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廣西 南寧 530022)
《廣西省政府公報》(以下簡稱《公報》)是廣西省政府1934年1月合署辦公之際,為公布政令而編輯發行的政府機關刊物。《公報》以通行政令、公布法規為主旨,刊載的內容有法規、法令、任命狀、訓令、電文、通告、指令、公函、統計表、會議錄、特載、報告等,資料翔實、內容豐富,為我們認識新桂系主政期間廣西地方政治、經濟、教育、法制及社會生活等建設、發展狀況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是廣西民國史、新桂系政權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獻。2019年,《廣西省政府公報》整理出版項目由中國國家圖書館民國時期文獻保護中心批準立項。鑒于當前關于《廣西省政府公報》的專題研究成果較少,筆者借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館藏《廣西省政府公報》整理的契機,對《廣西省政府公報》出版的相關情況、不同歷史階段的重點內容、史料價值等進行梳理和探討。
1929年以來,新桂系在蔣桂戰爭、中原大戰中接連受創,損兵失地,處境危急。隨后,蔣介石與胡漢民之間的“約法之爭”、粵桂聯合反蔣使新桂系渡過難關,開始了再度統治廣西的局面。1931年5月,新桂系重新統一廣西,同年7月1日,廣西省政府在南寧成立,黃旭初就任廣西省主席。為穩定廣西,自存自強,新桂系首先對內政進行整頓,“本府既鑒于現行地方行政機構運用不靈,效率不高,為圖刷新政治,先作本身上之改革,故于二十三年元旦,首先將本府各廳合署辦公”。同時,將之前的《廣西公報》及民政、財政、教育、建設四廳各自印行的機關刊物合并為《廣西省政府公報》,作為廣西省政府的機關刊物定期發行。“本府自成立以來即有公報之發行,迄未間斷。惟在未合署以前,系由秘書處編印廣西公報,另由民財教建各廳編印月刊、季刊或特刊發行。迄民國二十三年一月合署辦公,始合并各廳處出版刊物為廣西省政府公報”。
1934年1月1日,廣西省政府合署辦公,“自二十三年元旦起,各廳均不對外,所有發布政令、對外行文一律以省政府名義由主席署名行之”。作為廣西省政府發布政令的工具,《廣西省政府公報》于省政府合署辦公當天出版,周刊發行。后因“各項政務逐漸擴充,法規政令因以增多,原定每周發刊一次已不足應事實上之需要。益以發行周刊,編輯、印刷費時較多,法令傳播緣斯延誤,影響政務,所關至巨。經再四籌劃,決定將過去周刊改為日刊發行”。1937年11月12日,《公報》改為日刊,重新編號發行。
1944年,日軍全面入侵廣西,《公報》于同年6月24日停刊,9月,廣西省政府由桂林西遷百色。1945年8月,廣西全省光復,9月,省政府由百色遷回桂林,11月1日,《公報》復刊,延續之前的期號,改為半周刊,逢周一、周四出版。1949年,隨著國民黨在內戰中節節潰敗,廣西人民在中共廣西地方組織的領導下,開展保護城市、迎接解放的斗爭,新桂系政權走向末路。由于時局動蕩等因素影響,從1949年3月28日(第2341期)后,《公報》的出版難以維持一定的出版周期,有間隔半周或一周、也有間隔兩周甚至三周出版一期,最終,于1949年9月20日(第2361期)停刊。1949年10月,白崇禧將廣西省政府遷往南寧,12月11日,廣西全省解放。
《公報》發行初期,主要欄目設置如下:中央法規、西南政務委員會法規、本省法規、任命、委任、特載、民政、財政、教育、建設、工商、統計、書表、司法、外交、圖表、本府核準備案文件一覽表、會議錄、專載、附錄。
1934年3月27日,廣西黨政軍聯席會議通過并公布了新桂系的第一個《廣西建設綱領》,4月,廣西省政府裁撤建設廳,并入廣西省經濟委員會管理。為了更好地貫徹《廣西建設綱領》提出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四大建設,《公報》于1934年7月2日開始對欄目進行相應調整并逐步簡化欄目設置:中央法規、本省法規、任命、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司法、會議錄、專載、附錄。
1937年11月12日,《公報》改為日刊發行,公報內容“按事務性質及職掌部門,詳為分類,使下級機關易于檢閱本身應奉行之法令”,欄目設置主要有:法規(中央法規、本省法規)、政令(財政、教育、建設、總務、人事、會計、農業等)、法令解釋、會議錄、轉載、公告、附錄。1939年12月,《公報》將“人事”獨立為一個欄目,此后《公報》的欄目基本保持這一設置。
這一時期,新桂系為鞏固在廣西的統治,推出了《廣西建設綱領》。這是新桂系治桂理政最重要的施政綱領,20世紀30年代,廣西各項建設幾乎都是圍繞這一綱領展開的。同期的《公報》大量刊載了《廣西建設綱領》的具體施政措施。
3.1.1 經濟建設。促進農業發展,發布《廣西農業生產草案》,制訂《廣西墾殖水利試辦區墾殖放款暫行規程》《廣西墾殖水利試辦區墾民借款還款辦法》《廣西省有荒地處理規則》《廣西省有荒地發放規則》《廣西省有荒地請領規則》等系列法規,鼓勵墾荒、興辦水利,派員到各地講授農林科目、指導設立苗圃。
發展交通,積極推進廣西各地縣、鄉、村道路建設,興修思恩至武鳴邊境公路、桂林縣道、邕寧縣道、蒙荔公路、丹池公路、同崇公路、武宣縣道、明江至板崇公路等。出臺《廣西省公路踏勘細則》《廣西省公路施工細則》《公路植樹須知》《廣西各縣縣鄉村道路保養辦法》。籌建湘桂鐵路,制訂《廣西省建筑湘桂鐵路桂段征用民工辦法實施程序》《廣西省建筑湘桂鐵路桂境路段征用枕木辦法》《廣西省建筑湘桂鐵路桂段征用民工辦法》等文件保障鐵路建設順利進行。
發展工礦、金融業。籌設南寧染織廠、廣西印刷廠、廣西玻璃廠、廣西酒精廠等。成立廣西礦務局,制訂《廣西礦務局組織章程》《廣西地質礦產調查計劃書》,開展礦產資源調查,在《公報》上相繼刊載《永淳鉛礦調查報告書》《上林縣屬金礦調查報告書》《探查柳州新壚煤礦意見書》等礦產資源調查報告。制訂《廣西銀行條例》,籌設廣西農民銀行。
3.1.2 基礎教育建設。針對當時廣西文化落后的現狀,重點普及國民基礎教育,在各地籌設國民基礎學校,實行國民基礎教育免費政策,制訂《廣西國民基礎學校前學齡教育辦法》《廣西省立縣立國民中學設置標準》《廣西國民基礎學校辦理通則》《省立各學校各縣政府等凡中小學校應一律用普通話教授》等規章保障辦學事業。鼓勵興辦學校,出臺《修正廣西省捐資興學褒獎規程條文》,派出基礎教育指導專員赴各縣視察基礎教育情形,撰寫《視察基礎教育意見書》《視導該縣國民基礎教育意見》并在《公報》刊布。
3.1.3 公共衛生醫療事業。推進公共衛生醫療建設,在每個衛生區設置一所省立醫院,同時,開辦縣公醫院或醫務所,設立廣西梧州衛生區省立醫院、柳州省立醫院、桂林公醫院、北流縣公醫院、象縣醫務所等醫療機構。制訂《廣西各衛生區省立醫院暫行章程》《廣西省藥師章程》《廣西省藥劑士章程》《廣西省醫藥衛生人員任用待遇辦法》《公共衛生宣傳大綱》。開展防疫工作,出臺《廣西省種痘暫行辦法》,派出巡回醫療隊到各縣種痘,設立種痘傳習班。
3.1.4 改良社會風氣,治理匪患。頒布《延長禁種罌粟治罪暫行條例有效期限》《禁吸鴉片及禁止賭博》《廣西省禁賭辦法》《廣西省禁吸鴉片實施辦法》《廣西各縣政府及警察局檢舉煙民辦法》《廣西各縣局戒煙所規則》等系列禁煙、禁賭的政策,改良社會風氣。加強匪患治理,制訂《廣西省縣長副縣長辦理匪案期限暫行辦法》《廣西省各縣區鄉鎮村街公所報告匪警及聞警赴援辦法》等。
3.2.1 由“兩廣事變”引發的抗日救國宣傳高潮。1936年4月,李宗仁在廣州公開發表“焦土抗戰論”,表明了新桂系的抗日主張。1936年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以“抗日救國”為旗號發動反蔣抗日的“兩廣事變”。為給“兩廣事變”造勢,1936年5月31日出版的《公報》,在封面“廣西省政府公報”幾個大字兩側,以紅色四號宋體字臨時加印了“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24條抗日救國標語。此后,為持續加強抗日宣傳,1936年6月14日起《公報》封面首次改版,在顯著位置印上24條抗日救國標語。
1936年6月3日,廣西各界抗日救國聯合會在南寧成立,省政府下發《本省誓以最大犧牲決心擁護冬電抗日主張》,隨后頒布《電各縣府等飭嗣后遇有抗日救國會發出各種刊物仰各飭屬廣為宣傳》《電本府所屬各機關附發抗日救國宣傳標語》《請飭各縣抗日救國會組織抗日救國宣傳指導委員會》《電各縣府抄發各縣村街抗日救國演講會實施辦法》等文件,加大抗日宣傳力度。“8月1日,李宗仁、白崇禧在南寧舉行抗日宣誓典禮,決心反蔣”,隨后,“全省各地各界紛紛舉行抗日救國歃血宣誓”,廣西掀起抗日救國高潮。
3.2.2 動員抗日,全省備戰。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新桂系發布系列政令,動員抗日,全省進入戰時狀態。
制訂《廣西省在鄉士兵管理暫行條例》《廣西各縣村(街)征兵委員會暫行章程》《訓令各縣府轉飭舉辦難民愿任兵役登記一案》《規定救濟抗敵將士家屬辦法二項》《規定各縣辦理戰時撫恤事項列為縣政考績主要項目》《凡出征將士入營壯丁,無論存亡,如確系貧苦無力,其子女年在三歲以上十二歲以下,均得請保育會收容教育》《轉知有待抗戰功勛子女就學免費辦法》等撫恤政策,組織征兵。
號召民眾節約物資備戰,出臺《電飭由各縣政府布告勸導民眾購用糙米及雜糧以減少谷米消耗》《飭各機關通令各級學校農場校園一律改種谷類及雜糧以增加糧食》《仰各該縣政府轉飭所屬各區鄉鎮公所勸導民眾采用植物油代替煤油》等文件。
為做好戰時公共衛生工作,出臺《廣西省非常時期衛生人員統制辦法》《廣西省非常時期西藥商統制辦法》《廣西省非常時期衛生事業計劃大綱》《轉發戰時毒氣醫療淺說及簡易紗布防毒口罩制法小冊》《轉飭注意防范敵機播散鼠疫病菌》《戰時公務員因公受傷核給醫藥費暫行辦法》等文件。
適時調整教育政策,采取多種措施服務戰時需要,制訂《廣西各級學校對空襲安全設施辦法》《廣西省設置中學戰期擴充部辦法》,并要求“本省各級學校員生,為適應戰時需要,應一律組織員生戰時服務團,以校長為團長,全體教職員為指導員,受政府及當地抗敵后援會指揮,實行戰時服務”,“應每周從社會服務原有之鐘點,抽出兩個小時,依照《廣西省中等學校公民訓練實施綱要》及《廣西省各級學校員生戰時服務實施綱要》中之規定,講授各種抗日救國知識及訓練戰時服務技能”。
抗日戰爭結束后,經歷戰爭摧殘的廣西各項生產被嚴重破壞,而連年嚴重的自然災害使得糧食失收、民生凋敝。新桂系提出“重建廣西”“再造新廣西”的口號,著手戰后建設,同時,追隨蔣介石進行反共內戰。這一時期《公報》刊載的內容多與此相關。
制訂各項善后救濟措施,如《廣西省人民參加抗戰獎勵辦法》《廣西省各縣市社會救濟事業協會組織規程》《抄發冬令救濟實施辦法》《電發廣西省中學生救濟辦法》《轉飭優待抗戰陣亡將士子女就學免費》。
積極開展城鎮建設,出臺《地方政府回復破壞城鎮應行注意事項及城鎮重建規劃須知》《南寧、柳州、梧州市政建設督辦署組織規程》等文件;加強交通管理,制訂《廣西省公路管理局渡口渡伕管理及服務規則》《廣西省管理通行公路人力獸力車輛實施辦法》《廣西省汽車營運管理辦法》等。
復興農田水利建設,開展增產運動。制訂下發《廣西省施行義務勞力舉辦鄉鎮造產辦法》《廣西省保護耕牛實施辦法細則》《廣西省防止山林火災及禁止牲畜踏毀林木辦法》《廣西省水利灌溉區土地管理辦法》《廣西省農田水利基金辦法》《廣西各縣農田水利基金辦法》《廣西省各縣私有荒地招墾辦法》等文件。
教育方面,為推進學齡前兒童教育,加強學生營養,鼓勵學校重視學生健康,下發《廣西省各育幼院組織規程》《廣西省立桂林托兒所組織規程》《幼稚園課程標準》《修正廣西省各級學校健康學生獎勵辦法》《轉飭注意學齡兒童營養》《廣西省私立中學管理規則》等文件。
為改善社會衛生狀況,制訂《電飭嚴密預防疫癘》《廣西省大掃除辦法》《廣西省旅店業衛生管理規則》《廣西省管理浴室規則》《廣西省管理公共廁所規則》《廣西省街道清潔規則》等規章制度。
在開展抗日戰爭戰后建設的同時,為當時“反共內戰”需要,新桂系加大稅收力度,苛捐雜稅較之以往更為繁重,主要有:營業稅、土地稅、地價稅、土地增值稅、契稅、遺產稅、土地改良物稅、屠宰稅、營業牌照稅、使用牌照稅、筵席及娛樂捐、筵席稅、娛樂捐、特產稅,等等。同時,推行征兵政策,“為激勵士氣,安定軍心,各縣市自卅八年起,每名新兵一次過發給安家谷壹拾市擔”;強化武裝力量,制訂《廣西省民有槍炮管制辦法》《廣西省各級民有槍炮管制委員會組織規程》《戡亂期間各縣(市)設置應征隊暨兵役互助小組辦法》《戡亂時期廣西省各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組織規程》《戡亂時期廣西省各縣政府組織規程》《戡亂時期廣西省各縣政府組織規程實施要點》等文件。
《公報》具有權威性、法規性、政策性、檔案性,真實可靠,內容豐富,是研究廣西民國史的第一手資料。《公報》由廣西省政府主辦,是民國時期廣西最具權威性的政府刊物。《公報》以刊載法規、行政公文為主,這就決定它的法規性、政策性以及檔案性,“凡由省政府公報公布之法令,除有專條規定施行日期者外,以公報到達之日起發生效力”“省政府公報公布之法令,各機關須立卷存檔時,應用代卷單注明案由及公報第幾期第幾頁字樣,訂入卷內以便查考”。此外,《公報》還刊載了當時廣西各種統計資料、工作報告、社會調查報告、地質礦產調查報告、廣西各縣基礎教育視察報告、省內各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狀況調查表等第一手資料,內容豐富,是研究廣西民國時期社會狀況的珍貴檔案資料。
首先,要注意《公報》刊載內容的局限性。《公報》所登載的文件,僅是新桂系政府行政公文中便于公開的一部分,“省政府及直轄各機關之文電,有通行性質者,均應送省政府公報刊布。如系單行之件或未便公布者,仍用文書傳達”“有通行性質者或非通行文件及會議錄等,如足供一般下級機關參考者,亦得發交編譯室酌量刊載”。由此可見,《公報》并非新桂系政府發布、傳達公文的唯一渠道,對于那些不便公開、不同密級程度的公文或者緊急公文,政府機關都有其相應的傳達或發布渠道。對廣西新桂系時期行政公文、相關制度或其他相關研究,要注重多途徑和多渠道查找、搜集相關史料,做到《公報》內容與其他文獻資料互為補證。
其次,要注意《公報》的政治性和時代背景。新桂系政權的基礎是軍事專制統治,這與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相背離的。因此,在運用《公報》的相關史料的時候,要注重考辨,將其置于大的時代背景中進行分析,注意分析新桂系政權的統治意志、其施行的政令與現實社會的關系,做到注重史料但又不輕信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