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磊明 黃彩霞 潘斌
(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湖南株洲 412000)
基金項目: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課題(19C1445)。
通信作者:楊磊明(1989—),男,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醫體融合相關研究,E-mail:409510046@qq.com。
截至2017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經突破2.41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7.3%。預計到2050年前后,我國老年人口將達到驚人的4.87億,占總人口的34.9%。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老年人的健康服務問題也涌現開來。近年來我國也逐漸開始倡導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讓醫療和體育更加深度融合。打造體醫共生的服務模式,醫療體育能夠有效緩解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增強各種器官的功能和力量。目前,我國已經在少數社區進行試點,即將踏入“體醫融合”的實踐之路。例如,2018年底,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建立了8個“國民體質監測站”,將體質測定項目引入居民健康體檢中,并對居民進行個體化分析評估,提供實用的“運動處方”,但是從整體評估來看,這只能算是“體醫融合”融入社區的初始階段,并沒有達到“體醫融合”全面融入社區的層面。究其原因,將“體醫融合”融入社區,則要求建立一種體育理念、方法和醫療知識、技術深度銜接,在社區范圍內實現醫療領域與體育領域的多層次、多維度結合,采用科學的運動處方治療疾病、促進慢性病的康復,全方位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但目前我國對體醫融合下社區康復醫療體育實施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各個社區本身并沒有足夠的思想基礎和制度準備,因此必然在建設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困境。
體醫融合是指將常見的體育動作和體育姿勢用醫學的理論知識進行總結和概括,在“醫療”中加入體育元素,讓患者通過運動的方式恢復健康狀態[1]。目前一些先進國家,如日本、美國、英國等醫療保障完善的國家已經形成了成熟的體醫結合體系,能夠為居民的健康和生活的改善提供一套完整的運作模式。這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社區開展醫療體育、促進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該研究利用中文數據庫以“體醫融合”“老年社區”“醫療體育”“策略研究”為關鍵詞,查閱了近20余篇有關老年社區康養等方面的資料,并進行深度分析及總結。
研究請教了相關方面的專家10名,就體醫融合的內涵、老年社區康復中開展醫療體育面臨的困境、體醫融合背景下社區老年康復中開展醫療體育的策略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從而獲得對社區老年康復中醫療體育較為直觀的認識。
對中國湖南省醴陵市西山街道社區、陽三石社區、五里牌社區、八里庵社區、獅子坡社區等23個社區200名工作人員實施社區老年醫療體育進行調研,發放網絡問卷并結合深度訪談,對社區針對老年康復的服務重視程度、服務經費、服務條件、專業社區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研究,通過比較從中了解醴陵市社區老年康復所存在的實際問題,為內容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的目標,以及“開展國民體質測試”“開發應用國民體質健康監測大數據”“開展運動風險評估”等措施。而社區作為居民生活的基本單位,在社區融入“體醫融合”是利國利民的一項創舉[2]。但目前我國對體醫融合下社區康復醫療體育實施還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各個社區本身并沒有足夠的思想基礎和制度準備,因此必然在建設實施過程中面臨諸多困境。在此次調研的醴陵市社區中,老年人的康復開展醫療體育實施情況不容樂觀。該研究采取網絡調查形式及專家訪談相結合形式,共發放問卷200份,其中回收195份,有效問卷為190份,有效率為95%(見表1)。收回問卷之后對問卷進行了整理、分析,了解了其中在社區老年康復中開展醫療體育的不足。此次問卷群體均為在社區工作的正式工作人員。調研主要從社區工作人員對醫療體育的認知度、社區體育醫療體育經費和基礎醫療設施情況、社區專業體育醫療人才配備情況、社區老年人鍛煉方式情況四個方面進行考察。
表1 問卷回收及有效率(n=200)
為了確保調查問卷的有效性,請專家評價了問卷的效度。結果顯示,認為問卷效度高的有6人、認為較高的有2人、一般的有2人。
這幾種問卷的信度系數均為0.85,都超過了判定指標,說明了問卷具有比較高的可靠程度。
3.1.1 社區老年康復中開展醫療體育的認知度
在問卷中,關于醫療體育的認知度分為以下兩點,并進行調研:第一,是否參與到體育醫療的政策實施;第二,是否關注了解該項政策工作。在“是否參與到社區老年康復中開展體育醫療的政策實施”一問中,有98%的人并未參與這項工作中,僅有幾個社區的領導作為代表去地級市參與了這一政策實施的試點工作。在問卷“是否關注了解該項工作”一問中,有165人完全不了解該項工作,占比達到了86%。從數據上看,社區工作人員群體中對此項政策實施認知度普遍不高,甚至有很多工作人員完全不了解這項工作,這樣的現狀必然會對社區老年康復中開展醫療體育的實施造成一定的影響。
3.1.2 社區醫療體育經費與鍛煉場地設施情況
根據實地調查發現,醴陵市目前各社區幾乎沒有屬于自己的場地和鍛煉設施,有的也只是極少的室內場地和全民健身工程設施,更別說針對老年康復的醫療體育設施了。另外,對整個醴陵市23個社區體育管理者的調查發現,截至2020年,醴陵市政府用于每年社區體育的經費總額是57.5萬元,平均每個社區經費是2.5萬元。結果顯示,目前醴陵市各個社區體育經費非常緊張,僅靠政府財政部門的撥款。
3.1.3 社區專業體育醫療人才配備情況
社區體育專業人才是指在社區中,負責一切體育活動的管理和組織,推動社區體育活動發展的人員。研究采用分層抽樣方法對醴陵市城東、城北、城南、城西幾個人口最多的社區作為樣本進行調查對比研究,醴陵市社區體育專業人才現狀見表2。
從表2各社區管理中心的統計情況來看,社區體育專業人才全部是兼職的、年齡也稍偏大,對于社區老年康養中開展醫療體育的工作功效不大。
表2 醴陵市社區體育專業人才現狀
3.2.1 政策的認知度不夠
醴陵市社區工作人員對此項政策的認知度還不夠,據調查很多工作人員都未真正認識到社區康復中開展醫療體育的真正意義。甚至很多社區工作人員認為這種老年康復體育醫療技術就是現代康復診療技術,這種錯誤的認識間接決定了老年人是否能享受到高質量的社區健康服務。社區專業服務人員無法意識到醫療體育的要旨和內涵,更難以做到將醫療體育的精神傳播給社區其他大眾群體[3]。
3.2.2 社區體育經費不足、場地設施欠缺、經費來源方式單一
目前醴陵市已經通過幾個大型社區試點在老年康復中開展了醫療體育的措施,但目前效果甚微,其中主要是因為社區體育經費不足、場地設施欠缺、經費來源方式單一。究其根本,是我國對社區醫療體育事業的發展投入不足,資金的欠缺使得社區醫療配置低下,嚴重阻礙了我國的體醫深度融合的步伐。
3.2.3 社區專業體育醫療人才匱乏
醴陵市幾大大型試點社區服務中心對老年人進行社區康復時,康復人員的欠缺現象普遍存在。而康復人員又出現專業能力不足、理論水平低下現象,究其原因是從未受過正規系統的社區康復問題教育,無法對社區中的老年人開展醫療體育提出針對性的有效建議。當醫療體育工作缺少了專業技術人員的支撐時,老年人的健康服務便得不到保障,更無從談及體醫共生深度發展[3]。
3.3.1 加大健康宣傳力度,促進體醫深度結合
老年人是社會弱勢群體中的一員,政府應該對老年人的康復進行重視,并呼吁全社會應該在體醫融合的大背景下,積極協同政府工作,通過網絡、傳媒等多種途徑和政府一起對體醫融合下社區老年康復政策進行積極大力宣傳。通過宣傳,可以使社區工作人員更正確地指導社區老人有針對性地開展醫療體育,同時使社區服務人員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專門制定正確醫療體育方案,滿足不同老年群體對醫療體育的客觀需求,從而促進體醫深度結合[4]。
3.3.2 政府加大體育醫療經費投入、加大健身體育設施的建設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現代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廣大老年群眾對體育健身的需求日益增強,特別是很多老年人已經退休居家康養的人群非常多。當前,在大部分市縣區,無論是清晨或者晚間,隨處可見老年人自發的健身跑步、打球跳舞、打拳舞劍等體育活動景象,但老年人一旦生病或受傷,還是得不到及時的政府援助。這些自發性群體目前因為政府對體育經費投入及專門健身場地有限,還沒有形成一套統一的管理體系。政府未來必須加大體育醫療的經費投入,加大健身體育設施的建設,才有可能真正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3.3.3 加強院校對體醫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體育健康綜合體系的建設需要構建醫體融合新型發展路徑,而醫體共生、深度融合離不開專業技術人才的支撐[5]。國家相關機構應當專門制定出針對促進醫體人才培養的相關政策并對醫學生、體育生、師范生等復合人才的培養做出政策傾斜,讓更多的高級知識分子走入醫體融合這一新領域,從而為我國老人社區康復開展醫療體育貢獻出應有的力量。同時各地方高校也應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有針對性制定出醫體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為我國未來的醫療體育事業發展打下堅實的人力基礎[6]。
醴陵市社區老人康復開展醫療體育現狀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政策的認知度不夠;社區體育經費不足、場地設施欠缺、經費來源方式單一;社區專業體育醫療人才匱乏等。針對醴陵市社區老人康復開展所存在的問題,國家應該:加大健康宣傳力度,促進體醫深度結合;應加大體育醫療經費投入、加大健身體育設施的建設;加強院校對體醫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同時我國也應當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從而促進醫學和體育事業的深度融合。