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晨
(成都大學 四川成都 610106)
隨著《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印發,全民健身已轉變為國家戰略[1]。城市體育文化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在時空上由社會大眾與城市互動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與體育相關的元素總和。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必然成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文化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馬拉松是眾多體育比賽中唯一在城市道路上舉辦的比賽,也是群眾參與度最高的體育賽事。活動是文化的縮影,隨著馬拉松賽事在我國各大城市的舉辦,其已經逐漸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路跑愛好者加入到馬拉松賽事中。
基于此,該文通過對成都馬拉松賽事及成都城市體育文化的耦合現象進行分析,獲取成都馬拉松的發展歷程及其對城市體育文化產生的影響,并對成都馬拉松賽事與成都城市體育文化的耦合現象進行分析研究,為二者耦合機理的定量研究打下理論基礎。
文化是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創建集體人格的過程,也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的重要內涵因素,是城市發展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體現。從體育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詮釋,體育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功能。其文化本質通過發揮其政治影響力、經濟生產力、文化傳播力、社會親和力和民眾凝聚力得以體現[2]。
城市體育文化作為城市文化與體育文化的結合體,也是城市持續發展的產物,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成為城市快速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產生城市體育文化,因此城市體育文化也是城市文化的一種特殊表象。城市體育文化有助于塑造健康積極的城市形象,宣傳全民健身運動,普及民眾參與體育活動,必將成為城市文化中具有魅力和影響力的組成部分。從構成要素看,城市體育文化由三層形態構成,其外核是城市體育物質文化、中核是城市體育制度文化、內核是城市體育精神文化(見圖1)。

圖1 城市體育文化形態結構
由于不同城市的文化特征能夠產生不同的城市競爭力,城市體育文化不僅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一個方面,能夠展現出城市吸引力,一定程度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城市體育文化還能夠充實社會大眾對于生活的需求。另外,城市體育文化還有利于群眾樹立科學的休閑觀念,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目前的體育文化體現出產業性與人本性特征。產業性體現在城市體育文化對城市體育產業的推動作用,人本性特征則體現在體育文化與城市全民健身發展之間的關聯性特征。由于其產業性及人本性特征,城市體育文化的發展不僅能夠推動體育產業的進步,而且也是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健康第一”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該文研究分析大眾IP賽事與城市體育文化的耦合作用,對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以及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耦合是源于物理學的相關概念,特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系統之間發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最終形成一個新的共同系統,并持續演進發展的過程。耦合現象是在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過程,是一種系統間的動態關聯過程[3]。
在一定的條件下,體育賽事與城市體育文化體系按照各自的運行規律演化發展,隨著體育賽事經濟的形成,尤其是大眾IP賽事的發展與推廣,以及城市體育文化體制的完善,大眾IP賽事與城市體育文化體系在內容和形式上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形成了共融共通的新體系,能夠有效促進大眾IP賽事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的實現及城市體育文化的構建與創新,推動體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4]。
成都國際馬拉松賽是由成都市政府和中國田徑協會聯合主辦,成都市體育局、成都傳媒集團、成都高新區管委會、成都天府新區管委會共同承辦的國際性路跑賽事。2019年,成都馬拉松成為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聯盟的候選賽事,同時也是我國唯一進入大滿貫候選的馬拉松賽事[5]。
首屆成都馬拉松于2017年9月23日舉行,截至2020年底,成都馬拉松已經舉辦4屆,參賽人數由2017年的20000人(其中全程馬拉松7000人)增加至2019年的30000人(其中全程馬拉松15000人),2020年成都馬拉松取消了半程跑及歡樂跑賽事,所有參賽選手全部參加全程跑比賽,總參賽人數為10 000人。
2017年,成都馬拉松設有全程馬拉松7000人、半程馬拉松8000人及歡樂跑5000人3個項目,來自世界各地35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0余名跑友參加了該屆賽事。2017年成都國際馬拉松報名首日報名人數就突破了1.8萬人,中簽率46.12%,總報名人數43365名。其中,四川省中簽跑者比例占總人數的67%,成都選手達到37%。最后,全程完賽人數3314人,占總人數的47.3%,半程完賽人數4610人,占總人數的57.6%。
2018年,成都國際馬拉松設有全程馬拉松12000人、半程馬拉松10000人及歡樂跑6000人3個項目,來自世界各地54個國家的28000余名跑友參加了該屆賽事。比起2017年,2018年成都馬拉松的參賽人數增加了8000余人,其首日報名人數就突破了2.5萬人,中簽率55.7%,總報名人數50294名。賽事舉辦期間,邀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聯盟高級官員來蓉考察,推動成都馬拉松邁向世界馬拉松大滿貫系列賽事。2019年01月18日,人民網發布了“2018年最具影響力馬拉松賽事排行榜”TOP100賽事,2018成都國際馬拉松排在第18位。
2018年,成都市政府提出建設成都為世界文化名城計劃,其實施途徑為“三城三都”的建設。建設“世界賽事名城”是“三城三都”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積極申辦國內外大型體育賽事,致力于成都城市品牌賽事的創建及城市體育文化的建設。
2019年成都國際馬拉松設有全程馬拉松15000人、半程馬拉松10000人及歡樂跑5000人3個項目,在2018年的基礎上又增加了2000個參賽名額。2019年共有97283名跑友報名成都馬拉松,中簽率為30.8%。2020年4月7日,人民網發布了“2019年最具影響力馬拉松賽事排行榜”TOP100賽事,2019成都國際馬拉松排名上升至第10位。
受到國際疫情影響,2020年成都國際馬拉松取消了半程馬拉松及歡樂跑兩項賽事,僅保留了全程馬拉松10000個參賽名額,僅限中國籍選手參賽。參賽選手中四川選手占比最大,達到51%。
從馬拉松賽事與城市體育文化的性質來看,二者都屬于發展中的動態系統,舉辦馬拉松賽事創造的自身價值和外延價值都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城市體育文化;而城市體育文化的外核、中核與內核也能夠促進城市馬拉松賽事的舉辦。基于此,該文主要采用耦合思想分析馬拉松賽事運行系統與城市體育文化構建系統之間的動態演化過程。
3.1.1 賽事場地
馬拉松賽事對賽道沒有過多的要求,只要是可以通行的城市道路均可以舉辦馬拉松賽事。成都國際馬拉松的賽事場地除2017年采用雙程折返路線,自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出發,至天府大道錦尚西折返,再回到中國西部國際博覽城外,2018—2020年成都國際馬拉松賽事均采用單程,由代表著歷史文化的金沙遺址博物館,跑向代表著蓬勃朝氣的新時代象征世紀新城國際會展中心。途中經過著名地標九眼橋、望江樓、環球中心,并增加了杜甫草堂、青羊宮、寬窄巷子、人民公園、天府廣場等歷史與現代的著名景點,力求為參賽選手帶來更好的參賽體驗。
在賽道建設方面,經過不斷地調整與優化,成都馬拉松的賽道逐年趨近完善,除了進行交通管制措施保障賽事正常進行外,還根據成都歷史文化名城的特征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成為成都馬拉松賽事強有力的物質保障。另外,成都馬拉松賽事的舉辦也對成都歷史文化的傳播與傳承起到了積極作用,促進了成都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設。
3.1.2 物質保障
體育賽事贊助是保證賽事順利舉行的物質條件因素,賽事贊助也是主辦方獲取賽事運作資金以及贊助企業提升企業形象、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賽事贊助是體育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重大體育賽事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成都國際馬拉松的冠名商為東風日產,除此之外,還有官方合作伙伴特步(中國)有限公司、全程通信服務唯一合作商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四川有限公司、官方贊助商萬達商管集團成都區域、官方指定運動APP廣州悅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物流合作伙伴京東物流西南分公司等贊助商。
一方面,成都國際馬拉松賽事通過贊助活動的運作,獲得了運作資金的支持,也通過贊助企業的宣傳獲得了更高的知名度及美譽度。另一方面,成都國際馬拉松賽事的贊助活動激勵了更多的賽事贊助運作,規范了賽事贊助運作的程序,使得城市體育文化的物質文化層面得到了提升。
3.1.3 成都市體育產業發展
隨著馬拉松及各類大型體育賽事的不斷推廣,體育產業已成為成都市新的經濟增長點。2017年以來,成都承辦了50多項國際體育賽事和160多項中國高級別體育賽事,體現了成都近年來“以賽謀城”的城市發展新理念。據統計,2018年成都體育產業共實現收入632.16億元,較2017年增長了13.27%。2019年突破700億大關,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1.52%[6]。隨著成都入選2020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成都體育產業發展將會得到進一步釋放。
馬拉松賽事對體育產業,尤其是體育用品制造業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體育產業的發展狀況也是大眾參與體育活動的重要指征,是構成城市體育文化中物質文化層面的構成要素。另外,城市體育文化的發展也能夠進一步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能夠提供大型體育賽事的物質保障。
3.2.1 賽事保障
為保障成都馬拉松賽事的正常舉辦,在馬拉松賽事舉辦當天,成都市政府對賽道區域實行交通管制政策。并且在賽事開始前一段時間內,就對馬拉松賽事相關保障政策進行大力宣傳,確保每一個市民都能夠獲取相關交通管制信息。除此之外,成都市政府為保障參賽選手及工作人員交通出行,推行了賽事當天選手及工作人員免費乘坐公共交通的相關政策,一方面保證賽事參與人員的準時到場,另一方面鼓勵賽事參與人員低碳出行,避免在起點處造成擁堵。
在比賽開始前,成都市官方媒體對賽事進行大力宣傳,保障賽事正常進行的同時,也給市民提出相關的觀賽建議,倡導市民積極對賽事進行觀摩,帶動市民健身的積極性,促進成都市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
交通管制及宣傳溝通是馬拉松賽事得以順利舉行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城市馬拉松賽事舉辦的制度范式。成都馬拉松賽事的賽事保障工作,對成都市其他大型體育賽事的制度保障及風險規避具有比較好的參考價值,市民對于賽事舉辦的制度保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也推動了成都市城市體育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設。
3.2.2 特色賽事補給
特色美食補給站是成都馬拉松的傳統特色。成都正在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提出了“三城三都”建設計劃,除了提出要將成都建設為世界賽事名城外,還提出了建設世界美食之都的理念。成都馬拉松的賽事補給也充分體現了成都的美食傳統與歷史文化。
可以看出,美食與體育作為城市重要文化現象中的組成部分,在賽事舉辦過程中也有相互耦合的現象。體育賽事,尤其是大眾IP賽事帶動了城市旅游產業的發展,推廣了城市的文化,為建設世界賽事名城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3.2.3 成都市民參賽政策
成都馬拉松賽事自2019年5月成為大滿貫候選賽事以來都是以打造大滿貫賽事為主要目標進行品牌建設。基于此,成都馬拉松賽事的受眾范圍很廣,對參賽選手的年齡限制較小,從青少年到中老年都是賽事受眾。廣泛的受眾可以調動起參賽選手的積極性,在賽事舉辦過程中,不同類型的參賽選手所展現出的風采也能夠吸引更多馬拉松愛好者加入到該項賽事中來,以此推動了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也促進了城市體育文化的建設。
除此之外,成馬還對成都市民給出特殊政策:凡成都籍市民參加馬拉松項目比賽,按成都選手特別組凈成績排名并錄取前100名頒發300~5000元額外獎金,以此鼓勵本地選手積極參賽。這一政策大大調動了本地選手參賽的積極性,為推進成都市全民健身運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3.1 成都市民對馬拉松的態度
2017年,第一屆成都馬拉松賽事結束后,由于主辦方經驗不足,市民及參賽選手對該項賽事的評價褒貶不一。經過4屆馬拉松賽事的成功舉辦,成都市民的參與程度愈發高漲,非參與人群對馬拉松賽事的認可度也高度提升。
3.3.2 成都市全民健身運動推動情況
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明確了要以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根本目標。2017年,成都市頒布了《健康成都——成都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旨在構建親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市民身體素質、市民健康素養,推動健康成都建設。根據《2017年成都市國民體質監測公報》,全市總體體質達標率為90.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比2016年的88.3%提升2個百分點。2018年全市總體體質達標率比例為90.8%,比2017年的90.3%再次提升0.5個百分點。2018年,成都市推進全民健身模范市的創建,全市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共接納市民488.74萬人次,體育人口較2017年增加了84萬余人次,開展各級各類建設系列活動3178余場次。
成都馬拉松既是成都市建設世界賽事名城的重要組成賽事,也是開展全民健身運動重要的一環,通過多年的發展與改革,成都馬拉松已經深受成都市跑步愛好者的歡迎。同時,成都馬拉松也能夠推動成都市全民健身運動的建設,組成“運動成都”這一重要全民健身方略的重要一環。
3.3.3 歷史文化元素與城市體育文化建設
除成都國際馬拉松賽事外,成都市還舉辦了頗具影響力的雙遺馬拉松賽事。成都雙遺馬拉松賽事是由成都體育局、都江堰市政府和成都雙遺馬拉松賽事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大眾IP賽事,首屆比賽于2015年4月18日在都江堰鳴槍開跑。成都雙遺馬拉松賽事擁有首個連接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自然遺產的馬拉松賽道,包括都江堰和青城山的世界文化遺產,以及包含都江堰趙公山在內的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的世界自然遺產。之后成都雙遺馬拉松賽事又分別于2016年、2018年、2020年舉行,為成都市樹立世界文化名城的名片起到了推動作用。
隨著大眾IP賽事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職業運動員與體育愛好者參與到馬拉松賽事中,盡管參賽名額在不斷增加,成都馬拉松賽事的中簽率卻一再降低。馬拉松賽事的價值也超越了競技體育本身,滲透到了城市的體育文化、社會經濟等方面,并且推動了全民健身建設、城市體育旅游、歷史文化傳播等方面。該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通過對成都國際馬拉松賽事與城市體育文化的耦合現象進行分析,發現馬拉松賽事與城市體育文化系統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發展關系,其運行機制與耦合機理有待于進一步量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