這篇文章首先厘清了很多研究中本質主義的“主體性”和“主體意識”概念,提出要在反本質主義的立場上和具體社會語境中去考察婦女的能動性(劉希,《毛澤東時代》 75—76)。文章通過對韋君宜創作于“十七年”時期的小說《女人》的研究,發現五四的個性解放話語和社會主義時期關于“同志關系”與男女平等的話語一起參與到了女性主體的建構過程中。國家話語與婦女主體建構之間的關系是多元復雜的,不是簡單的統治和反抗的關系。因此性別主體認同和婦女能動性的考察需要對不同國家、社會話語作歷史化、語境化的探討。

賀桂梅也曾提醒研究者們把女性“主體性”問題“放置在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結構和制度場域里”來分析(賀桂梅,《三個女性》 66)。她引用福柯有關任何主體都是與知識、權力緊密勾連在一起的觀點,但她認為??碌睦碚撎嵝蜒芯空呷リP注主體性實踐賴以展開的具體權力場域;認為巴特勒的“表演”理論提醒我們注意到“表演性反抗”本身的限度,“因為每個人只能在既有的權力結構內部來建構或展示自己的性別身份”,所以她關注“表演者”所置身的社會性別制度的具體形態(賀桂梅,《三個女性》 70)。在反對本質主義的“主體性”闡釋之后,賀桂梅對“非主體性”社會結構的關注又有了超越后結構主義的“話語”中心的傾向。她認為我們要注意“女性自我意識、社會身份、組織方式等的‘社會建構性’,很大程度上開啟了文學、美學或文化研究之外的政治經濟學討論面向”(賀桂梅,《三個女性》 45)。她的觀點是借助后結構理論中“權力”或“社會建構”的維度去開啟對物質性社會文化關系的關注,而并沒有停留在后結構理論本身,可以說是利用后結構的一些概念和話語展開唯物主義方向的思考。

三、對“主體性”范式和“后理論”的反思

關于對社會主義時期的婦女史和性別文化的研究,早在2010年召開的“社會主義婦女解放與西方女權主義的區別:理論與實踐”座談會上,就有很多學者開始重審20世紀90年代性別研究界流行的“主體性”概念以及相關對身份和身份政治的迷思。他們不僅批判了第一種以自由主義人文主義來反抗國家主義本質主義的“主體性”概念,認為其“契合了資本主義精神”(宋少鵬,《社會主義》 146),同時也警惕后現代女性主義對流動的多元主體身份的去政治化。鐘雪萍認為在社會主義婦女解放運動研究中,后結構主義話語“使性別與性的問題進一步細化甚至碎片化”(鐘雪萍 56),無法充分發現婦女解放運動與婦女在運動中產生的自我認識之間的復雜關系。宋少鵬進一步討論了涉及以上兩種范式的“主體性”和性別研究理論的意義和不足。她認為主體性范式挖掘婦女作為歷史行動者的能動性,作為行動者而不是無力者的智慧和力量是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但她呼吁我們關注制度性壓迫的問題,并分析主體和制度的問題,她認為補救“主體性”范式不足的方法就是借鑒革命范式對于制度、對于客觀性的剖析(宋少鵬,《革命史觀》 56)。這些研究挑戰了自由主義對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論述,是從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視角將對歷史和文化的研究從個體的行動轉向對物質性的社會文化關系的關注。

王玲珍在近年的系列研究中發現中西方女性主義運動都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從社會主義或者左翼女性主義轉向激進、文化和后結構主義女性主義。她提醒我們將后結構主義本身進行歷史化,看到后結構主義和自由主義在西方歷史中的相通性,特別是在冷戰中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共謀立場。她重新勾勒了中國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實踐的歷史,特別強調它的“整合/體性(integrated practice)”、社會主義革命的機制性和國際性(王玲珍,《中國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實踐再思考》 5)。她在對社會主義時期女導演王蘋的研究中,提出對婦女在社會主義文化生產中的考察要注意到在這種具體社會語境中誕生出的能動性的“多維性”(multidimensionality)(王玲珍,《王蘋》 79)。因為社會性別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文化實踐中并不是一個孤立的范疇,而是跟其他政治和社會的議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范疇,而且中國的社會主義女性主義有顯著的民族主義和無產階級化的特點,所以要從這一時期的多重歷史力量的交叉中去考量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實踐。以社會主義時期的女性導演為研究中心,王玲珍發現“由于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同其他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革緊密相連,它強調多維度的主體性;同時,由于中國女性在社會主義階段不斷擴充的公共以及職業身份,中國女性在社會主義時期開始占據多重的政治和社會位置”(王玲珍,《王蘋》 87)。她在這里采取的主要是歷史唯物主義女性主義的方法,突顯中國特定的半封建半殖民的經濟政治文化狀況。她提出“多維主體性”(multidimensional agency)(王玲珍,《王蘋》 74)更多的是從社會主義革命和實踐歷史中總結出來的,理論化以后的概念同后結構主義的“主體性”概念已經有很大不同。

而在文學研究中,鐘雪萍、賀桂梅、董麗敏等學者都提出在婦女主體建構上,需要考量勞動、階級、職業等其他要素與身份認同及主體意識的關系。特別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經濟和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合法化了貧富分化和階級不平等的問題之后,女性主義者如何可以同時反對父權制和資本主義的問題凸顯了出來。在文學批評中,開始有學者追問什么樣的“女性文學”可以揭示當下社會中的性別、階級、城鄉等不平等,并且追問“面對父權和資本的合力侵襲,何為真正具有反抗性的婦女‘主體性’的問題”(劉希,《底層婦女》 106)。而社會主義時期婦女解放與階級解放密切結合的歷史遺產是我們思考當下問題的一個重要資源?!靶枰趯v史遺產作出反省的基礎之上,尋找解決女性問題與階級(民族)問題更適度的方式,以打開女性文學批評的新視野。”(賀桂梅,《當代女性》 19)

近三年多來對“十七年”文學中婦女寫作的新的研究在論及婦女特別是底層婦女的自我認同與主體建構問題時,已經更多地關注到底層婦女具體的政治、經濟環境,還有公共生產勞動、職業身份對婦女主體性建構的貢獻。如劉傳霞和石成城認為茹志鵑小說是強調人的主體性建構是個體與社會互動的結果,其研究強調國家意識形態對婦女的保護、鼓勵,并看到集體化公共領域的生產勞動對婦女主體建構的積極作用(劉傳霞 石成城 93)。在討論“主體性”的時候,這個研究沒有給出任何理論框架,但認為“主體性”不是給定的或由個體單獨完成的,而是在與社會、他人關系的密切互動之中形成的。

董麗敏的茹志鵑研究論文也以茹五六十年代的小說創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這些作品如何把底層和婦女的雙重身份和多元訴求表現出來。茹志鵑被認為以“革命與性別的雙重自覺”,以底層婦女為中心呈現了社會變革、階級革命、新的社會主義倫理與人的情感結構和關系之間的復雜關系(董麗敏 52—53)。這篇文章將革命與性別的關系置于日常生活倫理和家庭人際關系的變化中去討論,不再局限于尋求“主體性”的理論話語,但又基于對主體身份建構的客觀性認識。這種回歸歷史唯物主義視角的社會主義文學研究給當下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以很大的啟發。

結 論

王寧在研究西方批判理論特別是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論在中國的接受和應用時發現:“理論在異地傳播時,其功能和意義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有時會出現不同的現象,表現為理論在中國幾十年來的不斷普及和繁榮。[……]但是,西方理論只有在語境化的條件下才能在中國有效地發揮作用。也就是說,它應該在中國的語境中重新被定位?!?Wang 14)這種“語境化”的對批判理論的接受和應用也正是本研究的基本立場。

本文首先梳理了后結構理論和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復雜關系,特別是后結構理論影響下的女性主義學者對“主體性”和“能動性”概念的重新界定和運用??梢哉f,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后結構女性主義”的理論,后結構理論與西方女性主義之間的確存在非常“不穩定的結盟”。有些女性主義理論家無法完全拋卻自由主義人文主義的主體觀念和想象,有些女性主義理論家的“反本質主義”立場在其批評實踐中也難以完全實現,這也證明了后結構/后現代理論與西方自由主義在歷史中的深刻關聯。不同的女性主義理論家以不同方式從后結構理論中汲取力量,增強其政治性,也有很多學者探討后結論理論特別是“后現代主義”去宏大敘事、相對主義等視角可能對女性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政治性和批判力造成削弱。有些學者強調從語言和話語層面去考察壓迫性和能動性的問題,有些則強調在研究中注意話語實踐與物質權力關系的結合,“主體性”“本質主義”“政治性”“物質性”等問題一直在探討和爭論之中??梢哉f,后結構理論與女性主義關系的這些復雜性、矛盾性或者“不穩定性”,在后結構理論和西方女性主義批評在中國學術界的旅行中也顯現了出來。

文本隨后以對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文化的批評為例,探討婦女“主體性”概念和研究范式的發展歷程。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女性主義文學、文化批評一開始受到了反思“極左”社會主義實踐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思想的影響,在挪用后結構和后現代主義如阿爾都塞和福柯的理論時使用的“主體”和“主體性”概念仍然是基于自由主義人文主義的,其核心觀點是婦女“主體性”被外在的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壓抑,有本質主義化的問題。而在新世紀之后,中西學界開始重估被貶低的社會主義時期的性別文化文本,學者利用后結構女性主義理論的概念和話語,特別是反本質主義的“性別”“主體性”和“能動性”等概念去考察社會主義時期不同女性實踐者“主體性”的復雜性,去發掘其在社會主義文化實踐中的“能動性”,以“去本質化”、歷史化的批評實踐挑戰主導性的自由主義人文主義話語;近幾年,又有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立場的研究者對后結構和后現代理論本身進行歷史化的考量,反思其造成碎片化和去政治化的可能。他們對于“主體”“主體建構”的探討逐漸脫離了后結構理論的話語框架,嘗試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進行文學和文化研究,更加注重主體研究中的政治經濟面向??梢哉f,后結構理論在當代中國女性主義批評中有著復雜的譜系和旅行史,這個過程反映了中國后社會主義時期西方批判理論對中國人文和社會學科的沖擊,也反映了意識形態和社會話語的變遷對研究范式的影響。筆者希望這個梳理可以讓社會主義文化和文學研究的研究范式轉變更好地呈現出來,提醒研究者們關注西方批判理論在中國落地過程中被不斷“語境化”的過程,關注如何反思性地運用不同批判理論,以更深入地剖析不同壓迫性的話語和物質的社會文化關系,使得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和文化研究拓寬理論的視野,同時保持其批判性和政治性。

注釋[Notes]

① 這兩個說法分別來自兩篇論文:Hartman Heidi,“The Unhappy Marriage of Marxism and Feminism:Towards a More Progressive Union,”

Capital

&

Class

3.2(1979):1-33;Benbabib Seyla,“Feminism and Postmodernism:An Uneasy Alliance,”

Filosoficky

Casopis

46.5(1998):803-818.② 參見賀桂梅:《當代女性文學批評的三種資源》,第12—19頁;Xueping Zhong,“Who Is A Feminist? Understanding the Ambivalence towards Shanghai Baby,‘Body Writing’ and Feminism in Post-Women’s Liberation China,”

Gender

&

History

18.3(2006):635-660.③ Yue Meng,“Female Image and National Myth,”

Gender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

Writing

and

Feminism

,ed.Tani Barlow,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3,118-136.④ 代表性的幾本著作有Elisabeth J Croll,

Feminism

and

Socialism

in

China

,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8;Phyllis Andors,

The

Unfinished

Liberation

of

Chinese

Women

,1949-1980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3;Judith Stacey,

Patriarchy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Margery Wolf,

Revolution

Postponed

Women

in

Contemporary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以及學者哈里特·埃文斯(Harriet Evans)和楊美惠(Mayfair Yang)的一些研究論文等。⑤ 劉劍梅的英文原著

Revolution

Plus

Love

Literary

History

,

Women

s

Bodies

,

and

Thematic

Repetition

in

Twentieth

-

Century

Chinese

Fiction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2003)由郭冰茹翻譯,中文版《革命與情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于2009年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⑥ 參見Ban Wang,

The

Sublime

Figure

of

History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in

Twentieth

-

Century

China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⑦ 參見王玲珍:《重審新時期中國女性主義實踐和性/別差異話語——以李小江為例》,第109—124頁;王玲珍:《中國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實踐再思考——兼論美國冷戰思潮、自由/本質女性主義對社會主義婦女研究的持續影響》,第7—21頁;王玲珍:《王蘋與中國社會主義女性電影——主流女性主義文化、多維主體實踐和互嵌性作者身份》,第76—90頁。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Butler,Judith.“Contingent Foundations:Feminism and the Question of Postmodernism.”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Perspectives

on

Social

Theory

.Ed.Seidman Steve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153-170.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中的敘事和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Chen,Shunxin.

Narrative

and

Gender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5.]Chen,Tina Mai.“Female Icons,Feminist Iconography? Socialist Rhetoric and Women’s Agency in 1950s China.”

Gender

&

History

15.2(2003):268-295.

戴錦華:《〈青春之歌〉——歷史視域中的重讀》,《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唐小兵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92—207頁。

[Dai,Jinhua.“

Song

of

Youth

:A Historicized Re-Reading.”

Reinterpretation

Mass

Arts

and

Ideology

.Ed.Tang Xiaobing.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7.192-207.]

董麗敏:《革命、性別與日常生活倫理的變革——對茹志鵑1950—1960年代小說的一種考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6(2018):52—68。

[Dong,Limin.“Revolution,Gender and Changes in Daily Life Ethics:A Study of Ru Zhijuan’s Works during the 1950s-1960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6(2018):52-68.]Flax,Jane.

Thinking

Fragments

Psychoanalysis

,

Feminism

,

and

Postmodernism

in

the

Contemporary

West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0.Fraser,Nancy,and Linda Nicholson.“Social Criticism without Philosophy:An Encounter between Feminism and Postmodernism.”

The

Postmodern

Turn

New

Perspectives

on

Social

Theory

.Ed.Seidman Steve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242-261.Genz,Stéphanie,and Benjamin A.Brabon.“Postmodern (Post)Feminism.”

Postfeminism

Cultural

Texts

and

Theories

.Edinburg: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2009.106-123.

賀桂梅:《“可見的女性”如何可能:以〈青春之歌〉為中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2010):1—15。

[He,Guimei.“How Could ‘Visible Women’ Be Possible:A Case Study Centering on

Song

of

Youth

.”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3(2010):1-15.]

——:《三個女性形象與當代中國社會性別制度的變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5(2017):45—71。

[- - -.“Three Female Figure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Gender System.”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5(2017):45-71.]

——:《當代女性文學批評的三種資源》,《文藝研究》6(2003):12—19。

[- - -.“Three Resources for Contemporary Women’s Literary Criticism.”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6(2003):12-19.]Hekman,Susan.“Reconstituting the Subject:Feminism,Modernism,and Postmodernism.”

Hypatia

6.2(1991):44-63.

侯杰 李凈昉:《探尋女性主體性——評葉漢明教授的〈主體的追尋——中國婦女史研究析論〉》,《婦女研究論叢》1(2007):76—79。

[Hou,Jie,and Li Jingfang.“Quest for Women’s Subjectivity:Review on Ye Hanming’s

Searching

for

Subjects

Studies

on

Chinese

Women

s

History

.”

Collection

of

Women

s

Studies

1(2007):76-79.]

劉傳霞 石成城:《集體主義時期城市底層家庭婦女的自我認同與主體建構——從茹志鵑的〈如愿〉〈春暖時節〉談起》,《婦女研究論叢》3(2018):84—95。

[Liu,Chuanxia,and Shi Chengcheng.“Self-Identification and Subjectification among Urban Lower-Class Domestic Women during the Era of Collectivism:A Case Study of Ru Zhijuan’s ‘As You Wish’ and ‘The Warm Spring Season.’”

Collection

of

Women

s

Studies

3(2018):84-95.]

劉劍梅:《革命與情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郭冰茹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Liu,Jianmei.

Revolution

Plus

Love

Literary

History

,

Women

s

Bodies

,

and

Thematic

Repetition

in

Twentieth

-

Century

Chinese

Fiction

.Trans.Guo Bingru.Shanghai:Shanghai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2009.]

劉希:《毛澤東時代女性的主體性問題——以韋君宜小說〈女人〉為例》,《婦女研究論叢》4(2012):75—81。

[Liu,Xi.“Female Subjectivity in Mao’s Era:A Case Study of ‘Women’ by Wei Junyi.”

Collection

of

Women

s

Studies

4(2012):75-81.]

——:《底層婦女的身體呈現——以三部當代女性小說為例》,《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2017):99—106。

[- - -.“Subaltern Females and Sexual Discourses in Three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Authored Fictive Works.”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2(2017):99-106.]

劉巖:《后現代視野中的女性主義與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2.4(2011):9—13。

[Liu,Yan.“Feminism and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Postmodern Context.”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22.4(2011):9-13.]

孟悅:《性別表象與民族神話》,《二十一世紀》4(1991):103—112。

[Meng,Yue.“Gender Images and National Myth.”

Twenty

-

First

Century

4(1991):103-112.]

孟悅 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文學研究》。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Meng,Yue,and Dai Jinhua.

Breaking

the

Surface

of

History

Women

Writers

in

Modern

China

,

1917-1949

.Zhengzhou:Hen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1989.]Smith,Anna Mari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ati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eminist

Theory

.Eds.Lisa Disch and Mary Hawkeswort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955-972.

宋少鵬:《“社會主義婦女解放與西方女權主義的區別:理論與實踐”座談會綜述》,《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8.4(2011):143—149。

[Song,Shaopeng.“Conference Review on ‘Difference between Socialist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and Western Feminism:Theory and Practices.’”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38.4(2011):143-149.]

——:《革命史觀的合理遺產——圍繞中國婦女史研究的討論》,《文化縱橫》4(2015):50—57。

[- - -.“The Reasonable Heritage of the Revolutionary View of History:Discussion on Studies of Chinese Women’s History.”

Beijing

Cultural

Review

4(2015):50-57.]

蘇紅軍:《成熟的困惑:評20世紀末期西方女權主義理論上的三個重要轉變》,《西方后學語境中的女權主義》,蘇紅軍等編。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3—39頁。

[Su,Hongjun.“The Confusion of Maturity:On Three Important Changes of Western Feminist Theorie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Feminism

in

Western

Post

-

ist

Context

.Eds.Su Hongjun,et al.Nanning: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06.3-39.]

王玲珍:《中國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實踐再思考——兼論美國冷戰思潮、自由/本質女性主義對社會主義婦女研究的持續影響》,肖畫譯,《婦女研究論叢》3(2015):5—19。

[Wang,Lingzhen.“Chinese Socialist Feminist Practice Reconsidered: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Persistent Influence of Cold War Ideology and Liberal/Radical Feminism on Socialist Women Studies.” Trans.Xiao Hua.

Collection

of

Women

s

Studies

3(2015):5-19.]

——:《重審新時期中國女性主義實踐和性/別差異話語——以李小江為例》,《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48.6(2015):109—124。

[- - -.“Reexamining the Chinese Feminist Practice and Gender Difference Discourses in the New Era:A Case Study of Li Xiaojiang.”

Journal

of

Nankai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248.6(2015):109-124.]

——:《王蘋與中國社會主義女性電影——主流女性主義文化、多維主體實踐和互嵌性作者身份》,肖畫譯,《婦女研究論叢》4(2015):74—88。

[- - -.“Wang Ping and Socialist Chinese Women’s Cinema:Mainstream Feminist Culture,Multifaceted Practice,and Embedded Authorship.” Trans.Xiao Hua.

Collection

of

Women

s

Studies

4(2015):74-88.]Wang,Ning.“Gender Studies in the Post-Theoretical Era:A Chinese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54.1(2017):14-30.

克莉絲·維登:《女性主義實踐與后結構主義理論》,白曉紅譯。臺北:臺灣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Weedon,Chris.

Feminist

Practice

and

Post

-

Structuralist

Theory

.Trans.Bai Xiaohong.Taipei:Laureate Book Co.,Ltd.,2011.]

鐘雪萍:《“婦女能頂半邊天”:一個有四種說法的故事》,《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009):54—64。

[Zhong,Xueping.“Four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logan ‘Women Hold up Half the Sky’.”

Journal

of

Nankai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4(2009):54-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综合五月网| 婷婷伊人久久| 成人综合网址| 国产正在播放|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a女人刺激视频免费| 五月激情综合网|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玖玖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在线网|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毛片三级在线观看| 啪啪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66|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国产成人毛片|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一级毛片高清| AV不卡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成人免费毛片|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色香蕉网站|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天天色天天综合|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 亚洲区欧美区| 少妇精品在线| 亚洲小视频网站|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亚洲伊人天堂|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欧美色香蕉|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在线看AV天堂| 亚洲水蜜桃久久综合网站| 国产喷水视频|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亚洲成人免费看|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久久青草免费91观看| 国产在线98福利播放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视屏| 婷婷五月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精品无码久久蜜桃| 无码中字出轨中文人妻中文中| 国产精品美乳|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 亚洲无码91视频|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 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激情午夜婷婷| 亚洲 成人国产|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亚洲午夜18|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久久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区| 国内精品久久九九国产精品 |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一区 |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